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达托霉素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肺炎(EP)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的病例报告类文献,应用自行设计的Excel数据提取表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达托霉素日剂量、EP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就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相关病例报告类文献31篇,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患者43例。43例患者中男性36例(83.7%),女性7例(16.3%);年龄28~89岁,≥60岁者34例(79.1%);患有急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7例(86.0%);6例患者达托霉素日剂量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应用达托霉素至发生EP的时间为4 h~8周,≤4周者37例(86.0%)。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7.7%,42/43)、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81.4%,35/43)和咳嗽(51.2%,22/43),因呼吸衰竭使用人工辅助通气者占30.2%(13/43)。43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肺部均出现新的浸润性病灶。40例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检查结果描述,39例(97.5%)存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和/或计数升高;27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17例(63.0%)嗜酸粒细胞>25%。诊断EP后,43例患者均停用达托霉素并接受氧气吸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其中29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停用达托霉素后1~2周症状明显改善,1周~3个月胸部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结论达托霉素相关EP多发生在用药4周内,老年及男性患者居多。尽管症状严重,但及时停药预后良好。

  • 标签: 达托霉素 肺炎 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寄生胎(fetus-in-fetu,FIF)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FIF的认识。方法对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出生的1例新生儿FI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寄生胎”、 “胎中胎”、“双胎畸形”、“畸胎瘤”和“fetus-in-fetu”、“parasitic twin”、“teratoma”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Embase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自2009年至2019年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1周岁内发现的FIF患儿临床特征和诊疗要点。结果本例患儿为足月女婴,母孕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骶尾部不规则混合性肿块,生后见肿块上有不完整的肢体形状,手术切除后恢复好,随访至4月龄生长发育正常。文献检索共收集53篇文献,包括本例共57例,其中男24例(42.1%),女30例(52.6%),未描述性别3例(5.3%);产前诊断11例(19.3%);寄生部位在腹膜后26例(45.6%);合并其他出生缺陷7例(12.3%);术后预后好45例(78.9%)。结论FIF系罕见疾病,多见于腹膜后,产前诊断较难,应与畸胎瘤鉴别,治疗后预后较好。

  • 标签: 寄生胎 双胎畸形 畸胎瘤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子宫转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1例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首发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继发严重贫血,已存在淋巴结、卵巢、子宫及子宫颈转移,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乳腺癌原发灶。为止血及改善贫血行姑息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行化疗,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结论乳腺癌子宫转移罕见,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治方案,PET-C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转移癌诊断有重要意义。姑息性子宫切除可改善患者一般情况。

  • 标签: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转移 生殖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此类疾病的病因、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1例16天新生儿的左上肢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本例患儿出生后6d发现逐渐增大的左肘部包块。B型超声、左上肢MRI及CTA提示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包块持续增大并出现表面皮肤坏死渗液,遂在全麻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肱动脉端端吻合术。并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总结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结果术后左上肢远端皮肤红润,毛细血管充盈实验1~2 s。24 h后拔除引流片,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4 d拆线。肘关节及左手活动自如。术后超声检查示左上肢远端桡尺动脉血流灌注良好。随访3个月,左上肢循环良好,活动自如。检索文献发现22篇中英文文献,对其报道的24例患儿诊疗情况分析,发现肘部血管针刺采血是最常见的致伤机制,占62.5%(15/24)。其次为肱骨髁上骨折,肱动脉被骨折端或是克氏针刺伤,占20.8%(5/24)。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占75%(18/24),并重建血管。预后良好,文献报道病例无远端肢体坏死情况。结论儿童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在婴幼儿多因肘部血管穿刺采血所致。较小的假性动脉瘤可尝试局部加压或瘤内凝血酶注射,无效则应切除假性动脉瘤并重建肱动脉。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肱动脉 儿童
  • 简介:摘要多发对称性脂肪瘤(MSL)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可见的大量脂肪组织弥散对称堆积在颈部、枕部、肩背部,并可沿颈部肌肉间隙向深部延续弥漫分布。本例MSL患者有嗜酒史,术后组织病理见较大而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分化良好,出院后随诊效果满意。

  • 标签: 多发对称性脂肪瘤 随诊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1例胰腺纤维钙化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预后等。该病是一种继发于胰腺外分泌疾病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见于热带发展中国家营养较差的青年人。其特点为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同时受累,表现为胰管结石,胰腺钙化及糖尿病。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改善营养、控制血糖等及外科胰管取石。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值得重视。

