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5例败血症新生儿为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划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采集两组患儿的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和围产期指标,通过组间平行比较确定高危因素。结果:晚发组患儿呼吸暂停和喂养差的发生率为34.09%、59.09%,高于早发组的12.90%、32.26%,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组患儿胎膜早破、母亲产前发热的发生率为48.39%、19.35%,高于晚发组的18.18%、2.2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发组和晚发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不同,临床干预时要求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并采取个体化措施。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临床特点 高危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期间我院独立完成研究对象的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抽取符合研究要求的54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分别是保守治疗组、手术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分别有16例、24例、14例。不同方法治疗后统计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

  • 标签: 老年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观察急诊抢救患者的特征,总结应对策略。方法:以2019年06月-12月本院急诊接收的243例危重患者纳入常规组(应对策略实施前);于2020年01月-06月本院急诊接收的243例危重患者纳入研究组(应对策略实施后)。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较常规组少,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应对策略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均有蛋白尿表现,肾功能基本正常,镜下血尿46例(85.19%)、高脂血症51例(94.44%)。光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不规则增厚,上皮、内皮、系膜区有蛋白沉积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团块样沉积。2)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24 h蛋白尿水平均降低,其中试验组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治疗6个月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各项检测值更低(P<0.05)。4)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1.11%vs18.5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以蛋白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治疗时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能进一步控制蛋白尿、改善血脂水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硫酸羟氯喹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小儿癫痫病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患儿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8名患儿癫痫病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指导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进行了统计。患儿癫痫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因子 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患儿血清中丙戊酸钠的平均浓度为69.98±28.73 ug/ml-1,3~6岁患儿的血浆药量较3~6岁患儿低(P

  • 标签: 癫痫患儿 丙戊酸钠 血药浓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小儿癫痫病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患儿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8名患儿癫痫病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指导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进行了统计。患儿癫痫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因子 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患儿血清中丙戊酸钠的平均浓度为69.98±28.73 ug/ml-1,3~6岁患儿的血浆药量较3~6岁患儿低(P

  • 标签: 癫痫患儿 丙戊酸钠 血药浓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观察急诊抢救患者的特征,总结应对策略。方法:以2019年06月-12月本院急诊接收的243例危重患者纳入常规组(应对策略实施前);于2020年01月-06月本院急诊接收的243例危重患者纳入研究组(应对策略实施后)。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较常规组少,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应对策略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均有蛋白尿表现,肾功能基本正常,镜下血尿46例(85.19%)、高脂血症51例(94.44%)。光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不规则增厚,上皮、内皮、系膜区有蛋白沉积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团块样沉积。2)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24 h蛋白尿水平均降低,其中试验组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治疗6个月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各项检测值更低(P<0.05)。4)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1.11%vs18.5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以蛋白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治疗时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能进一步控制蛋白尿、改善血脂水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硫酸羟氯喹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分析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并探讨相关原因。方法:随机筛选100例西药治疗引发不良反应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并搜集患者资料,从年龄、临床表现与用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从年龄特点上分析,以超过60岁患者发生率占比最高,且随着年龄减少发生率依次降低;从给药途径上分析,静滴发生率最高,而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为常见表现。结论:西药引发不良反应以老年患者为高发群体,所以需要从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方面入手,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西药 不良反应 表现特点
  • 简介:对自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关节镜下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102例战士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战士半月板损伤的镜下表现,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群患者的特点,并与特定外伤因素相关联,因此,对战士训练伤的预防,关节镜下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状况。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80例严重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感染患者SCL-90评分,病原体和SCL-90评分的变化。结果80例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占感染的66.25%。分泌物中检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4株,占64.29%。25株蓝色阳性菌占29.76%;5株真菌占5.95%。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敌意的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严重神经病变患者的主要致病菌。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因此,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医院感染。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感染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偏侧舞蹈症属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症状,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为其常见原因,也可见于神经遗传变性疾病、肿瘤、感染、中毒和代谢性疾病。而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HC-NH)临床少见,具有典型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诊治的1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偏侧舞蹈症 非酮症高血糖 急性脑血管疾病 影像特点 磁共振成像 代谢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脉造影检出的165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特点及治疗体会。结果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2.0%,其中有139例(84.2%)心肌桥发生于前降支中段;10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中有临床症状40例(Noble1级7例,Noble2级14例,Noble3级19例),有心电图ST-T异常的5例(Noble2级1例,Noble3级4例);163例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2例,其中发生于心肌桥近端54例(87.0%);所有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应用,心肌桥近端严重狭窄(8例)予以冠脉介入治疗,效果均较好。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其临床症状与Noble分级相关。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效果较好。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心肌桥近端血管,严重者可予以介入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讨论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常见基因型别。方法:测定34例患儿血液分析、血清铁、血红蛋白电泳、HbA2,详细记录临床表现,使用β-地中海贫血寡核苷酸探针阵列用荧光斑点杂交法对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与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数量有关,而与基因型别无关。结论:β-地中海贫血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有HbF与HbA2增加,重型多为HbF增加,而轻型HbA2都超过3.5%。本组患儿基因型以17(A-T)、41-42(-TTCT)多见。

