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以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为培养基质的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细胞工厂工艺。方法分别使用细胞工厂和细胞培养瓶,以含体积分数5%和10%牛血清的培养基将KMB17细胞培养至单层后计数,并按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接种F基因腮腺炎病毒,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初步确定细胞工厂工艺最适MOI和病毒收获时间。在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对两种生产工艺制备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热稳定性试验及其他相关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在细胞工厂中获得了生长状态良好的KMB17细胞,经洗涤后,在MOI为0.020时,培养7~9 d后可获得滴度较高的病毒收获液,经过滤、冻干,成品病毒滴度较稳定,其他质量指标经检测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的要求。结论初步建立了细胞工厂制备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

  • 标签: 腮腺炎疫苗 细胞工厂 KMB17细胞
  • 简介:目的:对比嗜酒与非嗜酒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患者HCVRNA基因及分布,以明确嗜酒的CHC患者病情发展是否与某种特定基因有关。检测CHC患者IFN-γ及TNF-α水平,了解嗜酒的HCV感染者肝损害的机制。方法:收集CHC患者114名,分为嗜酒组和非嗜酒组,以基因芯片技术对2组患者进行HCVRNA基因。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提取所有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培养,ELISA法检测IFN-γ及TNF-α的水平。结果:嗜酒组和非嗜酒组HCVRNA的基因均以1b为主(嗜酒组的比例为60%,非嗜酒组为43.7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2)。嗜酒组和非嗜酒组的HCVRNA定量测定分别为(11100±14174.3)×10^3mL^-1和(3927.8±4549.6)×10^3mL^-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嗜酒组和非嗜酒组TNF-α水平分别为(4528±3587)ng/L和(3262±3131)ng/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但2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醇促CHC肝患者HCVRNA复制,导致肝损伤加重,但并不能增加慢性HCV感染者对某种HCVRNA基因的易感性。TNF-α在嗜酒的CHC患者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肝损害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 标签: 肝炎病毒 丙型 乙醇 基因型 IFN-Γ TNF-α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 (exon17) 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 G>A,p.R589H,c.1765 (exon14) 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 (exon9) C >T,p.P269L;c.1153(exon12 ) 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基因突变 SLC4A1基因 ATP6V1B1基因 ATP6V0A4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分布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的基因。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112例(43.6%),C基因140例(54.5%),B+C基因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C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的38.8%,P〈20.05。C基因HBV感染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1)、HBeAg阳性率(67.1‰)、HBV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HBV感染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l)显著高于C基因(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的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以单一的B或C为主.含少量B+C。C基因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的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不同基因与亚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PCR-RFLP鉴定法对血清中的病毒基因与亚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鉴定出乙肝病毒B与C基因最多,而无其他基因;其中B基因全部为Ba亚型,而C基因则包括C1与C2亚型;各个基因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无症状携带者中的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基因患者的平均年龄要明显低于C基因患者(P<0.05)。结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中最为常见的病毒基因为B与C基因,其中亚型则以Ba与C1、C2基因常见,B基因者平均年龄要明显低于C基因者,但不同基因在疾病中的分布并无差异。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基因型 亚型 临床特点
  • 简介:大豆遗传转化一直是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受体品种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以及不同农杆菌菌株对靶组织的侵染能力是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利用GUS组织瞬时表达技术,比较了4个农杆菌菌株对靶组织子叶节的侵染能力差异,同时利用筛选到的侵染能力最强的菌株评估了33个不同受体基因对农杆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超毒农杆菌菌株Ag10对靶组织的侵染能力最强,优于其他3个菌株;地方与野生大豆种质在农杆菌侵染后GUS的平均瞬时表达效率显著高于选育品种。此外,通过鉴定筛选出6个对农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受体材料,其对农杆菌的敏感性优于前人报道的敏感材料Peking,为大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新型转化受体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大豆 农杆菌 敏感性 GUS染色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普通人群中HPgV-1流行及基因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2020年珠海市484名HIV-1普通人群血清样本,提取病毒RNA,采用PCR方法扩增HPgV-1 E基因、测序,通过系统进化树获得基因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珠海市普通人群HPgV-1阳性率为4.55%, 获得有效序列22份,G320例(90.91%)占主要地位,与中国、日本等地近年流行株高度同源;其次是G22例(占9.09%)。结论 珠海市普通人去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炎病毒基因与抗病毒治疗反应的关系,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HBV基因分为A、B、C和D四组,每组3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肝功能、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结果:A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C组的这两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HBV基因与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反应有密切关系,A患者的治疗反应最佳,C患者的治疗反应最差,B和D患者的治疗反应相似。HBV基因检测有助于指导CHB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抗病毒治疗 治疗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
  • 简介:为比较斑点热黑龙江立克次体054株与从病人血液分离的H-5株,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结果表明,二者间的血清反应模式一致,表明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同时,用立克次体190kD抗原基因设计的一对引物扩增两株立克次体DNA后,用PstⅠ消化经PAGE,其电泳图谱的酶切带的数量和迁移完全一致,说明基因组相同。结论:从抗原性和基因两方面证实斑点热054株与H-5株二者一致。