  • 标签: 胰腺钙化 糖尿病 胰管结石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两例外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 2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本病主要损伤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外伤后引起吉兰巴雷综合征近年来有所报告,发病机制不清。神经节苷酯药物应用可能是诱发因素。两例病人一例死亡,1例顺利康复。目前认为外伤与本病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排除。

  • 标签: 外伤 吉兰巴雷综合征 法医学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成人腹型偏头痛(A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报道1例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成人AM患者,并筛选2004年1月至2020年5月医学文献中报道的成人AM患者进行总结。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34篇,其中14篇文献报道共17例成人AM患者,加上本院收治的1例,共18例,其中女性11例。仅2例在发病后1年内确诊,余16例均在数年后才确诊,最长发病后37年确诊。腹痛发作部位和性质多样,发作频率中位数为2.5次/月,16例患者发作持续时间为2~72 h,1例最长持续4 d。14例患者伴恶心,13例伴呕吐,7例伴头痛。15例患者存在偏头痛病史或家族史。16例患者间歇期为1周至数个月。急性期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推荐曲坦类药物,必要时可考虑麻醉药物。所有患者均在使用偏头痛预防性药物后症状好转。结论成人AM是一种少见疾病。对于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中重度腹痛患者,如伴有头痛、偏头痛个人史或家族史,应想到AM的可能。尽早确诊和规范的偏头痛预防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偏头痛 成人 腹型偏头痛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性低水平HCG升高的临床诊治。方法 报告1例持续性低水平HCG升高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该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仅表现为血清HCG持续性低水平升高。结论 持续性低水平HCG升高多无临床症状,应通过详细检查进行分型,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

  • 标签: 持续性低水平HCG升高 病例报告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 要: 通过报道 1 例异烟肼引起男子女性型乳房的案例,对文献中的案例报道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异烟肼导致男子女性型乳房的机制假说,以引起临床医师及药师对罕见不良反应的重视,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异烟肼 男性女性型乳房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责任制助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妇分娩促进中的效果分析对产生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我院中出现二次分娩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纳入48例患者,分别记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选择常规护理进行配合,实验组产妇将全程责任制助产护理干预方案应用于其中,记录所有产妇的产程时间,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更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二次分娩产妇的全程责任制助产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产程时间,使产妇的分娩更为顺利,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程责任制助产士陪伴分娩 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武利尤单抗(NIVO)相关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NIVO相关T1DM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一般情况、原发疾病、NIVO应用情况、T1DM发生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7篇文献报道的NIVO相关T1DM患者18例,男性和女性各9例;年龄49~84岁,平均69岁;原发疾病为恶性黑色素瘤者8例,非小细胞肺癌6例,肾细胞癌3例,前列腺癌1例;NIVO单药治疗者16例,与伊匹单抗联用者2例。18例患者开始NIVO治疗至诊断T1DM的时间为34~841 d,其中<100 d者7例,100~300 d者6例,>300 d者5例;13例(72.2%)为暴发型T1DM(FT1DM),11例(61.1%)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乏力、多尿、多饮和口渴等,也可出现神志不清或嗜睡,1例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示18例患者血糖均明显升高(17.4~52.8 mmol/L);17例有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记录,16例升高(6.5%~13.4%);14例有血清C肽检查记录,均低于参考值下限。发生T1DM后18例患者均接受胰岛素及其他对症治疗,12例停用NIVO(2例同时停用伊匹单抗),7例血糖恢复正常,5例无血糖转归描述;4例未停用NIVO,2例血糖恢复正常,2例无血糖转归记录;2例无是否停药及血糖转归记录。停用NIVO的12例患者中3例死于肿瘤进展。结论NIVO相关T1DM多发生在用药300 d内,临床表现与普通T1DM相似,但发生FT1DM和DKA者占比较大。停用NIVO并给予胰岛素等对症治疗后血糖多可得到控制。