  • 标签: Β-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6个月龄内怖炎患儿的怖炎支原体(MP)、怖炎衣原体(CP)、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6个月龄内社区获得性怖炎婴儿689例,入院行胸片/CT检查,采用凝集法进行肺炎支原体(MP)、怖炎衣原体(CP)IgM抗体检测;检测外周血实验室指标;吸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用PCR法对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进行核酸检测。结果6月龄内怖炎婴儿MP/CP/CT/UU阳性检出213例(30.9%),阳性确诊116例(16.8%),MP、CP、CT、U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2%、10.3%、4.9%、6.5%,确诊率分别为7.8%、3.2%、4.9%、6.5%,阳性检出率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8,P0.003)。1-3个月龄怖炎患儿MP/CP/CT/UU阳性检出和确诊率较高(61.5%,60.4%),女婴阳性检出和确诊率明显大于男婴(χ^2=5.840,5.760;P=0.012,0.016)。61.2%的阳性确诊婴儿的胸片/CT表现为斑片状阴影,67.2%出现怖部湿性哕音,69.8%出现血小板异常升高。结论MP、CP、CT、UU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性怖炎的常见病原体,早期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

  • 标签: 婴儿 肺炎 支原体 衣原体
  • 简介:目的深入分析了解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免疫性肝炎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患者进行身体指标和免疫学检查,最终对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患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者比例为6.67%,非老年组比例达13.33%;老年组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比例达16.67%,非老年组比例仅为3.33%。另外,患者的其他身体指标老年组也与非老年组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比青年患者更加容易患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

  • 标签: 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检验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病监护室(EICU)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并发AKI的EICU患者1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AK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124例AKI患者中,肾前性病因98例(79.03%),主要基础病因为心血管疾病;肾性病因26例(20.97%),主要基础病因为慢性肾脏疾病合并其他并发症。肾前性病因致AKI发生的患者死亡率为46.9%,肾性病因致AKI发生的患者死亡率为26.9%,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ICU患者并发AKI以心血管疾病等肾前性病因为主,AKI后期避免多器官衰竭是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并胃食管病(GRE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为实验组:选取2004.7-2012.2年期间单纯慢性肾病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一般情况良好,血压及贫血控制基本正常,透析充分的患者154例;对照组:我院职工随机选取360例(经常规体检无基础疾病的)。采用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RDQ)及胃镜评估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特点。结果两则相比实验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食管炎发病率高(P〈0.05),症状突出(P〈0.05)。结论实验组患者更加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病,同时症状明显,也是导致此类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胃食管反流 食管炎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78例,非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180例,对二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有如下特点: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P〈0.01);②空腹C肽及餐后C肽水平明显低于非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P〈0.01);③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高于非酮症或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受损。

  • 标签: 2型糖尿病 酮症 酮症酸中毒
  • 简介:目的:收集并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发病时间关系,比较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治疗与转归,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收集的96例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最高(44.79%),有68.75%的患者在用药5~90天内发生了肝损伤;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中以抗肿瘤药物(32.29%)和中药(29.17%)所占比例最大,两者涉及到的药品分别有13种和14种;96例患者临床预后均良好,停药后18~90天内肝功指标均恢复正常;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女性、BMI≥28kg·m^-2、有过敏史、合并高脂血症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临床需及时妥善处理,以免引发急性肝衰竭;临床使用抗肿瘤药和中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对于老年以及女性患者,BMI较高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肝功能。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