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主义符号或者符号马克主义,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美激荡的一支强劲的文化思潮,或者是“以观念的名义而形成的学派”(苏珊·佩特里利,2016)。一大批马克主义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应用了符号的方法,或是符号学者在学术上接近了马克主义。活跃在20世纪上半期的有俄国的巴赫金(MikhailM.Bakhtin)、伏罗辛诺夫(V.N.Voloshinov)、梅德韦杰夫(PavelMedvedev);

  • 标签: 当代马克思主义 佩特里 梅德 杰夫 赫金 自身解放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主义经济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但在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要弄清马克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对于马克主义经济本质的研究应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或者说更为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 简介:马克、恩格斯、斯大林等马克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多处涉及到语言问题.而这些语言问题又与马克主义哲学紧密相联:模糊论启示我们思维先于语言;马克主义辩证法承认中间阶段,否定绝对分明的界限,与模糊语言思想暗合;语言与言语是必然规则与偶然变异关系;针对方言融合为共同语这一必然事件,语言学家能够发挥偶然因素作用,加速共同语形成.探析以上四种关系,可以加深对马克主义语言哲学性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语言 模糊理论 言语 方言
  • 简介:马克主义符号欧洲学派的五位成员——亚当·沙夫、费鲁乔·罗西-兰迪、杰夫·伯纳德、奥古斯托·庞其奥以及本文的作者都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甚至不是同一代人。我们因深厚的友谊而彼此联系在一起,但更是因为我们共同的使命,我们都坚信世界需要一种新的符号,它应在卡尔·马克和其他马克主义者对任何宣称社会实践充足论的批判基础之上发展壮大。如果我们关心符号的健康,因而关心社会关系,关心全球生命,那么这一使命在今天则更为紧迫。这个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活跃了差不多60年,而且现在依然兴盛,尽管它从未被如此命名。但是现在命名为时不晚,因为马克主义和符号都仍然充满了活力。将马克主义与符号相联系无论在理解和实践方面都是获得进步的强有力手段,面对新世纪,这种联系年轻而又充满希望,可以复兴符号和符号活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亚当·沙夫 费鲁乔·罗西-兰迪 杰夫·伯纳德 奥古斯托·庞其奥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地位的中国政治经济,在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着丧失其主流地位的局面。导致这种局面的内部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存在脱离马克的经典著作、脱离国内外现实和脱离西方经济新成果的“三脱离”问题。改变“管死马克主义多学派的发展”这一外部环境和解决“三脱离”的内部问题,是重建马克主义经济主流地位的关键所在。

  • 标签: 三脱离 重建 主流地位
  • 简介:阿尔都塞考察了人本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影响,揭示了其理论失误,并从根本上否证了人本马克主义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人本马克主义实质上是披上了马克主义外衣的资产阶级的人本意识形态话语,与真正的马克主义有着云泥之别。通过对人本马克主义的批判,阿尔都塞致力于使马克主义从人本化的危机中摆脱出来,重新恢复马克主义的科学性本质。

  • 标签: 阿尔都塞 人本学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科学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主义到中国化马克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化马克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马克人学乃一种内在地超越了西方文化与思想传统、从而走向人类性的人学范式,三马克人学对西方当代人学的更为深远的思想效应还在于马克的人学思想嵌入并继续影响着整个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现当代转换(注,马克的人学是一种真正人类性的哲学

  • 标签: 人学关联性 人学西方 西方人学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启蒙'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对马克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开辟了一条异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性批判道路。现代性的'启蒙机制'和其历史生成中的内在矛盾,透视了马克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突破现代性局限的理论尝试,并在将西方马克主义与两者的比较视域中铺展西方马克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同时彰显西方马克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生成逻辑
  • 简介:马克主义试图祛除传统马克主义理论对马克的理解,强调上层建筑、政治维度的相对独立性,力图创造出一种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理论。以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主义激进民主政治学说,对后马克主义政治批判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新的角度构造批判资本主义的主体立场与后马克主义政治学的价值本位,对后马克主义理论的根本实质及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探索后马克主义的学理价值,辨析和再批判这一“话语”体系,对中国理论界避免造成输入性的“话语膨胀”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价值理性 批判场域 建构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之所以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主要在于其批判理论的开启和建构。目前,学界很多人认为西方马克主义已经退潮,甚至终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直接而鲜明地以批判理论为主旨的哲学思潮,其影响在当代仍在继续和延展。这主要表现为:以霍耐特为代表的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向“承认理论”的转向,后现代马克主义对空间批判理论的建构,后马克主义与正统马克主义的决裂,第二代女性主义对男权主义的穿破,以及情境主义的马克主义对景观社会的批判。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当代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政府与市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此,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关政府与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马克主义的政府与市场理论和西方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理论。深入梳理和研究马克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对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和实现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西方经济学 政府 市场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文学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的、在马克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各种思潮、从事当代文化批判的批评流派。西方马克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模式早在40年前被文艺学者引入中国,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简要论述西方马克主义文学批评及其主要特点。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 文化批判 中国
  • 简介:不从理论上把毛泽东实践概念与西方马克主义实践概念的本质区别梳理清楚,就有可能在毛泽东实践概念解读上丧失马克主义实践概念中国之旅的立场,将毛泽东实践概念解读引向西方马克主义实践概念的立场上去,或者将西方马克主义实践概念误当成毛泽东实践概念,用西方左派激进主义思潮的实践概念冒充、伪造、置换毛泽东实践概念,将毛泽东实践概念打扮成他们政治立场上需要使用的工具.

  • 标签: 毛泽东 西方马克思主义 实践
  • 简介:在当前学术界,政治哲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学术领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呈现出规范性还是评价性、哲学解释导向还是政治实践导向、一元还是多元、个人还是国家、回归古典传统抑或朝向现代建构五个方面的研究路向,马克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关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之间不断"对话",找到马克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从而防止马克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各说各话,这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 标签: 西方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研究路向
  • 简介:《学术界》2007年第6期发表童小溪的文章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西方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也传入开放了的中国,在这外来学术的进口当中,也包括西方马克主义的各种理论学说。毕竟,西方马克主义的故乡,马克主义在自己的故乡故土那里,也与时俱进,一直顽强延续着。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学术界》 西方哲学思想 改革开放 社会理论
  • 简介: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在西方曾兴起过一阵热潮。当时,马克的名字和“五月风暴”一起回荡在欧洲大陆。在美国的大学里,讲授马克主义经济的课堂上也总是挤满了理想主义的学生。到80年代末,马克主义理论研究重新开始活跃。比如,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协会举行年会,其中有一个题为“作为马克主义经济学家还有什么意义”的会议,除了正式与会者外,竟意外地吸引了150多名只能站着听讲的听众,这种与会热情在美国同类学术会议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次会议也成为该届年会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在美国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全国性辩论期间,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教授、著名马克主义者阿瑟·麦克尤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五月风暴”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主义妇女理论在研究和指导妇女解放以及争取男女平等问题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马克主义为西方女权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武器,西方女权主义的研究成果又给马克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重要课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女权主义 妇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