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球囊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15例经验。方法15例主动脉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DSA引导进行球囊内阻断辅助下主动脉手术。入选条件为血管无法直接阻断者。以术前最后一次CTA图像为标准,测量需要阻断的靶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及对比剂用量、血管入路;术中以球囊充盈、固定贴壁良好,远端有创血压波形显示为平流,压力接近静水压作为完全阻断标准。结果15例球囊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患者,均阻断完全,手术顺利。术后14例阻断靶血管和血管入路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三分支支架术后再次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球囊阻断术后支架内皮组织脱落,栓塞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再次手术。结论球囊内阻断技术扩大了主动脉手术适应证,简化了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术前应判断靶血管是否适合球囊阻断,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介入球囊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主动脉替换术
  • 简介:摘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TP)最常见原因是甲状旁腺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手术是治疗PHTP最有效的方法。回顾温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受镜完全乳晕入路PA切除10例患者资料,认为该方式是可行的,与传统手术相比存在一定的优势。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腺瘤 完全乳晕入路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蛛网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CVS是改善SAH预后的关键。文章复习近年相关文献与证据,针对CVS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心电图技术在脑卒中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抽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采取内心电图技术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一次性到位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到位成功率有效高于对照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内心电图技术应用与脑卒中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可有效判断定位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异位率且提高一次性到位成功率,同时减少导管相关的不良并发症现象,进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程度。

  • 标签: 腔内心电图技术 脑卒中 PICC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采用内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行一次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4例首先实施球囊扩张术、插管溶栓,接着进行尿激酶溶栓,再于术后3 d重新造影,其中2例血管恢复,并拔掉导管,2例重新实施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予抗凝、驱聚、扩张血管、局部换药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经内介入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通过内介入治疗和全程、连续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腔内介入 护理
  • 作者: 王明 郑振江 米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成都 61003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成都 610041,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成都 610051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4岁,既往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史,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余,加重半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入胆囊内。择期手术行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胆囊慢性炎、急性病变伴灶状坏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造影技术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对骨折复位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收治的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5.5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2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关节内注入造影剂后透视寻找造影剂填充最低点;骨折复位植骨后再次造影透视,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价标准对膝关节X线片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关节面塌陷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0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周内达骨性愈合。术前膝关节屈曲60.7°±13.1°,伸直4.6°±2.9°,HSS评分为(51.9±5.7)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22.4°±10.8°,伸直4.4°±2.5°,HSS关节评分为(84.9±5.3)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塌陷程度由术前9.5 mm(5~15 mm)恢复至术后1.3 mm(0~3 mm)。术后6个月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6例,良3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僵硬、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通过关节造影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塌陷的情况,同时准确判断关节面间接复位的情况,有益于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关节造影术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DT治疗的下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静脉血栓,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延续导致的下静脉血栓18例,下静脉滤器导致的下静脉血栓3例。21例患者均在下静脉滤器的保护下成功进行CDT治疗,其中7例患者伴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给予髂静脉支架治疗。随访3~48个月,1例肿瘤患者CDT术后2周再次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抗凝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血栓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静脉滤器均会导致下静脉血栓。在下静脉滤器的保护下,CDT治疗下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下腔静脉 血栓 尿激酶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采用"定点、划线、上移"法改良胸前区操作杆穿刺孔位置完成胸前入路全镜甲状腺手术的29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操作均顺利,术后颈部皮瓣无明显疼痛、麻木,颈部无疤痕残留。我们认为男性患者行改良胸前入路全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通过改良胸前区操作杆穿刺孔位置,可在兼顾颈部美容效果的同时,降低操作难度,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拓展手术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或介入手术后手术相关主动脉心瘘(aorto-cardiac fistula,ACF)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价值,并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20年1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手术相关ACF患者8例,总结手术相关ACF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8例患者中3例为主动脉右房瘘,5例为主动脉右室瘘,均为单发。瘘口主动脉侧可位于但不局限于主动脉窦。瘘口大小中位数为4 mm(范围:3~5 mm)。瘘口处的主动脉壁无局限性瘤样扩张,瘘口断端无变薄,形态较规则。8例患者中6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认主动脉-心分流并同期进行封堵,1例经外科手术修补,1例保守治疗。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可以协助诊断手术相关ACF,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医师应避免漏诊并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心分流性疾病相鉴别。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主动脉心腔瘘 外科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内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8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动脉入路栓塞(A组,n=30)及经静脉联合经皮穿刺入路栓塞(VP组,n=58)分为两组。A组年龄(31.53±16.08)岁,VP组年龄(25.97±13.67)岁。A组和VP组间的年龄、栓塞手术次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A组和VP组间的Schobinger分期、Yakes分型以及疗效评估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栓塞手术(3.00±1.72)次,VP组栓塞手术(2.10±0.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02)。A组临床治愈8例,部分缓解18例,无缓解3例,恶化1例。VP组临床治愈44例,部分缓解10例,无缓解4例,恶化0例。VP组的临床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3,P<0.001)。A组皮肤水泡、坏死3例,肢端坏死1例;VP组皮肤水泡、坏死1例,肢端坏死1例,术中发生一过性低氧血症2例。结论在肢体AVM栓塞路径的选择上,经皮结合静脉侧入路并发症率更低,疗效优于经动脉侧。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栓塞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微波消融术与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甲状腺肿块微波消融术为消融组,32例行腔镜甲状腺肿块切除术为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瘢痕、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变化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瘢痕均少于镜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4±26)min比(137±38)min、(3±8)ml比(16±24)ml、(5.3±4.3)d比(8.2±2.9)d、(0.29±0.08)cm比(2.92±0.18)cm,t=7.81、2.76、3.18、73.94,均P<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与镜组的1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7,P>0.05)。术后6个月消融组甲状腺结节体积明显缩小并瘢痕化。消融组住院费用较镜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 057±3288)元比(12 221±1735)元,t=-4.34,P<0.01]。结论与镜手术相比,甲状腺微波消融术虽费用较高,但组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天数少,瘢痕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甲状腺肿块 腔镜甲状腺手术 微波消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介入手术治疗中重度肾动脉狭窄的单中心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79例中重度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术前与术后血压、血肌酐(Scr)、肾小球清除率(eGFR)及降压药服用种类的差异。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术中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31.0±23.1)个月(范围:1~75个月),非手术相关死亡2例。随访期并发症4例(5.1%,4/79),包括1例继发肾功能不全,3例靶病变处支架再狭窄,此3例均行二次球囊扩张术。术后6个月,收缩压及舒张压[(139±20)mm Hg,(85±11)mm Hg]低于术前[(185±26)mm Hg,(106±1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种类[(1.50±1.08)种]少于术前[(1.94±1.2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Scr和eGFR均较术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2)μmol/L比(92±41)μmol/L,(74±27)ml·min-1·(1.73 m2)-1比(71±23)ml·min-1·(1.73 m2)-1],P均>0.05]。结论内介入手术治疗中重度肾动脉狭窄近中期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及减少服用降压药物种数,但对患者肾功能并无明显改善。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腔内治疗 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术治疗重度宫粘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宫粘连患者80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宫腔镜电切分离术,观察组行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术,比较两组宫形态恢复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膨宫液吸收量、宫粘连复发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宫形态总恢复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0.00%,28/40),χ2=8.658,P=0.00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膨宫液吸收量及手术时间[(8.79±4.97)ml、(120.75±44.87)ml、(17.12±2.73)min]少于对照组[(18.70±5.17)ml、(365.21±126.75)ml、(25.08±3.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0、11.499、11.861,P均<0.01)。两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505,P=0.113);术后3个月,观察组宫粘连复发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2.50%,9/40),χ2=5.165,P=0.023;观察组妊娠率(37.50%,15/40)高于对照组(20.00%,8/40),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990,P=0.084)。结论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术术中出血量、术中膨宫液吸收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可促进重度宫粘连患者术后宫形态恢复,其复发率较低,同时可有效提升妊娠率。

