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显著特征是文学园地稀少、报纸副刊作用极为重要。华文报纸不仅提供了华文文学的发表园地,也提供了华文文学的生长园地及发展氛围;但马华文学与报纸的真正关系是共谋中的互动,而不是依附之。

  • 标签: 马华文学 华文报纸 互动 互塑
  • 简介: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近年来逐步被视为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参与力量。西方社会工作起源于英美慈善事业,在民国时期经由西方传教士及教会组织传入国内,并吸纳本土慈善文化滋养而生长出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在当前政策制定、理论研究与实务推进过程中都对两者的互动性关系关注不足的情境下,重新梳理和审视社会工作在西方起源及在我国起源时与慈善事业的亲缘性发展关系,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借鉴意义。在当下和未来,都不应疏离或切割两者的密切联系,而应积极在政策、理论、实务层面构建嵌性发展关系,充分整合两者的优势与资源,促进优势互补,互动共赢,共同助推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 标签: 社会工作 慈善事业 社会福利体系 互嵌性 社会治理
  • 简介:19世纪的两本畅销小说《白衣女人》和《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在故事内容、情节及主题上都存在着诸多指涉关系,而“疯女人”更是两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从文性理论出发,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探索两部文本中的“疯女人”现象。探讨疯癫的女人是父权社会的产物,代表了女性的反抗理论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 标签: 互文性 福柯权力理论 女性 疯癫
  • 简介:发表之前,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的发表,让读者看到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显示了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 标签: 余华 实在的苦难 死亡 生存
  • 简介:现基于叙事学和老子哲学等相关理论,以菲茨杰拉德遗作《殃》(TheI.O.U)为文本解析对象,尝试从中外文学比较的视角切入,剖析小说文本中的情节突转,以此挖掘作品主题思想与老子哲学中相吻合的部分,试图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多添一簇火花。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余殃》(The I.O.U) 主题思想 情节突转 老子哲学
  • 简介: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 标签: 英雄 崇高 抱负 情感主义 理智主义
  • 简介:虽然混杂着荒诞美学,同时汇编了时事杂闻,但《第七天》依然呈现出一种失真感。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媚俗趣味,是其迎合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必然结果。《第七天》的生产过程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商业写作模式的缩影,反思这种写作模式对当代文学价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第七天》 杂闻汇编 荒诞 媚俗趣味
  • 简介:文性理论引入文学翻译领域是意义重大的。它强调译者的能动性,解码文符号并以另一种语言重构以激发读者文记忆,引发共鸣。许渊冲先生所提倡的诸多翻译理论与文性有共通之处,因此,从文性角度解读他的翻译观及“三美论”,将对文学翻译及高校的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 标签: 互文性 许渊冲 “三美论” 启示
  • 简介:一、理论反思与建构性制度主义的引入关于当代新制度主义理论流派的划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霍尔和泰勒(1996)所总结的三种制度主义,即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三种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本质上都是静态的,无法很好地处理现实中制度变化的动态性,尤其在解释思想观念和文化认知要素对于行动者的行为和制度选择的影响上缺乏解释力,而这些因素对于行动者的选择和制度变迁而言十分重要。

  • 标签: 主义 机制分析 视域 环境 组织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