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及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出现静脉血栓,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病情,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继发脑出血 手术 急救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并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75例,并对术后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分析得到患者术后1d、3d、7d发生睡眠障碍分别为65例(86.67%)、58例(77.33%)、49例(65.33%);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负性心理、术区疼痛、咽喉部干燥、呼吸方式改变不适以及相关外界因素干扰等。结论:在鼻窦炎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期间实施疼痛护理、咽喉部舒适护理、术前呼吸模式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措施可对其睡眠质量予以改善,提升生命质量,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睡眠障碍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1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TMZ)化疗方案治疗。化疗效果按照肿瘤可计算MRI增强范围评价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前至再次进展之间KPS、QOL评分改变。不良反应参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结果11例患者全部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疗效评价,总体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0例,缓解率(RR)为90.9%(10/11),DCR为100%(11/11);中位PFS为5.4个月,中位OS为6.5个月。贝伐单抗联合TMZ所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66.3%)、骨髓抑制(43.2%)、肾损伤(39.0%)、高血压(27.3%)常见,本组多为Ⅰ、Ⅱ级(35.93%),很少Ⅲ级(2.60%),无Ⅳ级;治疗后患者KPS评分及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TMZ化疗对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贝伐单抗 高级别胶质瘤 联合化疗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市各级养老机构老年人对护理安全问题的认知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强化安全管理,改进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16所不同级别的养老机构的1025位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有98.5%的老年人认为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认为人住养老机构后容易发生如跌倒(占21.1%)、皮肤压伤、走失等不安全问题;认为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主要与预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有关;同时调查还了解到只有26.4%的老年人或照顾者了解如何预防护理安全问题的知识;有38.1%的被调查者否认获得过预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指导。结论:各级养老机构应从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安全方面的认知特点人手,充分了解影响医疗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对策,满足老珲人对预防安全问题的服务需求,从而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护理安全 认知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人所有关于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版本5.0.1)评定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1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符合标准的研究,共11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于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明显优于激素治疗组(OR=1.83;95%可信区间:1.09~3.06;P〈0.05);②对于提高患者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与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OR=0.71;95%可信区间:0.47~1.06;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激素治疗。虽然神经内镜组与开颅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对视力恢复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LVIS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了3个关于缺血性卒中的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应用的研究(发表了4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能相关的试验以摘要的形式发表,我们联系了作者以确定是否有后续的论文发表.根据证据水平,系统剔除了2个试验设计不明确的研究,一个单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和一个对照研究被纳入最终的系统评价(表1),它们分别发表于2001和2004年.……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溶栓治疗 影像学
  • 简介: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其改善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效力的差异.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40例,接受匹伐他汀治疗,每晚2mg,其中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4例,分水岭梗死3例;阿托伐他汀组30例,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10mg,其中前循环梗死16例,后循环梗死14例.从入组开始治疗共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末随访,记录疗效观察指标(血脂水平、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安全性观察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肌酸激酶,心电图),神经功能观察指标(NIHSS和mRS评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LDL-C显著下降(t=4.01,P<0.01),下降幅度为18.5%,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为21.0%(t=4.56,P<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1.92,P=0.059).匹伐他汀组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所减少(t=1.92,P=0.063),并且软斑数量有所减少(χ2=0.33,P=0.8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尿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酸激酶、丙氨酸转氨酶、转肽酶以及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IS患者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标签: 卒中 颈动脉狭窄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人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性失明1例,出现永久性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h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性缺血事件发生。

  • 标签: 对侧颈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脑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