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老年良性前列梗阻(BPO)患者的尿动力学分型,探讨经尿道前列切除(TURP)治疗各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9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中老年男性非神经源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病例资料。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无收缩者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BPO。尿动力学检查时膀胱充盈期自发或刺激可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诊断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LinPURR图提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诊断为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顺应(灌注开始-灌注结束)下降定义为≤40 ml/cmH2O。根据检查结果将793例分为4型:Ⅰ型为单纯BPO,共164例(20.7%);Ⅱ型为BPO合并DO,共333例(42.0%);Ⅲ型为BPO合并DU,共267例(33.7%);Ⅳ型为BPO合并膀胱顺应下降,共29例(3.7%)。Ⅰ~Ⅳ型患者年龄逐渐增大[(67.3±8.2)岁与(69.7±7.7)岁与(71.5±7.9)岁与(72.4±7.1)岁,P<0.05]。各型患者术前检查指标比较,Ⅰ型的储尿期评分[(9.1±3.6)分与(10.4±3.0)7分、(9.2±3.3)分、(10.4±3.1)分,P<0.05]、排尿期评分[(13.5±3.4)分与(14.2±3.5)分、(14.0±3.5)分、(14.2±2.9)分,P<0.05]、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总分[(22.6±5.4)分与(24.7±4.9)分、(23.1±5.3)分、(24.6±4.7)分,P<0.05]显著低于其他各型,最大膀胱容量[(332.6±83.2)ml与(221.4±80.8)ml、(286.7±108.2)ml、(242.3±103.4)ml,P<0.05]、功能膀胱容量[(215.2±90.0)ml与(148.5±76.0)ml、(154.9±87.2) ml、(121.2±72.9)ml,P<0.05]显著高于其他各型。Ⅱ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夜尿次数[(3.7±1.8)次与(3.2±1.8)次、(3.2±1.6)次,P<0.05],IPSS总分[(24.7±4.9)分与(22.6±5.4)分、(23.1±5.3)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9)分与(4.6±0.9)分、(4.6±0.86)分,P<0.05]显著高于Ⅰ型、Ⅲ型。Ⅲ、Ⅳ型的残余尿量高于Ⅱ型[(121.3±96.4)ml、(121.3±96.4)ml与(71.2±73.5)ml,P<0.05]。Ⅳ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排尿期评分[(14.2±2.9)分与(13.5±3.4分)、(14.0±3.5)分,P<0.05]、夜尿次数[(3.8±1.9)次与(3.2±1.8)次、(3.2±1.6)次,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8)分与(4.6±0.9)分、(4.6±0.9)分,P<0.05]高于Ⅰ型、Ⅲ型。Ⅱ型、Ⅳ型的膀胱顺应[(21.4±24.2)ml/cmH2O、(11±11.4)ml/cmH2O与(33.9±23.7)ml/cmH2O、(33.1±32.7)ml/cmH2O,P<0.05]、最大膀胱容量[(221.4±80.8)ml、(242.3±103.4)ml与(332.6±83.2)ml、(286.7±108.2)ml,P<0.05]、功能膀胱容量[(148.5±76.0)ml、(121.2±72.9)ml与(215.2±90.0)ml、(154.9±87.2)ml,P<0.05]显著小于Ⅰ型、Ⅲ型(P<0.05)。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60例确诊BPO患者行TURP,其中Ⅰ型17例(28.3%)、Ⅱ型23例(38.3%)、Ⅲ型11例(18.3%)、Ⅳ型9例(15.1%)。4组间比较,体质指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随访内容包括IPSS、储尿期评分、排尿期评分、夜尿次数、无干扰睡眠时间、夜尿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TURP术后Ⅰ型、Ⅱ型、Ⅲ型的IPS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19.8±6.2)分与(3.4±1.8)分;(21.9±5.2)分与(4.6±2.6)分;(21.5±6.2)分与(5.7±4.6)分,P<0.05],Ⅳ型储尿期症状评分[(9.1±4.1)分与(4.3±3.7)分]、夜尿次数[(3.6±1.5)分与(2.3±1.6)分]、夜尿生活质量评分[(25.3±6.9)分与(31.4±13.7)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0.05)。Ⅳ型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低于Ⅰ型、Ⅱ型、Ⅲ型[(10.9±9.1)分与(12.2±9.0)分、(14.4±5.7)分、(12.7±5.8)分,P<0.05]。术后Ⅳ型IPSS评分显著高于Ⅰ型[(7.0±5.8)分与(3.4±1.8)分]、夜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Ⅰ型、Ⅱ型、Ⅲ型[(31.4±13.7)分与(37.5±4.2)分、(38.7±3.5)分、(37.8±3.8)分(P<0.05)]。结论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中老年BPO患者分为Ⅰ型(单纯BPO)、Ⅱ型(BPO合并DO)、Ⅲ型(BPO合并DU)、Ⅳ型(BPO合并膀胱顺应下降)。Ⅰ型的膀胱功能最好,TURP疗效好;Ⅱ型的症状评分高,生活质量差,TURP术后可以获益;Ⅲ型的膀胱功能较差,应尽早手术防止膀胱功能进一步恶化;Ⅳ型的膀胱功能最差,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高,TURP疗效不佳。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良性前列腺梗阻 逼尿肌过度活动 逼尿肌活动低下 膀胱顺应性下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体积前列增生采取经尿道整体剜除与径尿道前列切除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 2016年 3月至 2017年 3月间收治的 40例大面积前列增生患者,其中 20例采取经尿道整体剜除前列并与手术刨削器联合治疗纳入 A组,余下 20例采取经尿道前列切除治疗纳入 B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 A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而腺体切除面积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过经尿道整体剜除前列并与手术刨削器治疗 BPH患者,手术效果更为显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出血,彻底清除前列组织。

