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术患者进行递进式目标护理的作用。方法 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与我院诊治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术的40例患者,按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20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及逆行递进式目标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术患者进行该护理干预,可以提升了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递进式目标护理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曼月乐环预防宫腔镜切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效果。方法:对我院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模式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模式变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子宫内膜更薄,且月经时间更短,月经量更少,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68%,稍低于参照组的12.90%,P>0.05;但实验组息肉复发发生率3.2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2.58%,P<0.05。结论:曼月乐环能有效预防宫腔镜切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曼月乐环 宫腔镜电切术 子宫内膜息肉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于行经尿道前列腺切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9月-2022年10月期间到本院行经尿道前列腺切术后尿潴留患者作为样本来进行研究,样本例数72例,经单双号分发法处理后将这7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纳入患者36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之后得出如下结果,即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经尿道前列腺切术后尿潴留患者来说,采用综合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综合护理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尿潴留 影响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入的胃息肉患者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86例参与研究,并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治疗。之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P<0.05。而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P>0.05。两组出血、穿孔、溃疡、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胀的单项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短期复发率。

  • 标签: []无痛胃镜 高频电凝切除术 胃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胃息肉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020年7月~2022年2月于我院进行手术诊治的胃息肉患者80例作为本次分析对象,并根据患者实施手术方案的差异性进行分组,分别为40例,将给予内镜下凝切除术诊治的列为对照组,将给予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的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观察时间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明显更低,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息肉患者,采用无痛胃镜下高频凝切除术进行诊治的效果更佳,在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同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以促进病情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无痛胃镜 高频电凝切除术 胃息肉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临床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术治疗取得的效果。方法 2020年2月-2022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当中随机抽选64例开展治疗分析,单、双号形式分组,单号对照组,双号试验组,均为32例患者,分别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术治疗,比照对照组各项数据分析试验组手术指标。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冲洗膀胱时间、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浅表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尿潴留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20年10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按照数字表顺序划分成两个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另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在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两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两方面均没有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很大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于产后尿潴留患者在治疗时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效果理想,并且能够很好的患者膀胱功能,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尿潴留疾病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刺激联合认知锻炼对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80例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认知锻炼)与观察组(正中神经刺激+认知锻炼)。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抽象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认知锻炼 脑出血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低频脉冲刺激结合母婴床边护理促进产后缺乳的恢复效果。方法:随机入选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80例产后缺乳产妇,依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比照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比照组产妇予以母婴床旁护理,联合组产妇在母婴床旁护理的同时予以低频脉冲刺激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的泌乳率,乳房充盈度及泌乳量评分情况。结果:联合组产妇护理后1~3d每日的泌乳率相比比照组产妇均显著更高(P0.05);联合组产妇护理后乳房充盈度、泌乳量评分相比比照组均显著更高(P

  • 标签: 低频脉冲电刺激 母婴床边护理 产后缺乳 促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生理监测(MIOM),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根据是否接受MIOM监测分为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术中应用MIOM,对照组患者未进行MIOM。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部疼痛(VAS)评分、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数(NDI)、颈脊髓功能评分(JOA)。结果:术后,观察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MIOM可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切术后膀胱痉挛的舒适护理价值。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1月80例前列腺增生症切术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膀胱痉挛率。结果:实验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膀胱痉挛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 膀胱痉挛 舒适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对行宫腔镜切术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后对其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入组样本选自本院妇科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进行宫腔镜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共计8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其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精细化护理组的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均远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异常子宫出血 精细化护理 宫腔镜电切术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认知功能改善等方面差异。 结果: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0%;认知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显示,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思维和学习过程,近年来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医疗大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协助制订临床决策等。其在心脏生理学领域的应用已涉及疾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测疗效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了AI,特别是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局限与展望,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该技术的认识并开拓相关研究的思路。

  • 标签: 心脏电生理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明胶/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纺膜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表皮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分别制备3个组不同配比的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纺膜(70∶30、50∶50、30∶70),体外测试细胞相容性,构建复层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结果细胞接种实验显示,随着膜片中明胶含量的增加,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和增殖都明显增强。组织学染色可见,经过21 d体外培养构建的复层皮肤中,明胶/聚己内酯(70∶30)组能形成相对较好的皮肤结构。而裸鼠皮肤缺损修复试验发现,回植术后14 d时,所有组材料未降解,移植物均脱落,提示3种配比材料虽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材料降解过慢不适于构建复层皮肤。结论改良的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纺膜随明胶比例增高,细胞相容性逐渐增强,可促进皮肤愈合,但最终会被自体组织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皮肤 纳米纤维电纺膜 明胶 聚己内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超声刀与刀分离假体植入腔隙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行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125例,年龄21~44岁,平均32.5岁。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组(超声刀组)64例,用传统刀分离腔隙组(刀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速度、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刀组比较,超声刀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71~90) min,明显短于刀组105(80~135) min(t=4.10,P<0.001),手术速度(3.27±0.44) ml/min明显快于刀组(2.52±0.72) ml/min(t=4.71, P<0.001),术后累计引流量130.5(98.8~193.3) ml明显少于刀组281.75(145.5~328.3) ml(t=3.54, P<0.001),拔管时间3(3~4) d和住院时间3(3~4) d均明显短于刀组4(3~4)、5(4~6) d,(t=3.58, 4.06,均P<0.05)。结论超声刀用于内窥镜下隆乳术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特点;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减少术后累计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假体植入 超声刀 电刀 内窥镜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皮层脑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按谭氏分类法评价手术效果,满意25例(78.1%,25/32)、显著改善3例(9.4%,3/32)、效果良好4例(12.5%,4/32)。术后出现同向性偏盲1例(3.1%),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皮层脑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致痫灶是治疗颞叶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颞叶癫痫 皮层脑电图 显微外科手术 改良翼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DAS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VEGF分别为(7.98±1.14)μg/L、(168.78±10.2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1.10)μg/L、(110.34±10.47)ng/L,观察组NSE为(7.57±1.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6±1.3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23.90、10.60,均P < 0.001)。观察组Frowen吞咽功能量表(Frowe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HISS)评分分别为(2.47±1.16)分、(7.03±1.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5±1.10)分、(9.66±1.20)分(t=12.31、9.53,均P < 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为(160.40±8.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74±8.10)分(χ2=4.57,P=0.03;t=7.25,P < 0.001)。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DA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凝圈套切除治疗术后出血、息肉复发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结肠镜下高频凝圈套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 8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信息、内镜下息肉表现、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 826例患儿接受1 967例次结肠镜下高频凝圈套切除术,男1 191例(65.2%),女635例(34.8%),初次确诊大肠息肉的年龄为4.6(3.2,6.4)岁。首次结肠镜下发现单发息肉1 611例(88.2%),有蒂息肉1 707例(93.5%),直肠累及1 151例(63.0%),病理类型为错构瘤性1 757例(96.2%)。诊断息肉综合征73例(4.0%)。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75/1 967)。息肉复发8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童(OR=2.01,95%CI 1.26~3.23)及无蒂息肉(OR=2.28,95%CI 1.15~4.49)均为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发息肉(OR=17.49,95%CI 9.82~31.18)、右侧结肠累及(OR=3.44,95%CI 1.89~6.26)以及非错构瘤性息肉(OR=2.51,95%CI 1.04~6.07)均为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大肠息肉高频凝圈套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低,息肉复发率低。女童、无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增高,而多发、右侧结肠累及和非错构瘤性息肉术后息肉复发风险增高。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