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9月份进入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着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秋冬季气候变得寒冷干燥,身体受到寒冷刺激,血管收缩,直接导致血压上升,可间接的引起冠状动脉、大脑动脉痉挛,造成心脑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研究表明,血脂水平是随季节变换的,秋季开始升高,冬季达到最高。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季节变换 脑动脉痉挛 中老年人 寒冷刺激 血管收缩
  • 简介: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必须通过移植心脏才能挽救生命的终末期的冠心病患普遍患有牙周炎。

  • 标签: 牙周炎 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血小板聚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心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给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出血率低,对机体的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结论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进程,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内科 心脑血管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因为心血管脑血管血液成分和血管动力学异常改变造成血管壁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及营养密切相关,尤其是营养不平衡导致其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发病以后控制饮食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保证,本文就心脑血管疾病在饮食上的预防原则进行概述,目的是教育广大居民如何通过正确的平衡营养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营养 饮食预防
  • 简介:摘要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脑血管病又进入了发病的高峰期。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冬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 标签: 冬季 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高发临床病症,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控制临床病症的发生、发展,以此促进患者的病症康复进程。在相关研究中,将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研究对象(38例)分为A组、B组,A组心脑血管疾病行综合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经过实验发现,A组护理满意度(94.74%)比B组高26.32%,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B组低21.05%,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短,P<0.05,因此认为对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文章就相关研究展开了阐述。

  • 标签: 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常见疾病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急救科于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探究,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两组,58~79岁37例患者为一组,≥80岁的51例患者为另一组,比较分析2组疾病的差异。结果这88例心脑血管老年急诊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是2组患者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79岁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80岁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要求患者进行定期体检,且加强医务人员对老年急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掌握程度,正确对疾病作出判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 急诊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 简介: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为此,我们为患者制定了一套持续的训练计划。

  • 标签: 功能锻炼 脑血管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疾病病程中血糖水平变化的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80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查空腹血糖,观察血糖水平及高血糖发生率的差异;对比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急性脑血管疾病预后差异。结果8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血糖水平3.64~17.45umol/L,平均(8.55±2.40)μmol/L,高血糖血症37例,发生率为46.25%(37/80);37例高血糖组预后总有效75.68%低于43例血糖正常组的93.02%(P〈0.05)。结论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脑血管疾病病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用为常规检查,病程慎用葡萄糖静,适当滴注胰岛素,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疾病 血糖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血管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舒适度、安心感、抗病信心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安心感与抗病信心。

  • 标签: 舒适护理 脑血管疾病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饮食方面、日常生活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改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类脑血管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重症脑血管疾病更是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重症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的应用进展。

  • 标签: 重症 脑血管疾病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的6 759例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ANC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髓过氧化物酶(MPO)和抗蛋白酶3(PR3)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6 759例患者中558例ANCA阳性,阳性率为8.26%(558/6 759),其中382例为核周型(p-ANCA),占68.46%(382/558),176例为细胞质型(c-ANCA),占31.54%(176/558)。ANCA阳性患者中抗MPO及抗PR3抗体阳性者共69例,明显低于抗其他靶抗原抗体阳性患者(489例),二者之比为1∶7.09。ANCA阳性患者中,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69.35%(387/558),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为64.52%(360/558),明显高于阴性患者组[40.51%(2 512/6 201)和33.17%(2 057/6 201)]。结论针对靶抗原MPO及PR3抗体的检测法不能代替IIF法检测总ANCA,否则会造成严重漏诊,及早检测ANCA对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分布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开展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患者的病情控制成效。方法:实验选取心脑血管疾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探究,对168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创新型护理模式,分析护理差异性。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上获得(92.5±3.1)分,对照组为(80.6±3.8)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心理表现、社会交往以及身体康复情况上均以观察组表现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创新型护理模式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并能够改善不良心理,积极的接受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创新型护理模式 心脑血管疾病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为研究时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依照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至少3项凝血指标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升高或者降低30%,样本容量72例,反之即为对照组,样本容量78例。比较凝血功能(TT、APTT、FIB、PT)检测结果以及病死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2d、4dTT、APTT、FIB、PT指标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用性以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值得借鉴。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功能 预后 价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