  • 标签: 经尿道整体剜除前列腺切除大体积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辅助治疗是对根治前列切除的补充,旨在降低复发的风险,主要包括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辅助放疗和辅助化疗。2020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前列癌指南新增了一项根治前列切除后辅助外放疗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强调辅助放疗对于高风险患者的重要;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者(pN1期)新增推荐了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联合辅助放疗时应对盆腔淋巴结和前列窝进行照射。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 辅助放疗 指南更新
  • 简介:前列根治切除是目前治疗早期前列癌的主要方式之一,尿道直肠瘘(urethrorectalfistula)是术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肛门漏尿、排尿减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生活质量。尿道直肠瘘的治疗方法较多,选择最佳的修复方式尤其重要。我们自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总共收治7例前列根治术后尿道直肠瘘患者,其中5例采取经会阴股薄肌移植修补尿道直肠瘘,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尿道直肠瘘 股薄肌肌瓣 前列腺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大切片病理在根治前列切除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根治前列切除的患者7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其中病理大切片组35例,常规切片组35例,对比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切缘阳性率,病理大切片组明显高于常规切片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根治前列切除病理诊断中运用大切片病理诊断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 标签: 大切片病理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前列癌术后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例低危局限性前列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膀胱腹腔镜根治前列切除,术后控尿和勃起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并发症少,控瘤效果确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经膀胱 腹腔镜 前列腺癌 性功能 尿控
  • 简介:自1991年Schuessler行第1例腹腔镜前列根治(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以来[1],随着前列及盆底解剖结构进一步清晰及手术技巧的改进,该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癌的有效方法。LRP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即便是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如此。LRP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前列背侧血管复合体的处理、膀胱颈和尿道的分离与识别等。

  • 标签: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prostatectomy 缝合技术 局限性前列腺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前列增生患者治疗中PVP(经尿道选择绿激光汽化)、TUVP(前列汽化电切)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良性前列增生患者分成两组,接受PVP治疗的33例为P组,接受TUVP治疗的32例为T组,对照两组疗效。结果T组手术用时较P组短,P组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较T组少,两组术后IPSS均明显较术前低,Qmax明显较术前高,P<0.05,组间比对则差异不突出,P>0.05。结论对良性前列增生的治疗,PVP能够实现与TUVP相当的效果,可推广。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 简介: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剜除(PKEP)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切除(PKRP)在Ⅳ度良性前列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具有手术指征的100例Ⅳ度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PKEP和PKRP,监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除前列重量、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年国际前列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对所测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年龄、前列大小、合并症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RP组、PKEP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0.5±15.2)和(110.3±14.8)ml、(95.1±4.5)和(70.4±4.6)min、(3.6±1.5)和(3.0±1.4)d、(5.1±1.0)和(4.4±0.7)d、(7.5±1.4)和(6.2±1.5)d,以上指标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lt;0.05),切除前列重量PKEP组[(60.5±3.4)g]明显多于PKRP组[(54.0±3.6)g],术后1年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lt;0.05)。结论PKEP治疗BPH具有与PKRP相近的近期疗效,而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KEP可安全、有效治疗BPH,可作为手术治疗BPH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切除与钬激光剜除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良性前列增生患者116名,分成两组,对照组58人,观察组58人,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切除,观察组采用钬激光剜除,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在手术后,IPS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钬激光剜除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推广。