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 简介:目的观察雷普利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及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联合应用雷普利与缬沙坦组(治疗组)和单用雷普利组(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Bate,UAER)、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二者联合用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肾功能。结论雷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并可进一步降低UAER,更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 标签: 缬沙坦 雷米普利 高血压 2型糖尿病 尿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替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和替沙坦组(n=50),替沙坦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沙坦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血清hs-CRP、MMP-9及AngⅡ水平,并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的率。结果常规治疗组及替沙坦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hs-CRP、MMP-9的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但替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0%)高于替沙坦组(8.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沙坦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稳定粥样斑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替米沙坦 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患儿女性,8岁。因反复心悸1年余,持续性发作1小时就诊。患儿1年多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心悸,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自动消失,其心悸发作与气候、饮食、日常活动无关。1小时前,在教室里听课时,突然出现心悸,呈持续发作,无出汗、怕冷、怕热,无四肢麻木、晕厥、黑蠓、意识障碍、面色苍白、紫绀等表现,无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等病史。查体:体温37.2℃,脉搏15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2/62mmHg。步人诊断室。一般情况可。心率150次/分,心律齐,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房室结双径路 维拉帕米 持续性发作 呼吸道感染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