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伊犁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截止目前已提交了3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矿体主要赋存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J1-2sh)的第Ⅰ-Ⅱ旋回、Ⅴ旋回及Ⅶ旋回等3个旋回的砂岩中,提交了可供开采的资源量万余吨,就目前已探明或发现的铀矿床(点)赋矿层位来看,第Ⅰ-Ⅱ旋回铀矿体仅分布在伊犁盆地南缘西部地区,而第Ⅴ、Ⅶ两旋回的铀矿床(点)在盆地南缘中西段均有分布.从地质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来看,第Ⅴ、Ⅶ两旋回成矿条件较为相似。但二者的铀矿床无论从规模、还是空间展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源、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层间氧化带等方面对成矿差异因素加以对比分析和讨论。

  • 标签: 成矿差异因素 成矿条件 岩相 成矿期
  • 简介: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铀矿床,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深入研究其成岩成矿作用,是摆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产火山岩套控矿的新见解,以深化认识和推进火山岩中铀矿找矿工作。陆相火山作用是受一定构造背景控制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并长期演化的结果。其物质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集中表征于侵入作用与火山作用的综合产物——火山岩套。所谓火山岩套是指时代相近,空间相迭,成因相关的深成、浅成直至表成岩浆物质的多期多相多位迭套体。如果这种火山岩套产或具有产潜力,则称为产火山岩套。我国产火山岩套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以中酸性、酸性和偏碱性岩石为主,少量基性或碱性岩石。它们形成一定的岩石组合、岩石建造,又各有不同的物质来源,大体上分别与一定的构造环境相对应。

  • 标签: 中新生代 火山作用 铀矿床 物质来源 控矿 地质工作者
  • 简介:系统阐述了公婆泉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目的层层序地层学及砂体特征、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成矿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认为该盆地难以形成规模大、品位高的工业铀矿化,但局部地段仍具有形成小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潜力。

  • 标签: 公婆泉盆地 综合分析 铀成矿条件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 带型 南缘
  • 简介:系统阐述了潮水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盆地北缘目的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找矿目的层,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抬升为渗入型自流水盆地形成提供必要条件,多期次构造运动使盆地北缘形成平缓的构造斜坡带,而断块构造运动既有利于层问氧化带的发育。又限制其发展规模。

  • 标签: 潮水盆地北缘 构造演化 断陷湖盆 挤压抬升
  • 简介:在分析伊犁盆地南缘水西沟群各地层岩石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地形、地貌、沉积环境,建立和厘定了盆地水西沟群沉积体系,进而分析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指出在这一系列演化过程中砂体发育最好的是河流相及扇三角洲平原相至前缘相.结合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规律,分析了盆地成矿前景.

  • 标签: 伊犁盆地南缘 沉积体系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铀矿化
  • 简介:摘要二连盆地巴彦乌拉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是一套河流沉积为主的粗碎屑岩系。文章通过对巴彦乌拉地区白音芒来地段赛汉组上段主要含矿含水层砂体的规模、空间展布、砂体岩相及组构特征着手,含铀矿石产出部位、岩相及组构特征与围岩时行对比分析,确定其砂体物源主要来源于两侧隆起区花岗岩,含矿层位于第一期旋回,含砂体以砂质与砾质为主,总结该地段砂体与铀矿化关系。

  • 标签:
  • 简介:针对目前陕甘宁盆地西南部砂岩型找矿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所存在的不同意见,本文从砂岩型成矿区域预测准则和前人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认为六盘山断陷和天环向斜南部不仅具有砂岩型成矿条件而且显示出了良好的成矿前景,认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砂岩型成矿区域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标签: 陕甘宁盆地西南部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成矿前景
  • 简介:总结了历年来在三塘湖盆地开展的铀矿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盆地找矿工作中找矿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对盆地成矿条件分析,认为侏罗系在乌通凹陷和淖毛湖凹陷边缘发育小规模层间氧化带,因后期构造运动复杂,层间氧化带发育时间短,仅形成零星异常.古近—新近系昌吉河群在汉水泉地区发育4层具规模的层间氧化带,但由于砂岩缺少还原剂等因素,仅形成少量异常和矿化,目的层不具备形成规模铀矿化的条件.在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盆地开展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应当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前期地面物化探方法要与钻探工作相配合;②钻探查证阶段在面上要拓展,关键区要布钻;③尽快加密重点地段.

  • 标签: 三塘湖盆地 前景分析 砂岩型铀矿 找矿思路
  • 简介:摘要碳纳米管(CNTs)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而对盐湖卤水中元素吸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修饰方法的碳纳米管对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固液比、溶液PH、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其吸附的影响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地层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指出白垩系泾川组、罗汉洞组地层是寻找地浸砂岩铀矿的有利的目标层。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砂岩型铀矿化 水文地质条件
  • 简介:文章讨论了分布于扬子地台西缘,从陕西汉中经四川峨嵋到云南滇中晋宁,长达1000km的下寒武统底部和上震旦统顶部的含磷块岩,不同地区含磷块岩大致有相似的特征,均属磷组合,磷矿化层较稳定,铀矿化层变化较大,含量比较低,一般在0.01%-0.02%,后生局部富集可达0.04%-0.05%。由于品位偏低,磷分离尚有一定困难,目前还不具备工业利用价值,做为一种的潜在资源,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以便在新世纪勘查和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方面做一些尝试。

