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婴幼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例心动过缓婴幼儿(年龄≤3岁)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记录术中资料(起搏参数、影像及心电图资料),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术前及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1.6±0.7)岁,体重(10.3±2.5)kg,均成功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9)ms,心室起搏比例为(97±7)%。术后随访时间为6(6,12)个月。术后1周时,10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较比术前明显缩小(1.3±0.6 比3.6±1.1,t=9.37,P<0.001),随访期间10例患儿心功能均保持良好,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4)%。末次随访时起搏电极阈值较比术中稍有升高但均≤1.0 V,在临床可接受范围[(0.8±0.1)比(0.5±0.1)V,t=-5.27,P=0.001];电极感知及阻抗与术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比(14±4)mV,(584±88)比(652±86)Ω,t=-0.83、2.26,P=0.426、0.050]。随访期间未见电极脱位、电极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起搏QRS波时限窄且术后心功能保持良好,电极参数稳定。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儿童 心动过缓
  • 简介:编辑部医生:我听说智能手机可能会干扰到起搏器的工作。那是怎样发生的呢?读者:高先生高先生:您好。这是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非常小的。一个植入性装置可能会错误地接收附近手机的电磁信号。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s)可能是容易受影响的。起搏器(有助于帮助开始或规律缓慢的心跳)患者可能会受到智能手机的干扰,可能会误认为是心脏的信号。如果仪器监测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就会发送一个高能的电击以纠正心脏恢复正常的心律。

  • 标签: 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仪器监测 电磁信号 植入性 信号模拟
  • 简介:摘要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可以进行心房心室的顺序性起搏。本例患者因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参数良好稳定,同时较好地实现了房室同步的起搏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 简介:介绍了一种可使起搏频率按人体体幼量变化调节的起搏器模型。它使用压电晶体将人体体动转换为电压,用此信号控制起搏频率的变化。经平板车运动试验和二阶梯运动试验证明,该起搏模型能较可靠地实现体动量─—起搏频率调节功能。

  • 标签: 频率自适应起搏器 体动传感器 运动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胃电起搏对大鼠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和C-kit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ICC在胃电起搏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胃起搏模型,将大鼠分为起搏组(n=8)和对照组(n=8)。选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以控制胃电慢波,持续刺激1h,连续刺激20d后处死大鼠并取胃窦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C-kit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C-ki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起搏组大鼠胃肌间神经丛内C-ki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76.76±336.67)vs(1368.23±459.32),P〈0.05;(0.19±0.50)vs(0.12±0.52),P〈0.05],刺激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表达显著增高[(0.50±0.09)vs(0.29±0.02),P〈0.05]。结论胃电起搏后胃窦肌间神经丛ICC数量增多,参与了胃电起搏调控胃慢波活动。

  • 标签: 胃疾病 胃电描记术 间质细胞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圈(DCG)在起搏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ortara公司12通道DCG,对4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行24h检测,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检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5例,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5倒。结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殛相关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心脏起搏器随访的常规性检查。

  • 标签: 起搏器功能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对不同构型的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犬心肌的急性力学行为进行测试,为心肌/电极界面的数字建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用犬麻醉后,开胸直视下暴露心腔,将不同头端构型的螺旋电极垂直旋入心肌,通过特殊设计的力学传感器记录电极头端的轴向及扭转受力情况,对比包括心房、心室共11个位点的差异情况;随即将旋入电极以外力强制拔除,记录受力-时间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排除间断施加力量的影响,电极旋入过程的扭矩曲线接近指数曲线,平均扭矩分布范围为0.0003至0.0015,不同构型的电极有明显不同;拔除位点受力以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HIS束区域最大,同时可见到明显的不均质性.结论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心肌的受力情况随植入位点、电极头端构型等而不同;心室的受力明显高于心房,其中最牢固位点分别为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及希氏束.

