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辽宁省农村残疾老年人功能现状及辅需求,为残疾老年人辅配置及康复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选取辽宁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残疾老年人929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残疾情况调查表、残疾老年人适配辅助器具评估表进行功能现状及辅需求评估。结果1级残疾(极重度残疾)占16.0%(149/929),2级残疾(重度残疾)占50.1%(465/929),3级残疾(中度残疾)占19.2%(178/929),4级残疾(轻度残疾)占14.7%(137/929)。残疾老年人主要在长距离步行、洗澡、如厕、排便控制、短距离步行、下蹲、转移方面存在困难,占残疾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89.8%(834/929)、84.9%(789/929)、82.6%(767/929)、79.9%(742/929)、76.6%(712/929)、76.1%(707/929)、60.5%(562/929)。且随着残疾等级严重程度的加重,存在洗澡、短距离步行、转移、购物、准备膳食困难的老年人占各自残疾等级老年人的比重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疾老年人对普通轮椅需求最大,其次是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和四脚手杖,需求率分别为56.3%(523/929)、9.4%(87/929)、7.0%(65/929)。不同残疾等级老年人对普通轮椅、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四脚手杖、坐便椅、带坐便器轮椅、普通手杖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辽宁省农村残疾老年人以中重度残疾为主,主要为肢体残疾,在生活自理和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对普通轮椅、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四脚手杖的需求高。未来应根据农村残疾老年人功能和辅需求评估结果制订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及构建康复管理模式,以满足残疾老年人护理及康复需求,提高其生命质量。

  • 标签: 农村 残疾老年人 功能 辅具需求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辽宁省农村残疾老年人功能现状及辅需求,为残疾老年人辅配置及康复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选取辽宁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残疾老年人929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残疾情况调查表、残疾老年人适配辅助器具评估表进行功能现状及辅需求评估。结果1级残疾(极重度残疾)占16.0%(149/929),2级残疾(重度残疾)占50.1%(465/929),3级残疾(中度残疾)占19.2%(178/929),4级残疾(轻度残疾)占14.7%(137/929)。残疾老年人主要在长距离步行、洗澡、如厕、排便控制、短距离步行、下蹲、转移方面存在困难,占残疾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89.8%(834/929)、84.9%(789/929)、82.6%(767/929)、79.9%(742/929)、76.6%(712/929)、76.1%(707/929)、60.5%(562/929)。且随着残疾等级严重程度的加重,存在洗澡、短距离步行、转移、购物、准备膳食困难的老年人占各自残疾等级老年人的比重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疾老年人对普通轮椅需求最大,其次是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和四脚手杖,需求率分别为56.3%(523/929)、9.4%(87/929)、7.0%(65/929)。不同残疾等级老年人对普通轮椅、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四脚手杖、坐便椅、带坐便器轮椅、普通手杖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辽宁省农村残疾老年人以中重度残疾为主,主要为肢体残疾,在生活自理和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对普通轮椅、防压力性损伤床垫、四脚手杖的需求高。未来应根据农村残疾老年人功能和辅需求评估结果制订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及构建康复管理模式,以满足残疾老年人护理及康复需求,提高其生命质量。

  • 标签: 农村 残疾老年人 功能 辅具需求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动脉穿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皮瓣穿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眼睑外翻 瘢痕 动脉 面部 穿支皮瓣
  • 简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公路桥梁设计建造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公路桥梁领域专家与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理论,使得施工的速度得到了提高,成本得到了下降,建造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众多施工技术中,先简后连续施工技术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在现代桥梁建造中的应用具有其他传统工艺不具备的优势,该技术适用于建造难度较高的大型与超大型桥梁,在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的同时,减少物力人力方面的经济投入,使业主和施工方同时受惠,同时该技术也可以有效的弥补单一使用简法或连续法所存在的缺陷,受到公路桥梁企业的青睐。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标本耻骨上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9.540、F下=12.890, P值均<0.01)。3标本耻骨下骨硬度值均高于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显微骨硬度高于耻骨上。这一耻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 标签: 耻骨 耻骨支 维氏骨硬度 显微骨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皮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标签: 穿支皮瓣 小腿 临床应用 中国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黄金叶某一规格细卷烟产品,研究不同规格劈刀盘与卷烟质量的关系,进而在卷烟感官质量和物理质量稳定的前提下,降低卷制过程的烟空头剔除率。

  • 标签: 劈刀盘 卷烟空头剔除率 卷烟物理质量 卷烟感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桡动脉掌浅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皮瓣修复断指伴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皮瓣修复断指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12例,男9例,女3例;左手4例,右手8例;其中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2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桡动脉掌浅皮瓣为2.5 cm×2.0 cm~4.5 cm×2.5 cm,尺动脉近段穿皮瓣为3.5 cm×2.0 cm~6.0 cm×2.5 cm。桡动脉掌浅皮瓣的动脉桥接断指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掌侧固有静脉;尺动脉近段穿皮瓣的动脉吻合于非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背静脉。12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断指均顺利成活,无感染发生,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供区一期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相对隐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桡动脉掌浅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皮瓣,针对伴有环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指离断患者,使用皮瓣血管可桥接断指重建血运,术后皮瓣外形、功能满意,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 环形组织缺损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2021年11月,收治1例左手挤压伤患者,行左侧腓肠内侧动脉穿皮瓣(MSAPF)修复创面中遇到腓肠内侧动脉穿(MSAP)和隐动脉穿两组血管供养,但MSAP细小,夹闭试验发现以此血管供血,皮瓣颜色苍白,皮缘无渗血,保留隐动脉穿,皮瓣顺利成活,术后1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隐动脉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恒牙外伤牙固定术是治疗外伤性牙损伤的常用方法,为规范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外伤牙的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撰写了恒牙外伤牙固定术的适应证、材料选择及操作方法的专家共识,适用于牙外伤引起的牙松动、移位和脱落后再植的保存治疗,也适用于外伤牙固定前的术前评估和预后评估工作。

