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单侧声带麻痹的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改善发音,然而这种声音缺乏音调、音量的调节功能。双侧声带麻痹通过各种声门扩大术虽然能改善呼吸困难,但不能兼顾发音及呼吸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重建肌的神经再支配,恢复声带的运动功能是治疗神经损伤最理想的方法。自从1909年Horsley首次报道1例颈枪伤致左侧神经麻痹患者行神经端端吻合成功以来,神经手术的历史已有一百年,由于神经中有内收及外展两种纤维,直接缝合不能避免这两种纤维的错向生长,故先后出现了各种神经移植术的方案及术式。能用于神经再支配手术实验研究的神经神经本身、膈神经、舌下神经、颈袢(舌下神经袢)、迷走神经束、副神经等,但只有前4种神经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声带麻痹 喉返神经 神经再生 吻合术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对甲状腺肿瘤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及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9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在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应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d血清PTH、Ca2+浓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d,两组患者血清PTH水平均显著降低,对照组降低较观察组更加显著(P<0.05);术后7d,对照组患者血清Ca2+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前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a2+水平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患者血清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甲状腺癌术中操作对甲状旁腺、神经损伤

  • 标签: 甲状腺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 甲状腺肿瘤 甲状旁腺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神经旁淋巴结(RLN-LN)转移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清扫RLN-LN的92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RLN-LN转移组(n=37)和非转移组(n=55)。评估术前CT图像,记录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长度、肿瘤厚度、厚度/长度)、RLN-LN大小(淋巴结短径、长径、短径/多平面重建(MPR)最长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评分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评分模型及独立预测因子诊断RLN-LN转移的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结果肿瘤位置、肿瘤长度、RLN-LN短径、短径/MPR最长径是RLN-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诊断RLN-LN转移的AUC分别为0.586、0.705、0.831、0.777。基于以上4个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评分模型诊断RLN-LN转移的AUC为0.903(95%CI 0.846~0.959),优于各单一CT特征(Z=5.812,P<0.001;Z=2.161,P=0.030;Z=2.929,P=0.003;Z=4.052,P<0.001)。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555,校准曲线提示评分模型预测RLN-LN转移风险与实际转移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CT图像的评分模型有助于食管鳞癌RLN-LN转移状态危险分层。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淋巴转移 喉返神经 评分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全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常规经中间入路手术路径显露神经.达到预防术中神经损伤的效果。探讨显露神经的方法。方法采取全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中间入路的手术方法完成甲状腺手术154例,术中共显露神经205条。结果1例甲状腺癌手术和1例再次甲状腺手术后出现轻度神经麻痹症状,分别于1、3个月后恢复,无永久损伤。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d(4~8d)。结论中间入路新手术路径使腔镜下甲状腺的手术操作更加容易.降低了甲状腺手术难度,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神经显露方法。

  • 标签: 腔镜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手术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露神经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再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4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显露神经分组,其中共有102例术中未显露神经,将其记为未显露组;共有172例术中显露神经,将其记为显露组。对比显露组和未显露组神经暂时性损伤、永久性损伤和总损伤发生率。结果显露组与未显露组暂时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前者永久性损伤和总损伤发生率均远低于后者,对应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再手术过程中显露神经对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再手术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精细化分层解剖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对神经(RLN)的处理。方法 收集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患者87例,分为A组(双极电凝精细化手术解剖器组+电刀

  • 标签:
  • 简介:目的:我们主要针对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神经后方引发结清扫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从而提高甲状腺外科疾病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在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方法,使用随机选取的方式在甲状腺外科中选取11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央区淋巴转移情况探讨,使用大因素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对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参与本次研究的110名左侧甲状腺乳头癌病人中,有70名病人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整体转移率为64%。从单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病人的年龄以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在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因为病人的V1B区。左神经后方淋巴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必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清扫工作,这有利于手术的规范性以及彻底性,同时也能更好的返映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对肿瘤的清楚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指导。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深度学习技术识别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E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进行的经胸乳入路ETE视频。经2名甲状腺医师的筛选后,符合条件的手术视频根据一位高年资医师的意见分为低辨识度及高辨识度组,经过抽帧、标注、审核与校对后,按照随机数方法以5: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统一输送至D-Linknet模型进行训练。根据交并比计算测试集中的灵敏度、精确率及平均Dice系数。结果46个视频共153 520帧图片纳入了本研究。其中训练集共39个视频131 039帧,测试集共计7个视频22 481帧。交并比阈值为0.1及0.5时,高辨识度组中灵敏度及精确率分别为92.9%/72.8%及85.8%/67.2%,而在低辨识度组中则分别为47.6%/54.9%及37.6%/43.5%,平均Dice系数在两组中分别为0.781及0.663,证实了该模型对RLN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RLN识别在经胸乳入路ETE视频中可行,有可能帮助外科医生降低手术中误损伤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喉返神经 腔镜甲状腺手术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经环甲膜针电极法用于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状腺外科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115例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被招募入组,术中采用两个双针电极从环甲肌直部和甲状软骨下缘夹角处向外上斜行刺入环甲膜,使用标准四步法(V1-R1-R2-V2)定位,显露并评估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功能,手术前后电子喉镜评估声带运动情况,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肌电信号振幅的差异。结果115例共130条RLN均记录到有效肌电信号,其中12例为巨大甲状腺肿合并气管压迫狭窄;13例为术中反复调节气管插管电极位置,但肌电信号均不满意;15例为术中意外发现复杂情况,需神经监测,但预先未使用气管插管电极;75例为志愿使用。术中3条RLN信号丢失,术后第2天复查电子喉镜提示2例声带运动正常,1例声带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未恢复;其他127条神经V1/R1=(1 857±1 718)μV/(2 347±2 323)μV,V2/R2=(1 924±1 705)μV/(2 450±2 345)μV,手术前后肌电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和0.35,P=0.755和0.725),手术前后电子喉镜均提示声带运动正常。术中2例针电极置入点少许渗血,压迫5min后均停止,无电针折断、感染和局部血肿发生。结论改良经环甲膜针电极法用于甲状腺术中评估RLN功能被证实安全可行,具有不受气管条件影响、稳定性好、置入简单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甲状腺手术中可作为气管插管电极的有益补充。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术中神经监测 环甲膜 针电极 喉返神经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神经旁淋巴结(RLN LN)不仅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最常见部位,而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RLN LN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靠预测指标,其状态决定是否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但由于其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利因素,因此筛选出获益人群非常重要。