  • 标签: 螺旋电极 力学研究 螺旋电极旋入 心肌 起搏 除颤
  • 简介:摘要目的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病人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不适,保证治疗成功,使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将某一时期安置永久起搏器(VVI)的病人采取随机分组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给两组病人系统的术后护理,只有在术后卧床时间的护理方法上有差别让对照组绝对卧床三天,让实验组绝对卧床一天之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离床活动。结果两组病人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永久起博器(VVI)安置术后病人缩短卧床时间,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活动,在保证治疗成功的同时,减轻了病人的不适,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安置术后 卧床时间
  • 简介:摘要探讨舒适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48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1年2月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3月-12月的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腰酸背痛,便秘,排尿困难,失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明显降低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起搏器安置术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84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两种不同的穿刺插管,行气囊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室性早搏的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84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左锁骨下静脉76例,右颈内静脉8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3~10min,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2~15天。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心电图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5例电极移位外,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除4例死于原发病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急救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起搏 临时 球囊电极 急症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恶性肿瘤伴严重心动过缓患者临时心脏起搏保护下手术的安全性和心率(律)护理管理。方法17例患者术前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麻醉后经腹腔镜或经腹行肿瘤根治术。结果术前心室率48.8±12.5bpm,术中维持心室率60-80bpm,见起搏节律者15例。其中2例术中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胺碘酮治疗缓解。患者单极电刀切割止血,9例中5例出现起搏功能抑制,患者双极电刀或超声聚焦刀切割止血,11例中仅1例发生(55.6%vs9.1%,X2检验,p<0.01),起搏功能抑制时将调为VOO模式,恢复正常起搏。心率(律)护理管理在于术前再测定起搏阈值和感知,轻柔调整不良者电极与心肌接触。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使用双极电刀、超声聚焦刀切割止血以VOO起搏模式能避免电磁感应干扰起搏效果。患者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发作。结论老年结直肠恶性肿瘤伴严重心动过缓患者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有效给予心率支持,保护麻醉手术期安全。减弱电磁感应能避免对起搏效应的干扰。

  • 标签: 结直肠恶性肿瘤 心动过缓 起搏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护理三腔起搏器病人,了解三腔起搏器的治疗用作及治疗意义,熟悉三腔起搏器患者术前准备及护理,术后一般护理、心电监护、预防起搏器脱落、伤口护理、出院指导,总结三腔起搏器治疗效果,阐述护理体会。

  • 标签: 心力衰竭 三腔起搏器 护理
  • 简介:2002-2006年我科共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5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2例,女64例,年龄43~70(56.5±4)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护理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脏辅助装置
  • 简介:目的探讨对病情危重、不便搬动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且同时为永久起搏器适应症的患者,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新方法。方法入选CCU住院病人40例,均为心室率<40次/分伴晕厥、黑朦拟择期安置永久起搏器者。在非X线透视下经右股静脉送入电极导管,记录放置起搏导管所用时间,观察其并发症。结果电极置入40例患者临时起搏均成功,安置电极导管所用时间2~14min,平均(8.4±3.8)min;2例起搏电极位于右室流入道者术后6小时及第二天出现起搏不稳定,调整电极导管至心尖部,达稳定起搏。结论无X线透视下,经股静脉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效果肯定。

  • 标签: 床旁 股静脉 临时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采取新的护理模式,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初步掌握了心脏起搏器手术大致过程,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结论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建立了新的医护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种属及多种类型的干细胞以某种方式干预可获得心肌样细胞,包括心室、心房和窦房结样细胞。众多研究更专注于获取心室肌样细胞,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获取起搏细胞或结样细胞以构建生物起搏或研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综述干预胚胎干细胞、成人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取生物起搏细胞的方法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干细胞 生物起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的护理指导方法对起搏器安装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42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行心理护理,与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的护理理念及指导方法明显优于常规对症护理。结论新的护理及指导方法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

  • 标签: 永久心脏起搏器 植入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