  • 标签: 下寒武统 含铀磷块岩 铀矿化特征 找矿前景 成矿作用
  • 简介:本文以滇西上第三系陆相砂岩铀矿为例研究非线性成矿作用。与铀矿化有关的参数可分为矿化参量和控制参量,矿化参量以及矿化在控制参量中的分布均遵从对数正态分布,控制参量(温度、压力和地球化学条件)的耦合作用对铀矿化的概率和平均品位的控制作用是非线性的,铀矿化在控制参量构成的相空间中的变化轨迹是一复杂的超曲面。非线性成矿作用具分形特征。

  • 标签: 铀成矿作用 铀矿化 上第三系 砂岩型铀矿 滇西 地球化学
  • 简介:叙述了公婆泉盆地的地质概况,重点阐述了主要找矿目的层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三个岩组的岩性、岩相建造及古地理特征,分析了岩相建造对层间氧化带砂岩成矿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成矿的有利远景区。

  • 标签: 公婆泉盆地 白垩统 岩相建造 砂体 层间氧化带 铀矿床
  • 简介:从区域板块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及与层间氧化带型成矿关系出发,将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归纳为四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板块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缘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型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基础,第四阶段中侏罗世末以后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出“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碎屑岩系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位标志。

  • 标签: 吐哈盆地 构造演化 盆山耦合 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及其周边铀矿勘查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在其西部发现了苏崩、努和廷泥岩型铀矿床,在其中部齐哈日格图地区发现了哈达图砂岩型铀矿床,东侧的巴彦乌拉芒来地区也发现了芒来砂岩型铀矿床,显示出乌兰察布坳陷具有良好的资源勘探前景。但赛汉塔拉凹陷作为乌兰察布坳陷南部的次级凹陷,铀矿勘查并未发现较理想的突破。本文在综合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成矿特征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新认识。

  • 标签: 赛汉塔拉凹陷,成矿特征,层序地层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队对赛汉塔拉凹陷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及成矿环境进行探索,落实了宝拉格铀矿产地,含矿层为赛汉组上段,在凹陷北部赛汉组上段圈定了宽10~20Km,长约60Km的辫状河道砂体,对指导找矿意义重大。本文从赛汉塔拉凹陷的构造、沉积演化、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出发,分析凹陷内成矿的有利条件,认为赛汉塔拉凹陷具备形成中型–大型铀矿床的潜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紫外荧光法测量饮用水中准确性的因素、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实现饮用水中的快速、准确测量。方法通过研究饮用水中不同酸度、不同Fe3+含量和Mn2+含量条件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该方法的最佳测量条件。通过低中高3种浓度的加标样品研究标准品配制、样品前处理、测量等过程引入的误差,分析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不确定度合成。结果当水溶液pH=1~11时所绘制的标准曲线,其线性回归系数>0.995,符合仪器的线性测量范围。当pH为12左右时,其线性回归系数为0.761,不满足测量要求。当pH<3或pH>10时,荧光计数增加量低,或可导致测量误差增大。当Fe3+含量≥15 mg/L时,测量值有很大偏差,严重影响测量结果。当Mn2+含量≥1.6 mg/L时,样品产生白色沉淀,影响测量准确性。结果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6.42×10-2、4.48×10-2、5.26×10-2μg/L,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3、0.06、0.12 μg/L(k=2)。结论该分析方法测量饮用水中的最佳条件为待测样品pH值3~10,Fe3+浓度应<15 mg/L,Mn2+浓度≤1.6 mg/L。不确定度评价中重复测量误差和加入标准溶液体积是紫外荧光法测量水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紫外荧光法 不确定度 饮用水
  • 简介:介绍了西南地区资源勘查程度与勘查成果,分析了资源勘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地区下一步资源勘查的基本思路。

  • 标签: 铀资源 勘查程度 勘查思路 西南地区
  • 简介:为探讨改性氧化石墨烯(GO)的性质特征对其吸附放射性重金属的影响,将L-谷氨酸(L-Glu)与氧化石墨烯发生亲核反应,从而制得L-谷氨酸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LGlu/GO)。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pH值、投加量、反应时间、温度与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L-谷氨酸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pH=4,投加量为0.2g/L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40min,温度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初始质量浓度为70mg/L,30℃时最大吸附容量为309.36mg/g。L-Glu/GO的表征结果表明,L-谷氨酸上的氨基进攻GO上的环氧基团并与C发生了亲核取代反应,为GO引入了含氮基团,实现了GO的功能化。相比GO,L-Glu/GO的晶体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L-Glu/GO吸附U(VI)后表面更光滑。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氧化石墨烯 吸附
  • 简介:在遥感卫星图像解译、地表露头观测、地质剖面和鳓探测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断块构造理论和近年来对十红滩地区一系列构造的研究成果,提出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征,并将该区划分为四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有利的成矿部位及其找矿前景。

  • 标签: 断块构造 地质特征 控矿作用 找矿 铀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