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2—20l3CBA总决赛广东和山东两队四场总决赛攻防对比进行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找出两队间的实力差距。研究认为:(1)广东东莞银行创造投篮机会比山东队更强。(2)广东东莞银行队在进攻篮板、助攻、抢断与盖帽效率上更具优势。(3)广东队的真实投篮命中率和有效投篮命中率在四场总决赛中的表现比山东队更加稳定。(4)广东队是以中锋进攻为主的球队。广东队主力阵容的稳定发挥是球队获得总冠军的保证,其中易建联是球队攻守两端的核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队外援在总决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进攻端到防守端各项数据都领衔于山东队。

  • 标签: CBA总决赛 攻防能力 技术统计
  • 简介:通过实验测试法对西安体育学院40名乒乓球专选学生与40名从事其他项目的专项学生的灵敏素质水平进行了测试。力图明晰乒乓球专修学生与其它专修学生之间灵敏素质及灵敏素质中几项能力的对比研究,科学地反映出乒乓球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对人体灵敏素质的提高程度的差异。

  • 标签: 乒乓球运动 灵敏素质 专修与非专修 测试指标
  • 简介:为了合理掌握国家队新出现的横板正手撇拉技术及对乒乓球横板台内进攻技术的技术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对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名横板运动员周启豪的正手撇拉技术、挑打技术和反手拧拉技术各20次进行了三维运动学的测试与统计对比分析,且对三种横板台内进攻技术击球后的速度、转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1)横板正手撇拉技术与横板正手挑打技术相比,肩、肘、躯干的运动动作结构相似,其不同在于,引拍阶段横板正手撇拉技术手腕外展和向下沉得较多,挥拍击球阶段横板撇拉技术手腕的内收、屈曲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挑打技术,横板正手撇拉技术发力以向上向前摩擦球为主,横板正手挑打技术以向前撞击球为主。(2)横板正手台内进攻技术肩关节运动幅度较大,而横板反手拧拉技术运动幅度小,以肩关节前顶支撑发力为主;横板正手撇拉技术手腕在引拍阶段和挥拍击球阶段的运动幅度与反手拧拉技术的运动幅度相近。(3)三种横板台内进攻技术击球后的球速相似。(4)横板正手撇拉技术击球后的转速虽小于横板反手拧拉技术,却远远大于正手挑打技术。

  • 标签: 乒乓球 横板台内进攻技术 技术动作 运动学 球速 转速
  • 简介:通过对全运会东道主效应值的测算,对山东和广东在十一运会的金牌数进行预测;通过对2003-2008年度最高水平比赛奖牌分布情况的统计,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山东、广东、江苏三省的竞技实力和项目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第十一届全运会 东道主 竞争实力 山东 广东 江苏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与体能的关系。方法:被试者24名女性,飞行员和科研人员各12名,首先测量出每组人员的最大耗氧量水平,之后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以平卧位参数为对照,取体位改变中四次头低位以及紧跟其后的+50°体位时的心率、血压、每搏量、心输出量等心血管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女飞行员组(A组)的最大耗氧量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工作人员组(B组)(P<0.01)。2)A组的SV要明显大于B组(P<0.01),两组的CO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A组的CO与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最大耗氧量较高的女性人群对反复体位改变造成的血液重新分布具有较好的调节适应能力;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输出量的变化特点最为明显。

  • 标签: 女性 体能 反复体位改变 心血管反应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至2017年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运动员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最优成绩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李娜在比赛经验优越于我国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优势更加有利于在赛场上的爆发力。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误、得分能力、主动得分和接发球得分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是李娜屡屡得冠的保证。与之对比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接发球的进攻力度不大,接发球击出制胜分数和非受迫性失误较少,在挽救破发点方面比李娜略显不足。通过对比,发现“李娜时代”与现今我国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建议,旨在通过对“李娜时代”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结果,为当代女子网球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参考的意义。

  • 标签: 女子网球 单打 李娜时代 公开赛
  • 简介:郑幸娟是我国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之一,她的水平、技术风格代表着我国女子跳高的最高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三维解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郑幸娟不同高度的技术进行三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幸娟在最后两步的步长相对合理,而最后两步的速度有些慢,造成了助跑的节奏放慢。起跳时间相对来说有些长,在1.92m的高度时的起跳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较快,而1.95m时相对来说有些慢。郑幸娟在1.92m和1.95m时的起跳时重心高度与重心最高高度接近世界水平的运动员,但是在这两个高度的膝关节、髋关节相对来说比较大。

