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临床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VBI眩晕病人9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7例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7例单纯运用扩张血管药物。运用VA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头晕等级进行分级,观察两组患者头晕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47例患者温针灸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40里患者单纯运用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74.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治疗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效果确切,联合西药扩血管治疗时,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温针灸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眩晕宁用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基底供血不足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眩晕宁治疗)和对照组29例(培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21%,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眩晕宁可以有效治疗由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现象,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明显并发症。

  • 标签: 眩晕宁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脑干诱发电位(BAEP)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9例临床诊断为VBI的病人进行TCD及BAEP的检查.结果:TCD异常率为77.7%,BAEP异常率为69.7%.结论:两项检查均为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对VBI的诊断相互补充,可提高其早期确诊率,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中采取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28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28例非脑部疾病患者作为参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不同患者经相同诊断后的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内径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有意义。但两组患者在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指标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统计学分析对比无意义。结论将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应用在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诊断效率,值得应用。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因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TWLTCD仪对门诊诊断为VBI的100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BA)异常70例,动脉硬化69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3例;血管痉挛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6例;颈肩部肌肉劳损及无菌性炎症2例。结论TCD对VBI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为临床-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安全有效的参考。方法选择了从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64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共选32例。对照组采用金纳多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疗效,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32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7%,对照组27例患者的有效率达到93.8%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血塞通注射液。因其为中药制剂,其性能相对稳定,副作用较少,故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舒血宁注射液 金纳多注射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天眩清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天眩清0.6每日1次静点,与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20ml静点做疗效对比,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有权显著性差异(P<0.005),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天眩清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天眩清 治疗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日静滴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可作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常规治疗药物。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塞通注射液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和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结论症状性颈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进行CDFI检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正常对照组4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椎动脉的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后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病例组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小于对照组(p<0.05),RI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椎动脉的Vs、Vd增高(p<0.01),以RI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RI降低(p<0.01);病例组治疗后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RI大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RI和内径均在正常范围者14例,其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用药后明显增高(p<0.01)。结论CDFI可为VBI的明确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VBI患者椎动脉血流Vs、Vd降低、RI增高,临床治疗可以降低椎动脉RI、提高Vs、Vd。CDFI还可发现在超声诊断标准以外的VBI患者,并明确部分VBI的病因。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VB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影像学检查医师对其行高分辨力MRI(HR-MRI)检查。记录78例疑似VBDA患者HR-MRI检出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情况,计算HR-MRI检查对VBD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8例患者经HR-MRI诊断VBDA占比为91.03%,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VBDA为9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VBDA的敏感性为95.89%、特异性为80.00%。结论应用HR-MRI诊断VBD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利于提高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的检出正确率。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寰前节间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均属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常伴有动脉瘤形成,其主流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治疗。本文报道1例Ⅱ型寰前节间动脉伴同侧椎动脉缺如、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同时合并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动脉瘤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