  • 标签: 食管肿瘤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钨针和高频电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微创钨针组(n=50)和高频电刀组(n=4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率。结果微创钨针组和高频电刀组在手术时间[(79.3±14.7 vs 73.7±13.9)min,t=1.914,P=0.059)]、术中出血量[(31.8±9.7 vs 30.3±10.6)ml,t=0.702,P=0.484)]、术后引流量[(67.3±13.0 vs 71.3±10.8)ml,t=-1.650,P=0.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钨针组暂时性神经损伤(2% vs 17.8%,(χ2=5.518,P=0.023)和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8% vs 44%,(χ2=7.810,P=0.005)发生率低于高频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结论微创钨针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对神经和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效果优于高频电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钨针 高频电刀 开放性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高频双击电凝手术治疗对甲状腺癌患者神经及甲状旁腺造成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表法,从2019.1-202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抽选6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视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1例患者,对照组实施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应用高频双击电凝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与甲状旁腺损伤的概率均比对照组患者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甲状腺癌患者采取高频双极电凝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对患者神经与甲状旁腺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可加大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中的推广范围。

  • 标签: 高频双击电凝手术 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及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患者共6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纳米碳组(33例)和常规手术组(34例),常规手术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纳米碳组患者术中加用纳米碳示踪剂。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变化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康复出院时间及甲状旁腺误切率(3.0%比32.4%)比较,纳米碳组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d内纳米碳组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自感发声无力、暂时性低血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肿瘤病灶复发率纳米碳组低于常规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可清楚鉴别甲状旁腺和淋巴结,对保护甲状旁腺和周围正常组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纳米管 甲状旁腺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右侧神经后方淋巴结(lymph node 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LN-prRLN)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手术清扫LN-prRL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同一治疗组收治的140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LN-prRLN区清扫,观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N-prRLN转移的高危因素,同时收集另外171例未行LN-prRLN区清扫(对照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对比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分析LN-prRLN区淋巴结转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140例中,右颈淋巴结转移率为64.3%(90/14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63.6%(89/140),LN-prRLN区域淋巴结转移率17.9%(25/14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1 cm、肿瘤多发、包膜侵犯、临床淋巴结分期cN1、Ⅵ-1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LN-prRLN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包膜侵犯(OR=4.599,P=0.037)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OR=3.505,P=0.036)是LN-prRLN转移的危险因素。对照组的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10.9±6.1 vs 5.3±3.6)枚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63.6% vs 45.4%)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患者右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且LN-prRLN区淋巴结转移占比大,应常规清扫LN-prRLN来保证清扫的完整性与彻底性,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因残余淋巴结复发转移而行二次手术的可能。当肿瘤>1 cm、肿瘤多发、包膜有侵犯、临床淋巴结分期cN1、Ⅵ-1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时,更应当重视LN-prRLN的清扫。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右侧喉返神经 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 中央区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在评估胸段食管癌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由此确定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方法本文研究了我院134名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通过对各组数据的分析整理,总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左侧神经链的转移率为15.6%,右侧为20.9%,双侧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率为34.3%。影响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有①肿瘤的部位,其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率胸上段58.8%、胸中段40.0%、胸下段14.3%分(P<0.01);②肿瘤的分化程度,其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57.1%、中分化36.0%、高分化21.4%(P<0.05);③肿瘤的浸润深度,其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率T4为53.6%、T3为42.6%、T2为16.1%、T1为的7.14%。有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没有者低(30.4%VS56.8%,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肿瘤复发,应清扫胸段食管癌患者的双侧神经链淋巴结。

  • 标签: 食管癌 喉返神经 淋巴结切除术 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神经的保护。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标准根治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初治患者38例,52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双侧清扫14例),均游离保护喉神经全程。术后分组检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评估近期(术后1周)及远期(术后3月)神经损伤情况。38例(52侧)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38.46%,术后近期呛咳2例,声调降低1例,确定声带麻痹1例。甲状腺癌初治患者根治术中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时,通过暴露及保护喉神经,不增加其损伤几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分化型 Ⅵ区淋巴结清扫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神经修复及气管切开术后合并食管瘘的护理。在做好患者术前准备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进行个性化人工气道及伤口管理,预防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全程给予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经过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喉返神经修复 气管切开 食管瘘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