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笔者于2017年10月跟随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团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通过集中的非遗田野调查、采访非遗传承人等方法初步归纳了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模式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炼相关问题,试图通过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与研究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案例及解决方案。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兹别克斯坦 现状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艺术产业
  • 简介: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时间悬停 自我实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 简介: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或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从标题即可看出该作品是对经典形象的一次重写抑或颠覆。为了全人类的福祉盗取火种牺牲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在工业革命时代化身为创造了反人类恶魔怪人的“有罪的”科学家,

  • 标签: 国家剧院 焦虑症 灵与肉 普罗米修斯 上古 西方
  •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峰教授新著《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是国内研究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与艺术思想的最新成果,不仅对维氏思想做了富于洞见的梳理与阐释,更能以之重审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尤为难得的是,该书通过对具体文学案例的解读,与维氏展开生气勃勃的对话,其细致的辨析、大胆的修正与创造性的重构形成合力,初步构建起自成一派的“美学语法”。要全面评述该书非我所能,本文挑出书中讨论真实与虚构问题的章节进行重点分析,尤其关注王峰对约翰·塞尔文学虚构观的处理。这既是要做一种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的考察,更是希望能以王峰的论述为参照,对文学虚构这个老问题做出新的探讨。所以在下文中,王峰的著作首先是讨论的帮手或者说对手,而非评论对象。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文学虚构 艺术思想 审美学 王峰 语法
  • 简介:2008年10月底,在我完成了博士课程即将回国的前一天,在学校里遇见了前来练琴的老同学康斯坦丁·尚姆莱(KonstantinShamray),自他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夺冠之后,就一直忙于各种音乐会的筹备与演出,很少在学校里露面,在我回国前一天能再次见到他也是之前没有想到的。

  • 标签: 国际钢琴比赛 悉尼 冠军 空想 音乐会 回国
  • 简介:在苏联众多诗电影导演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谓别具一格,并在国际电影界赢得广泛的声誉。他的影像风格出神入化,创造出一个被伯格曼称之为梦幻的世界,从而使伯格曼进一步坚信电影不是一种记录。然而,塔可夫斯基本人却声称:电影诞生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颇值得人们为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理论著述中,对前辈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电影隐喻手法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同侪所拍摄的诗电影,均持否定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电影诗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他对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以及渗透其中的禅宗思想有着独特的研究和体悟,某种程度上说,禅宗思想对于他的独特电影风格的形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爱森斯坦 诗电影 电影史 伯格曼 兼论 影像风格
  • 简介: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研究中心(CenterforComputerResearchinMusicandAcoustics——CCRMA)是世界一流的计算机音乐研究机构。该中心除装备有高效率的数字化音响合成器系统和各种MIDD设备外,还拥有许多著名的计算机音乐家,如中心的主任JohnChowning教授(FM音响合成理论的创立者),MaxMathews教授(计算机音乐先驱,著名计算机音乐语言MUSICⅣ&Ⅴ的发明者)等。我于1989年6月作为

  • 标签: 计算机音乐 音响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 音乐研究机构 合成系统 音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