  • 标签: 女子跳高 郑幸娟 不同高度技术
  • 简介:对第九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混双项目的技术指标定量对比分析表明:1)我国选手的难度动作编排分值较低,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也较差,难度组别的分配欠均衡,而“难度组合”的使用次数以及完成情况与世界高水平选手差距不大;2)我国选手在空间转换的多样性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视觉上缺乏男女队员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对比与层次起伏效果;3)我国选手在动力性配合的编排设计上与世界优秀队伍还有较大差距。

  • 标签: 竞技健美操 混双项目 技术 世锦赛
  • 简介:为了完善和探索新的、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利用Kislter测力台,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运动生理和生物力学知识,将一种新的负重振动力量训练法与超等长跳深练习法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采用两种训练方法训练的篮球运动员的自由纵跳(CMJ)、下肢快速力量指数和完成杠铃蹲起规定动作出现疲劳时间的测试分析。发现负重振动练习对发展运动员的下肢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较超等长跳深练习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P〈0.01)。

  • 标签: 负重振动练习 超等长练习 CMJ测力台
  • 简介:为探明21世纪以来中外排运动科学研究的不同特点,以期为国内排球运动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BICOMB2.0书目共现与SPSS20.0统计软件,对2000—2017年收录在WOS核心合集与CNKI核心期刊的排球运动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国内研究热点聚集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排球新规则与技战术发展、排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排球比赛分析与竞赛理论;国外研究热点则集中在运动损伤及预防与康复、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及伤痛、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运动表现;排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排球新规则与技战术发展是国内排球运动研究的热门主题,而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是国外排球运动研究的重点;中外研究热点在内容、侧重点、关联度、研究方法、学科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研究注重理论问题导向性,而国外研究则突出实践问题导向性;国内研究应从表象研究向实质研究过渡,以排球运动的实践问题为逻辑起点,拓宽学科交叉领域,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形成清晰的研究脉络。

  • 标签: 排球 研究热点 关键词共现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测试法等,对原中国男排主攻队员隋盛胜在完成扣半高球起跳技术和杠铃深蹲及跳深动作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隋盛胜扣半高球起跳所测肌肉中,积分肌电值和贡献率最大的是股二头肌,其次是臀大肌和股直肌。在缓冲阶段,臀大肌贡献最大,在蹬伸阶段,股二头肌贡献最大;杠铃深蹲和跳深动作均与扣球起跳技术的积分肌电值和贡献率不完全一致,相比之下,杠铃深蹲更接近于起跳;杠铃深蹲动作对发展股直肌效果最好。跳深动作对发展臀大肌效果最好;杠铃慢速深蹲对发展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比杠铃常速深蹲更为有效。23cm跳深对发展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比48cm和58cm跳深更为有效。

  • 标签: 扣球 起跳 表面肌电 积分肌电 力量训练
  • 简介:近体快扣球技术是当今优秀女排队伍使用效率较高的快攻技术之一,对比中国与巴西女排运动员在该项技术的使用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助跑环节中国选手杨裙菁步幅较小、并步距离短、速度较快;在起跳环节杨裙菁倾向对速度的保持,起跳时间较短,巴西选手塔伊莎倾向对高度的追求,起跳时间较长;在空中击球环节,杨裙菁击球点较低、力量较小、速度慢,巴西选手塔伊莎击球点高、力量大、速度快.杨裙菁的击球力量约为55牛顿,塔伊莎的击球力量约为104牛顿.高点、大力、快速击球成为现代近体快球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 标签: 中巴女排 近体快扣球 差异性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03年世界杯前8名女排队员与我国12支甲级俱乐部女排队员的年龄、体重、身高、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等基本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女排队员的五项指标已经超过或达到世界强队的平均水平,二传队员特征明显.12支甲级女排队员的体重和扣球高度已达到世界强队的平均水平,队员比较年轻,队伍存在断层,拦网高度明显高于世界强队平均水平.

  • 标签: 女排 世界杯 俱乐部 二传 自由人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新疆地区1985年和2010年7-18岁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该地区维、哈、柯等三个少数民族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状况作2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间,新疆地区维、哈、柯等少数民族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基本保持增长,平均增长值分别为:维女0.8cm、1.6kg、2.7cm,哈女6cm、4.9kg、2.7cm,柯女4.2cm、3.2kg、1cm;维、哈、柯等少数民族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各有差异,总体水平:哈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维、柯女生,柯女生的优于维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为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学校体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 标签: 新疆 维吾尔 哈萨克 柯尔克孜 女生 身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