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 钬激光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根治(LRP)中解剖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对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肿瘤学安全。方法回顾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采用LRP治疗的前列癌患者共292例,将其中采用解剖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83例纳入观察组;对另外209例接受经典前列根治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选择其中83例纳入对照组。全组共166例,年龄45~75(64.0±7.3)岁,BMI 21~31(24.4±2.4)kg/m2。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缘阳性(PSM)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3年、5年无生化复发(BCR)累积生存率;根据术后每天使用的尿垫数量进行控尿功能分级评估,分别于拔除导尿管后的当天(第1个24 h)、1周及1、3、6、12个月时,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危险分级、膀胱颈和神经保留与否等临床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16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SM率为10.84%(9/83),低于对照组的13.25%(11/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P=0.633)。2组患者术后随访12~71个月,平均33.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3年、5年无BCR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3.2%,对照组分别为91.4%和7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 P=0.535)。在拔除导尿管后当天、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39.76%(33/83)、53.01%(44/83)、66.27%(55/83)、90.36%(75/83)和97.95%(81/83),对照组为16.87%(14/83)、21.96%(18/83)、38.55%(32/83)、53.01%(44/83)和68.67%(57/83);观察组控尿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4.09、-3.78、-5.61、-4.99,P值均<0.001);拔管后12个月,2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98.80%(82/83)和93.98%(78/83),控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4)。术后3个月,观察组控尿(完全+社交)率达100%(83/83),高于对照组的73.49%(6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P<0.001)。结论LRP中解剖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且不影响手术的肿瘤学安全

  • 标签: 前列腺癌 尿失禁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控尿肌群保留 尿道外括约肌 提肛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经尿道前列切除(TURP)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方法和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TURP围手术期血糖调控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12.6±1.8)mmol/L,经术前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至6.O~7.8mmol/L后接受TURP,中及术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水平。本组中血糖(7.2~13.8)mmol/L。35例未发生感染等明显并发症,仅1例术后出现感染,经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经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将血糖控制至基本正常水平,可耐受TURP,并可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糖尿病 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大体积前列增生患者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回顾分析85例本院诊治的大体积前列增生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切除)和对照组(42例,传统手术),分析两组相关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5.10±1.09)d等相关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11.33±3.2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QOL评分为(4.86±1.06)分,术后为(19.69±0.5)分,两组术后QOL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19.69±0.5)分优于对照组的(13.86±0.86)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切除用于治疗大体积前列增生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大体积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腺切除术 临床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尿道前列切除前列电切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并总结其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之间收治的,28例经尿道前列切除后出现前列电切综合征的患者情况,对患者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防治措施。结果28例出现前列电切综合征的患者,均在对症的治疗和处理后恢复,患者的相关症状均显著改善。