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可行性的彩评价。方法选择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入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72例,根据彩检查结果评价阴道分娩的可行性。结果23例出现再次剖宫产指征,其中10例出现了子宫下段瘢痕缺陷,占总数的13.9%。49例产妇符合阴道分娩指征,试产失败14例,占总数的28.6%;试产成功35例,占71.4%。试产成功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0例,占57.1%;阴道助产15例,占42.9%,助产方式分别是11例出口产钳助产,4例胎头吸引器助产。35例新生儿中26例1minApgar评分不低于8分,占74.3%;7例不低于4分不高于7分,占20.0%;2例低于4分,占5.7%;无死亡。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彩评价,可明确阴道分娩可行性和安全性,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新生儿的安全性。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阴道分娩 可行性 彩超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于子宫肌瘤患者采用B诊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72例视作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判断经B诊断检查的效果以及与其他子宫疾病的鉴别。结果经过采用B诊断后显示,72例患者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7例,符合率93.06%,出现误诊患者5例,其中2例患者误诊为子宫腺肌病,1例患者误诊为卵巢实性肿瘤,2例患者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结论子宫肌瘤在B检查中可呈现一定的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且其诊断准确率较高,还能够进一步为临床子宫肌瘤鉴别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其有一定的误诊率,检查时要注意与其他子宫疾病鉴别。

  • 标签: 子宫肌瘤 B超诊断 病理诊断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瘢痕子宫妊娠孕产妇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孕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分娩结局,总结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处理体会。结果试产组产后出血率、住院天数、子宫复旧情况、恶露经过量、恶露持续时间与剖宫产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产组产后、新生儿Apger评分与剖宫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阴道试产条件产妇应尽量进行阴道分娩,如果瘢痕子宫孕产妇存在剖宫产指征,则应把握好手术时机。

  • 标签: 瘢痕子宫 妊娠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手术范围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患有子宫肌瘤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各种手术方式的好转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两两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患者的年龄越大,采用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比例越小;患者子宫肌瘤直径在5cm以内时采用微创手术的比例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直径在5cm以上的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肌瘤的各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做到安全有效。

  • 标签: 子宫肌瘤 适应症 手术范围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85例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临床资料,按照按照产妇要求及试产适应症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进行剖宫产,研究组(45例)进行阴道分娩,对比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状况。结果研究组产时、产后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4.85±2.02)d显著短于对照组(8.69±4.02)d(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符合阴道分娩的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建议其进行阴道分娩,可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瘢痕子宫妊娠 阴道分娩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临床有效分娩方式,为日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分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接收的52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以剖腹产分娩)和观察组26例(选择阴道分娩)两组,比较两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并探讨其适合的分娩方式。结果经研究分析得知,观察组产妇的产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产程时间短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产程,利于母婴健康,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临床分娩方式。

  • 标签: 疤痕子宫 分娩方式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的价值。方法对医院2014.02月到2015.10月收治的5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对比剂宝石能谱CT,两名主任医师使用工作站能量成像系统和CT增强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独立处理。结果诊断为栓塞的患者碘基图碘含量异常区值与正常区碘基图碘含量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碘基图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一致性比较好(K值为0.91,P值为0.001)。结论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宝石能谱CT 低剂量对比剂 肺动脉成像 肺动脉栓塞 肺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择取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和简单护理,研究组患者除进行以上的常规治疗和简单护理外,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科学的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VVR、皮下血肿、腹胀便秘的发生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无痛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科学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的术后预后。

  • 标签: 子宫肌瘤 介入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血清CA125及B诊断特点,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了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5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接受治疗的5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血清CA125及B诊断特点的异同性。结果子宫腺肌病组患者CA125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肌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图像上,子宫肌瘤有完整的包膜,CDFI检测子宫肌瘤周边有环彩及半环彩血流信号特征等可与子宫腺肌病鉴别。结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血清发病年龄相同,临床表现相识,容易误诊误治,因此,术前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子宫肌瘤 CA125 超声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动脉栓塞术(TAE)在严重创伤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5年80例严重创伤急诊大出血患者,入院后患者均出现严重失血性休克,予以深静脉置管,积极抗休克治疗,动脉血压监测,监测休克相关指标,经EICU积极处理无效和(或)难以耐受外科手术及手术难度极大,在损伤后l~5h内行急诊血管造影,根据出血部位和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细条、不锈钢圈及可脱球囊栓塞相应的靶动脉。术后到EICU继续监护治疗。结果除1例颅底骨折患者在造影过程中死亡未行栓塞外,其余79例均在2h内完成栓塞治疗,栓塞成功率98.75%(79/80)。无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出现。结论TAE对急性动脉大出血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 标签: EICU,创伤,休克,动脉栓塞,一体化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妇产科继发性出血患者实施颈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3年1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继发性出血疾病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49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保守治疗联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颈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产科继发性出血患者行颈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相较行保守治疗联合常规护理,能够显著优化和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患者的生理痛苦程度,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 标签: 颈动脉被急诊栓塞治疗 针对性护理 妇产科继发性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40例患者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观察栓塞的分布类型及各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结果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共累计200支肺动脉,其中左右肺亚段肺动脉40支,左右肺段动脉70支,左右肺叶动脉44支,左右肺动脉35支,肺动脉主干11支;40例患者中中心型5例,周围型17例,混合型18例。结论螺旋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栓子的形态和范围,而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使用EV3公司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弹簧圈治疗破裂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I-Ⅲ级动脉瘤病人60例,26例患者同时行腰椎穿剌放脑脊液,视患者脑脊液颜色及流出速度决定每天行1次穿剌还是2次穿剌,一般是1次,每次放出脑脊液30ml-40ml,一般不超过50ml,每次放脑脊液时间不低于20分钟。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发生血管痉挛的共9例,其中有1例是行腰穿放脑脊液组的。所有患者随坊2-36个月,发生少时再出血1例,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病人恢复快等特点,而腰椎穿刺放脑脊液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可脱弹簧圈 脑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