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机械取栓时代,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让更多急性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内及时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从而提高区域性急性卒中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方法从2014年开始,在院内及医院所在的区域,由单位行政部门及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制定卒中救治的相关政策、规定,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技术主导,开展卒中诊治的培训及帮助各级部门、医院建立相应的卒中救治流程、规范。观察我院卒中救治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协作单位救治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1)院内急诊通道的建立:由院长亲自参与,院医疗科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协调,院内参与卒中救治的急救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及护理保障中心积极参与,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door-to-needletime,DNT)时间由绿色通道建立前的71min缩短至53min,入院-动脉穿刺(door-to-puncturetime,DPT)时间由104min缩短至82min,入院-血运重建(door-to-revascularizationtime,DRT)时间由144min缩短至117min。(2)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极大提高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能力,2014年本科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总病例数为7例,2016年提高到112例,区域内初级卒中中心的卒中防治关键绩效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及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能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及救治率,改善区域性卒中救治水平。应进一步改进卒中救治通道及网络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诊救治系统 入院-静脉溶栓时间 入院-动脉穿刺时间 入院-血运重建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局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建立"天河局域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网"后的数据库,将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分为综合卒中中心院内首诊组(院内首诊组)、网络医院转诊组和非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和3个月功能预后情况。结果2015年10月-2017年7月共93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院内首诊组37例,网络医院转诊组31例,非网络医院转诊组25例。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非网络医院转诊组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3个月非残疾(改良Rankin评分≤2)比例分别为60.00%、45.16%和28.00%,其中院内首诊组预后与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但院内首诊组明显优于非网络医院转诊组(P=0.039)。结论局域卒中急救网络建设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卒中网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卒中中心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KnowledgeandBeliefBehaviorPatterns,IKAP)模式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进行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分别为(76.32±3.22)分与(76.80±3.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为(13.21±2.11)分,对照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为(39.02±2.43)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后患者的HAMD评分(13.21±4.33)分,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的HAMD评分(8.44±4.10)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HAMA评分分别为(10.22±1.12)分与(17.80±3.22)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避免产生癌因性疲乏,IKAP模式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 乳腺癌化疗 癌因性疲乏 负性情绪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联合社区压疮管理网络在社区老年压疮高危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对压疮高危患者及其照顾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9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纳入医院联合社区压疮管理网络进行干预,干预后对照顾者的压疮相关知识、翻身技能、照顾行为等进行评估。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照顾者相关知识、翻身技能、照顾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联合社区压疮管理网络有助于维持照顾者的压疮认知水平,改善照顾行为,降低压疮高危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 标签: 压疮 家庭照顾者 照顾行为 延续性护理 社区老年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