  • 标签: 牙列,恒 牙外伤 夹板固定 弹性夹板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创伤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复发率高、疗程长、治疗费用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也有较大发展,改良的Ilizarov法、Papineau法、Masquelet技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证明有较好的疗效。而随着抗生素骨水泥的广泛应用,骨科临床医师对于抗感染药物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需求也越发迫切。笔者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病原学分布及术后感染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固定术,内 感染 病原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Tight Rope联合锚钉固定与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5~61(47.8±10.5)岁。按照Rockwood分型:Ⅳ型31例,Ⅴ型14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采用Tight Rope联合锚钉固定治疗25例为Tight Rope+锚钉组,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5~60(48.1±9.9)岁;采用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20例为Tight Rope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7~61(47.4±10.8)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感染、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CM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拍摄肩关节正位及改良Alexander位X线片,评定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和水平稳定程度。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ght Rope+锚钉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予相应处理后愈合良好。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无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Tight Rope+锚钉组患肢疼痛VAS评分低于Tight Rope组,CMS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14.16、18.26,P值均<0.01)。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钉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25/25),Tight Rope组优1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1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106);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钉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100.0%(25/25),Tight Rope组优5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75.0%(15/20),Tight Rope+锚钉组优良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08)。结论Tight Rope固定联合锚钉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少术后的疼痛,提高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和肩关节功能。

  • 标签: 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 内固定器 Tight Rope 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和唐山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横形髌骨骨折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4例和空心螺钉组38例。克氏针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克氏针组[(68.25±10.81) min与(59.72±12.32) min,t=3.31,P<0.05],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克氏针组[(3.12±0.40)月与(3.68±0.45)月,t=5.91,P<0.05]。两组患者Böstman评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F组内=74.69,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4.87,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组间=7.52,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F组内=86.24,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应用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6.62,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克氏针组(F组间=7.74,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为20.5%(9/44),空心螺钉组为5.3%(2/38),空心螺钉组低于克氏针组(χ2=4.05,P<0.05)。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优良率分别为86.4%(38/44)、94.7%(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相当,而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髌骨骨折 空心螺钉 克氏针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治疗失败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6~72岁[(63.5±4.6)岁]。患者均采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上缘入路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4.5±2.2)个月]。手术时间为55~85 min[(62.0±12.1)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94.0±18.5)ml];住院时间为5~9 d[(7.4±1.1)d]。术后2 d CT检查示椎旁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均无相关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及手术相邻节段骨折。术后2 d VAS为(3.2±0.8)分,较术前的(7.5±1.2)分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VAS[(2.2±0.8)分]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01)。术后2 d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89.5±13.2)%、(85.8±7.9)%、(89.5±9.0)%、(5.6±3.2)°,较术前的(48.9±11.8)%、(61.9±11.9)%、(79.9±9.8)%、(26.3±5.6)°明显改善(P均<0.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87.0±12.7)%、(82.1±7.8)%、(88.6±10.0)%、(5.4±3.2)°]较术后2 d出现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上缘入路PKP可安全有效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明显减轻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伤椎后凸畸形。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基于牙源性干细胞的牙髓再生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已用于临床治疗。随着对牙髓再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干细胞分泌的泌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泌体因其相较干细胞而言具有来源广泛、效果直接、免疫排斥反应小等优势,有望通过募集宿主细胞的方式再生牙髓组织。本文将介绍牙髓再生和泌体组织再生的研究现状,结合牙髓组织再生特点和泌体生物学特点,对外泌体用于牙髓组织再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究泌体用于牙髓组织再生的构建策略。

  • 标签: 牙髓 干细胞 牙髓再生 牙源性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MRI检查中髋关节偶然发现(IEHFs)的发现率及漏诊率,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1 734例接受髋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资料,采用结构化读片的方法,并参考修订后的CT结肠成像报告数据系统(C-RADS)将IEHFs分为4类:E1为解剖变异;E2无临床意义;E3临床意义不大;E4有重要临床意义。分析IEHFs的类型和分布,并将结构化读片的结果与初始的MRI报告结果对比,计算漏诊率。结果1 734例患者中,1 064例患者共发现1 651处IEHFs,其中E2类1 080处(65.4%,1 080/1 651),以宫颈腺囊肿最多,占26.0%(281/1 080);E3类354处(21.4%,354/1 651),以前列腺增生最多(47.2%,167/354);E4类217处(13.1%,217/1 651),以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最多(30.9%,67/217)。男性患者中E2类、E3类IEHFs所占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E2类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患者间IEHFs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94.080,P<0.001)。年龄60岁以下患者IEHFs以E2为主,而60岁以上患者则以E3为主,不同年龄组间IEHFs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6.702,P<0.001)。IEHFs总的漏诊率为85.2%(1 406/1 651),其中E2类漏诊率最高(91.1%,984/1 080),E4类的漏诊率最低(63.1%,137/217)。结论在接受髋关节MRI的患者中,IEHFs普遍存在。使用结构化读片方法可以提高IEHFs的发现率,建议采用修订后的C-RADS对IEHFs进行分级报告,以降低漏诊率。

  • 标签: 偶然发现 髋关节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先天性中耳畸形是头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包括形态畸形和结构畸形。近年来随着专科整形理念的逐步完善、多学科诊疗的融合与发展,各种治疗技术不断完善,国内外相继发表相关诊疗共识。本文就先天性中耳畸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