结论前列电切综合征的发生可能和多种因素存在关系,临床应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对患者进行止血等干预,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电切综合征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切除治疗前列增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5月到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切除治疗的前列增生患者中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抽签方法分组,护理组(n=41)采取精细化护理,对照组(n=41)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是4.88%,护理满意度是97.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7.07%,护理满意度是78.05%;两组观察指标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在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切除治疗前列增生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明显减少其术后并发症,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 前列腺增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前列切除治疗局限性前列癌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局限性前列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前列切除,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组(改良组)59例和常规筋膜间保留血管神经束组(常规组)48例。改良组和常规组的年龄[(61.8±8.9)岁与(62.2±8.1)岁,P=0.71]、体质指数(BMI)[(24.8±1.3) kg/m2与(24.3±1.4)kg/m2,P=0.89]、术前总前列特异性抗原(tPSA) [(6.8±0.9)ng/ml与(7.2±1.1)ng/ml,P=0.44]、前列体积[(47.9±18.4)ml与(48.3±17.9)ml,P=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均为cT1~T2aN0M0期,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均≤7分(P=0.76)。两组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2分。改良组中不打开双侧盆底筋膜、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持Denonvillier筋膜完整,采用筋膜内技术游离前列,完整保留双侧血管神经束,并且在吻合尿道和膀胱颈后,将两侧前列筋膜、耻骨膀胱/前列韧带以及DVC与膀胱颈前壁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以解剖重建前悬吊系统。比较两组的中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控尿、勃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121.8±41.3)min与(106.7±33.8)min,P>0.05]、中出血量[(105.34±34.1)ml与(90.6±26.4)ml,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pT2a、pT2b、pT2c、pT3a期分别为14例(23.7%)和11例(22.9%)、25例(42.4%)和18例(37.5%)、17例(28.8%)和5例(31.3%)、3例(5.1%)和4例(8.3%),切缘阳性分别为7例(11.9%)和6例(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6周tPSA分别为(0.09±0.07)ng/ml和(0.08±0.0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尿,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除尿管。改良组和常规组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控率分别为52.5%(31/59)和16.7%(8/48)、64.4%(38/59)和29.2%(14/48)、52.1%(25/48)和77.9%(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3.7%(14/59)和8.3%(4/48),49.2%(29/59)和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尿控率和勃起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在腹腔镜根治前列切除中完全重建了尿道周围解剖结构,减少了对盆底肌肉、筋膜及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后早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根治性手术 前列腺筋膜 控尿 勃起功能
  • 简介:摘要总结经尿道1470激光前列电切治疗前列增生症病人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和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出院时做好科学的健康指导。病人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均顺利出院,排尿症状得到改善。认为围期精心的护理,对减少病人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1470纳米激光切除术 微创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2μm激光汽化切除治疗前列增生(BPH)的安全和疗效。方法应用70W2μm连续波医用激光对70例BPH患者行2μm激光汽化切除。患者年龄65~84,72.6±4.7岁。经直肠前列超声测得前列体积80~128ml,平均96±13ml。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手术并发症,记录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剩余尿量(PVR)等指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80.2±16.9)min,中无明显出血,无输血病例。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2.4±0.3d。术后随访3个月,IPSS及QOL评分由术前平均27.9±4.6及4.9±0.6分别下降至5.7±2.0及1.3±0.8,Qmax由术前6.2±2.0ml/s增加至术后18.4±1.9ml/s,PVR由术前118.4±60.0ml下降至术后22.3±9.9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例术前仍保持性功能者,术后均保留性功能。术后无尿失禁发生。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症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患者,但对其长远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2ΜM激光 汽化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