  • 标签: 斑点热立克次体 血清型分析 基因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北部地区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人群基因突变类型和血液学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门诊、住院和体检的广州北部地区14 600例受检者,采用血常规联合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对受检者进行地中海贫血血液学筛查,对于初筛阳性者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式反应(Gap-PCR)+导流杂交法检测常见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对于少见则采用三联体电泳或基因测序法进一步检测,在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组(n=254)患者中选择临床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n=250),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的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n=250)进行血液学指标比较。结果在14 600例受检者中检测出254例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群体发生率为1.74%(254/14 600);共检出41种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基因,以--SEA/αα复合βIVS-Ⅱ-654/βN最多(40例),其次是--SEA/αα复合βCD41-42/βN(32例),-α3.7/αα复合βCD41-42/βN(25例)居第三位;在254例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250例患者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对其红细胞(RBC)[(5.62±0.74) ×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7.64±5.5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1.68±1.73)pg]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6.10±0.85)×1012/L,(63.61±5.01)fl,( 20.49±1.89)pg]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14,-5.24;均P<0.01);而血红蛋白(HGB)[(121.52±14.67)g/L]和血红蛋白A2(HbA2)[(5.23±0.51)%]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组[(124.42±15.20)g/L,(5.29±0.55)%]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79;均P>0.05)。结论广州北部地区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基因复杂多样,发病率高,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的血液学指标。血液学表型与基因检测结果不相符时,要考虑存在罕见地中海贫血的可能,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确诊还需依靠分子诊断的方法。

  • 标签: 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血液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CEP290基因新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单纯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的临床表型和致病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1个CORD家系中的2例患者及2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彩色眼底照相、自身荧光、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自适应光学眼底成像、静态阈值视野、全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以及全身其他系统检查。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试剂盒PS400对DNA进行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对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通过GERP++、Clustal Omega、Weblogo分析软件明确该基因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29岁。患者右眼和左眼BCVA分别为0.7、0.4和0.3、0.4。全视野、多焦ERG检查,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功能降低,以视锥细胞功能下降更甚。SS-OCT检查,黄斑外核层变薄,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光反射信号减弱。自适应光学眼底成像检查,黄斑中心凹10°视角内视锥细胞排列紊乱、密度降低,部分区域视锥细胞萎缩透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全身其他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CEP290 c.950T> A(p.Leu317*)(M1)、c.4144_4149del(p.Tyr1382_Glu1383del)(M2)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M1、M2分别为新发现无义突变、新发现缺失突变,在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ExAC数据库、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未见。M1被Mutation Taster、CADD软件预测为有害,GERP++显示其影响的氨基酸高度保守;根据ACMG指南评为疑似致病性变异。M2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先证者父母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异常。Sanger测序验证,符合家系共分离。结论CEP290基因突变导致的单纯CORD患者在视锥细胞结构异常、密度下降,视锥、视杆细胞功能下降时,仍保留较好的视力。CEP290基因M1、M2分别为新发现无义突变、新发现缺失突变,扩大了单纯CORD的致病基因谱。