  • 标签: 1型糖尿病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纳武利尤单抗
  • 简介:摘要胡桃夹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上易被漏诊,我们报道一例胡桃夹综合征合并IgA肾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总结胡桃夹综合征并发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关胡桃夹合并慢性肾脏病情况并不少见。我们认为当胡桃夹(+)合并有持续性或者大量蛋白尿时需要重视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可能,经皮穿刺肾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 标签: 胡桃夹综合征 IgA肾病 慢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外关于耐辐射异常球菌(DR)的研究现状,明确前沿与热点问题,初步评析其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信息和方向。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09至2018年主题词为"耐辐射异常球菌"、"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相关文献,根据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信息、关键词以及国家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通过国内外文献可视化分析的权威工具CiteSpace V.5.5软件对以上信息进行多元、分时、动态地分析,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研究的发展态势、热点及前沿领域等。结果共纳入1026篇英文文献和157篇中文文献。英文文献数量近十年呈持平递减趋势;中文文献数量则呈波动变化,其引证文献却呈上升的趋势。英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HUA YJ(华跃进)(48篇),中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陈明(14篇)。国外主要发文期刊是美国的Plos One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国内的则是《核农学报》;进行这些研究的机构主要是大学和原子能研究中心,发文量前3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法国;研究热点主要围绕DR的抗性基因,具体研究方向较分散。结论D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性基因,因此其耐辐射的机制今后依然是一个研究热点,且其在医学治疗、农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 标签: 奇异珠菌属 辐射耐受性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认识。方法报道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5月收治的1例IVLBCL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4岁。以头晕、食欲减退、乏力就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经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证实为IVLBCL,予R-CHOP方案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达完全缓解。结论IVLBCL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IVLBCL的疗效。

  • 标签: 血管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疾病,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致病,也称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肝脏和肺脏是最易被侵犯的器官。曲霉菌是一种腐生性真菌,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缺陷的患者,肺包虫病合并曲霉菌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非常罕见,在中外文献中均为个案报道。现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免疫功能正常、无其他伴随疾病的双侧孤立性肺包虫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中外文献进行文献复习,为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肺包虫病 包虫囊肿 曲霉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匿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隐匿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结合骨髓三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且可见发育异常、多形性变及集簇,局灶纤维组织增生,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阳性,全血细胞正常,诊断为隐匿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给予口服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结论隐匿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少见,临床特征和疾病演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 标签: 红细胞增多症,真性 治疗结果 JAK2 V617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受者选择、获取和匹配的优化,能够让老年供肝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81岁老年供者供肝移植手术进行报道,供者为81岁女性,为脑死亡供者,受者为21岁男性,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结合文献讨论与年龄相关的边缘供肝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时的初步经验。结果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1131 U/L、丙氨酸转氨酶(ALT)为846 U/L,术后均进行性下降,2周后均降至正常,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TBIL)56.4 μmol/L,第3天下降至22.1 μmol/L,但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最高66.0 μmol/L,术后2个月左右降至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AST、ALT、TBIL等指标均正常,甲胎蛋白进行性下降。结论对高龄供者进行仔细的评估,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受者,老年供肝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肝移植 边缘供者 老年供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lateral meningocele综合征(lateral meningocele syndrome,LMS)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确诊的1例LM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病例资料。以“lateral meningocele综合征”“侧脊膜膨出综合征”“NOTCH3变异”和“lateral meningocele syndrome”“NOTCH3”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及PubMed进行文献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2月)。结合本例患儿总结LMS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遗传学病因。结果本例患儿,男,7日龄,因“生后吃奶差1周”收入院。患儿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吞咽困难、高血压、侧脊膜膨出,伴有特殊面容和隐睾。脊柱MRI及脑干诱发电位均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位于染色体19p13.12的NOTCH3基因杂合移码变异c.6667_6686del(p.Ala2223Profs*12),未检测到父母携带该致病变异。文献检索到相关病例报道12篇(均为英文),包括15个家系共17例患者(其中基因确诊9例),连同本例患儿共18例(基因确诊共10例)。诊断年龄为15 d~55岁,均存在胸腰椎内多个侧脊膜膨出,常见表现为小下颌畸形和低位耳(16/18)、上睑下垂及眼睑下裂(15/18)、肌张力低下(13/18)、高血压(11/18)、发育迟缓(9/18)、混合性或传导性听力损失(9/18)、心血管发育异常(7/18)及男性隐睾(7/10)。共检出9种NOTCH3基因变异,均为杂合变异,其中移码变异6种、无义变异3种。结论LMS的致病原因是NOTCH3基因变异,主要表现为胸腰椎内多个侧脊膜膨出、颅面畸形、高血压、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和隐睾等。

  • 标签: 畸形,多发性 脑膜膨出 受体,Notch3 突变 婴儿,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