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以名著《红楼梦》中诗词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就两种译本中译者对反映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诗词的处理得出结论如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采用“异化”手法较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霍克斯的译文较多采用“归化”译法,凸显译入语文化.体现“后殖民的文化霸权”。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红楼梦》诗词 文化翻译
  • 简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成就的一种认可,它也包含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话语权有所提升,也表现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同时,在莫言的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描写,去除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待女性的"有色眼镜",对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

  •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话语权 女性 后殖民主义
  • 简介:《万岁前》是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万岁前》进行了新的考察。通过考察作品主人公李寅华的身份认同、身份变化问题及殖民者的矛盾心理,同时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混杂性、两面性及其模仿与抵抗等主张对这两个问题及作家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究。这对丰富作品意义及全面把握作家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身份认同 混杂性 模仿 抵抗
  • 简介:后现代主义论争构成了当代台湾文论史一个重要环节,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分歧:第一,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存在是否合法?第二,"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性的,还是保守的犬儒的退缩的?第三,9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是处于后现代状况?还是处于后殖民状态?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论争中,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出现的台湾人文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之分化趋势进一步表现了出来.现今,这场论争的结果早已产生,它直接导致了台湾文论和思想论述领域的主流话语的转变,即从"后现代"转向了"后殖民".但如同廖炳惠所提醒,后现代批评谱系有存在和重建之必要,因为它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的一种制衡和批判的思想力量.

  • 标签: 台湾文论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论争 转向.
  • 简介:谭恩美凭借《喜福会》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并以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谭恩美的经典著作《喜福会》,从种族和阶级的角度切入,分析女性角色在不同时代所受的来自男权主义的压迫以及她们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反抗,探究作品中女性自身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动态过程,意义深远。

  • 标签: 男权主义 他者 女性 身份
  • 简介:摘要后殖民主义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取代后现代主义,一度跃居西方理论批评界,是一种带有很强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将批评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本文简要介绍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况,概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启示和意义,着重论述了这种研究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多元文化 话语批判 国际传播
  • 简介:后殖民语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国家的文化独立、民族自尊等生存、发展性问题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进行调研,揭示其身上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并从加强汉语语言文化学习、英语教材编写、英语课堂中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大学英语学习者 文化身份认同
  • 简介: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来解读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分析赫斯顿对美国黑人身份问题的关注。通过呈现三位丈夫身份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赫斯顿旨在指出美国黑人身份重构的艰难;通过塑造女主人公珍妮混血身份的成功建构,为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寻找出一条理想的出路。

  • 标签: 身份 黑人身份 后殖民主义
  • 简介: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tless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 标签: 奈保尔 文化身份 后殖民文化
  • 简介:本文首先探讨《阿凡达》对美洲殖民史,特别是对剧本创作同年爆发的墨西哥萨帕塔解放运动的可能指涉及其与电影史的渊源,进而分析其对后殖民与生态主义等文化理论资源的借用和对殖民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在各色左派思想外衣下和对西方现代文明去神话的过程中,正如其名字所隐喻的,影片隐含的仍然是一个白人拯救者降临的神话和蒙昧与启蒙、落后与进步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一隐性的解构书写也为其主题留下深深的反讽色彩。

  • 标签: 《阿凡达》 后殖民主义 生态主义 解构
  • 简介:萨拉马戈的长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篇"政治寓言".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异想天开地让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洲大陆,浮向南非与中美洲之间靠近拉丁美洲的大西洋中的某一点,其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心"与"边缘"的两元对立,而且显现了萨拉马戈文化情结中的后殖民意识.

  • 标签: 萨拉马戈 《石筏》 “中心”与“边缘”
  • 简介:戈迪默《贝多芬是十六分之一黑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包含三篇非虚构性随笔,总命名为《另几种结局》,本文以这几篇文章为着眼点,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析戈迪默创作中对南非白人这一群体的身份建构的思考,探讨了语言在实现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在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以及政治身份定位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必要性的问题。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另几种结局》 后殖民主义
  • 简介:本文从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教育的依附性关系、单边主义关系以及受制工业文明工具理性教学目标的藩篱几个方面,通过对依附关系、单边主义以及技术对音乐生活世界殖民的文化分析,厘清思路,探索在全球化时代寻找中国音乐教育走向自主性、多边主义交往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 标签: 依附与自主 多边与自主 技术理性 交往理性 生活世界
  • 简介:简·奥斯丁19世纪的经典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突破传统的男女青年恋爱婚姻小说的拘囿,体现出欧洲高雅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事业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由《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见出,文化是怎样与帝国主义殖民事业合谋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小说文本与帝国海外殖民实践暗合的具体层面。

  • 标签: 文化 帝国 文本 简·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 简介:传统的文学批评将吉卜林认作"帝国精神的鼓吹者",然而后殖民研究视野中的吉卜林以及他的代表作《基姆》却告诉人们,吉卜林是较早发现东方文化魅力并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求沟通的先锋作家之一。

  • 标签: 后殖民研究 东方学 身份 话语
  • 简介:霍米·巴巴目前是美国哈佛大学人文中心安尼·罗森伯格讲座教授。他于1997年出版的专著《文化的定位》成为后殖民文化批评的重要经典之一。2009年国外新出版的研究其思想理论的论文集就有若干部,

  • 标签: 文化批评 后殖民 空间转向 思想述评 巴巴 重构
  • 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讲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现状,表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电影《绿皮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并简要描述了《绿皮书》字幕翻译的特征。以电影《绿皮书》字幕为译例,举例分析了在该影片的字幕翻译中运用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归化 异化 《绿皮书》
  • 简介: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归后的复苏与繁荣,已经彻底粉碎后殖民观察家对香港前途的悲观预测。本文根据“互文性”关系来探讨回归十年来香港电影和文化元素在“华语电影”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呈现,旨在超越主体和主体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并对后殖民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 标签: 香港电影 华语电影 后殖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