  • 标签: 基因 突变 锥杆细胞营养不良 临床表型 CEP290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个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小家系行表型及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聋病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两个耳聋小家系进行表型及遗传学分析。对家系1先证者及家系2先证者父母的DNA样本行所有已知耳聋基因二代测序,并对变异位点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已报道的耳胶样蛋白(OTOGL)基因致病变异位点、导致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和与OTOGL基因具有相同表达定位的耳聋基因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个耳聋家系先证者(均为男性患儿)的致病变异分别为OTOGL基因c.2773C>T/c.2826C>G(p.Arg925*/p.Tyr942*)和c.4455G>A/c.875C>G(p.Trp1485*/p.Ser292*)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773C>T为文献已报道的致聋变异位点,c.2826C>G、c.4455G>A和c.875C>G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上述4个变异位点分类均为致病变异。结论OTOGL基因变异是导致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遗传因素,本研究新发现的c.2826C>G、c.4455G>A和c.875C>G变异位点丰富了该基因基因变异谱,为耳聋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并为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标签: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耳胶样蛋白基因 致病变异 基因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基因结核分枝杆菌脂聚糖在体外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程度,探讨不同基因结核分枝杆菌脂聚糖的毒力差异。方法通过Triton X-114液相法提取北京基因、T1基因、MANU2基因结核分枝杆菌和H37Rv脂聚糖成分,用粗提出的各脂聚糖抗原成分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检测24 h后细胞因子和受体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凋亡情况,分析比较不同基因结核分枝杆菌脂聚糖的毒力作用大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图基法多重检验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北京基因、T1基因、MANU2基因结核分枝杆菌和H37Rv来源脂聚糖粗提物刺激RAW264.7细胞后,IL-10 mRNA表达量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0.94±0.24)、(1.86±0.24)、(1.90±0.24)和(2.55±0.75)倍,北京基因来源的脂聚糖所诱导的IL-10基因表达低于H37R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聚糖粗提物刺激RAW264.7细胞后,H37Rv、北京基因、T1基因、MANU2基因组活细胞比例分别为(72.75±2.25)%、(60.99±0.13)%、(80.66±0.40)%、(79.06±1.19)%,总凋亡率分别为(10.42±0.23)%、(8.30±0.03)%、(9.24±0.79)%、(8.04±0.48)%,北京基因组中活细胞比例最低(P<0.05),T1基因组与MANU2基因组活细胞比例大于H37Rv组(P<0.05),而细胞凋亡比例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基因来源的脂聚糖诱导细胞死亡的比例增加,比T1和MANU2基因来源脂聚糖毒力更强。结论北京基因结核分枝杆菌来源的脂聚糖能在体外诱导更高水平的细胞死亡,是一种比T1和MANU2基因来源的脂聚糖毒力更强的抗原成分。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基因型 细胞因子 毒力 脂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患儿中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经汗液氯离子浓度及全外显子测序确诊的12例囊性纤维化患儿的临床表型、粪便弹性蛋白酶1水平、基因、诊断及治疗情况等信息,对其临床表型和基因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儿中男7例、女5例,确诊年龄5.4(2.0,10.6)岁,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咳嗽12例、营养不良7例、脂肪泻7例、支气管扩张5例、低钾低氯性碱中毒4例。8例患儿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脂肪泻7例,其中5例起病于婴儿期;营养不良6例,包括轻度1例、中度2例、重度3例;3例患儿有腹胀;2例患儿有间断腹痛;7例患儿完善胰腺磁共振成像或B超,4例提示胰腺脂肪浸润或体积缩小,3例未见明显异常;8例患儿均给予胰酶替代治疗,随访2.3(1.2,3.2)年,6例患儿脂肪泻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奥美拉唑。共检测出20个CFTR基因变异位点,其中7个为新发现变异(c.1373G>A、c.1810A>C、c.270delA、c.2475_2478dupCGAA、c.2489_c.2490insA、c.884delT、1号外显子缺失)。结论我国囊性纤维化患儿多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临床以婴儿期起病的脂肪泻及营养不良为主要表现。胰酶替代治疗能显著改善腹泻及营养不良症状。

  • 标签: 儿童 囊性纤维化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27例dRTA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及随访(截至2021年3月)等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SLC4A1基因组和ATP6V0A4+ATP6V1B1基因组,比较不同基因组患儿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身高标准差积分、体重标准差积分和血pH值、血钾浓度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结果27例dRTA患儿中男16例、女11例,起病年龄33.4(10.0,36.0)月龄。22例(81%)SLC4A1基因变异,3例(11%)ATP6V1B1基因变异,2例(8%)ATP6V0A4基因变异。22例(81%)患儿有肾脏钙质沉积,19例(70%)有低钾表现,18例(67%)有身材矮小,16例(59%)有营养不良,16例(59%)有佝偻病,15例(56%)有多饮、多尿等临床表现。SLC4A1基因组患儿起病年龄大于ATP6V0A4+ATP6V1B1基因组[27.3(12.0,36.0)比8.2(2.5,15.0)月龄,H=6.33,P=0.01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7例患儿病程3.9(1.3,6.0)年、随访3.1(1.0,4.5)年。SLC4A1基因组和ATP6V0A4+ATP6V1B1基因组临床表现恢复率及末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儿身高标准差积分、体重标准差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3.2±1.9比-2.1±1.1、-2.5±1.5比0±1.9,t=-2.94、-5.44,均P<0.01)。血钾及pH值均较治疗前上升[(3.2±0.5)比(4.0±0.5)mmol/L、7.27±0.07比7.37±0.07,t=-4.92、-5.25,均P<0.01]。14例患儿血钾恢复正常,12例血pH值恢复正常,仅4例血清碳酸氢根浓度、实际碱剩余恢复正常。结论SLC4A1基因变异的dRTA患儿起病年龄晚于ATP6V0A4和(或)ATP6V1B1基因变异患儿,病情及预后与致病基因无相关性。早诊断、早治疗、规律随访、及时调整用药可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血清碳酸氢根浓度、实际碱剩余可能不是评估临床恢复的必备指标。

  • 标签: 酸中毒,肾小管性 基因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ADAS)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诊断为ADAS的1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特征,并随访。结果1.ADAS患儿中位诊断年龄5.7(2.4,9.8)岁,6例(60.0%)患儿有肾衰竭家族史,4例(40.0%)患儿确诊时表现为血尿合并蛋白尿,2例(20.0%)患儿出现高频听力受损。肾脏活检显示4例(40.0%)患儿肾小球基底膜(GBM)致密层为广泛撕裂分层样改变,6例(60.0%)患儿为局限性撕裂病变。2.10例患儿中4例(40.0%)为COL4A3基因杂合突变,2例为甘氨酸点突变,2例为剪接突变;6例(60.0%)患儿为COL4A4基因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胶原区甘氨酸点突变,1例为无义突变,1例为大片段缺失。上述突变中6个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ADAS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肾外表现较少见,GBM致密层以局限性撕裂分层为主,基因突变以甘氨酸点突变为主。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 儿童 基因型 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