  • 标签: 宫腔粘连 HEOS宫腔镜锐性分离术 宫腔形态恢复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规范复杂镜手术术野周围器械、管道、导线管理,自制优化复杂镜手术台布控集成装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86台复杂镜手术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82台复杂镜手术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优化的复杂镜手术台布控集成装置固定术野周围导管、管道及放置与管道、导线相连或者频繁、交替使用的操作器械,对照组采用组织钳钳夹于手术巾固定术野周围导管、管道,与管道、导线相连或者术中频繁、交替使用的器械随意置于术野周围。比较两组术中滑落污染镜器械件数、镜器械损坏件数;术野周围管、线固定时间,术者更换1件操作器械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滑落污染的镜器械件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因镜器械滑落导致其性能损坏不能继续使用的件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的术野周围管、线固定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者更换1件操作器械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复杂镜手术台布控集成装置的使用规范了复杂镜术野周围管道、导管及术中频繁、交替使用器械的管理,减少了滑落污染镜器械的数量及镜器械滑落导致其性能损坏不能继续使用镜器械的数量,能够使手术过程更流畅,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器械 污染 损坏 工作效率
  • 简介:摘要灌洗长期应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治疗,根据灌洗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腔灌洗和脓灌洗。腹腔灌洗目前应用较少,脓灌洗则被广泛应用于开腹、腹腔镜及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术后,但灌洗液种类、灌洗方式、持续时间及停止灌洗指征等到目前均无统一标准,其应用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脓灌洗可稀释并清除术后残留或新产生的坏死组织,清除炎性介质,减少清创次数等,反对者认为灌洗并未明显降低磷脂酶A2等生物活性物质浓度,并且易于形成脓肿及胰周败血症,可造成感染扩散入腹腔形成腹膜炎等。总之,脓灌洗可使部分患者尤其是引流管径较细的内镜下清创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置管患者获益,但其用于管径较粗而引流相对充分的开腹或视频辅助清创患者是否必要仍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胰腺疾病 感染 感染性胰腺坏死 脓腔灌洗 腹腔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静脉血栓形成、下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静脉血栓形成和下静脉参考直径是下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腔静脉,下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内心电图(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从国内外儿童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EKG的应用情况、EKG定位工具的选择、引导方式、如何通过P波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并分析了影响儿童EKG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展望了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建议,便于对临床提供指导。

  • 标签: 儿童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PICC 应用
  • 简介:摘要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是牙体牙髓病科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疾病,根管治疗是治疗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器械及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手段的进步,微创牙髓病学(MIE)理念出现。MIE理念下的微创根管治疗不仅要求能控制感染,而且强调保留更多健康的牙体硬组织,追求提高牙齿长期留存率和正常功能的保存。其中,微创的髓预备方式对提高根管治疗后牙齿抗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牙髓病学,微创 颈周牙本质 抗折力 髓腔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