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旨在掌握安徽省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检查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方法采取现场检查配合书面汇总的形式。结果无菌检查实验室实际运行中在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设施设备验证、无菌试验复试等方面还存在缺陷。结论多数被调研的企业基本能够按照药品GMP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对无菌药品进行无菌检查。

  • 标签: 调研报告 实验室 无菌检查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对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or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HIV/AIDS)口腔表征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口腔表征的诊治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对某省在押71例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临床检查+问卷调查,了解其口腔表征、实验室指标及人口学特征等,分析对口腔表征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男性患者中,30-39岁,共32例(45.1%),经静脉吸毒传播28例(39.4%)。CD4^+计数较高,中位数为279.00·mm^-3,IQR:263.00-409.00·mm^-3。与HIV/AIDS相关的口腔表征较少。口腔卫生维护意识、行为评分较高,其中位数为8分,IQR:7-9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350·mm^-3(χ^2=13.170,OR=101.220,P≤0.010)、口腔卫生总分中(χ^2=4.992,OR=14.451,P≤0.050)、差(χ^2=11.374,OR=161.066,P≤0.010)及感染时间≥40个月(χ^2=5.377,OR=7.312,P≤0.050)均对口腔表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CD4^+计数越高,口腔卫生状况越好,感染时间越短,其HIV/AIDS相关口腔表征的发生率越低。

  • 标签: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 口腔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开展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观察分析两组围术期表现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2d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75.4±40.8)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2±1.5)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为(202.6±33.7)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综合效果相对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锁定钢板 交锁髓内钉 固定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地佐辛不良反应发生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通过我院HIS收集2013年地佐辛注射液使用情况,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所有使用患者核实以排除不良反应漏报情况;对年龄、性别等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向前法筛选变量.结果:2013年我院地佐辛注射液使用患者3257例,发生不良反应者56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影响因素为:性别、肝病、科室.结论:地佐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性别、肝病和科室有关.

  • 标签: 地佐辛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对老年性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的收治的100例老年性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使用口服胺碘酮方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口服倍他乐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90.00%)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0.0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6.00%)低于对照组(22.00%),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使用胺碘酮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老年冠心病 心律不齐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和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995—2013年本科室对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16例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分析,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6例病例中,伴有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Ⅰ级~Ⅳ级狭窄),5例合并高血压病,2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0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循环障碍。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主动脉中膜分离并呈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变性甚至消失,并可见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弹力及胶原纤维断裂,部分区域呈黏液性变。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分子遗传学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尸体解剖 病理学 猝死
  • 简介:目的分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经中间入路法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术治疗,观察组为中间入路,对照组为外侧入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间入路法CME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应推广使用。

  • 标签: 结肠癌 系膜切除 完整结肠 中间入路
  • 简介:目的:分析徐州市村卫生室合理用药情况,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选取4张常见的具有共性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其适应证、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村卫生室存在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联合用药不规范、给药途径不适宜、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等现象。结论:加强市辖区内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规范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

  • 标签: 村卫生室 不合理用药 处方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除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有显著增加,其它多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呈下降趋势。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随着医院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已逐渐趋于合理。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 金额利用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聊城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8月呼吸内科的200份病历资料。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为主要病种,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所占比例为83.00%(166/20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5.3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05.87DDDs/(100人·d)。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比较合理,但仍有些地方应进一步改进。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出现伪差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379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200例患者,采用针对消除监测数值误差的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179例患者,采用常规监测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有创血压监测数值误差率的差异,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同时对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结果护理干预组术中共2例患者出现有创血压监测误差,误差率为1.0%(2/200);对照组共18例患者出现伪差,误差率为10.1%(18/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97,P=0.000)。结论术中有创血压监测是冠脉介入治疗中重要措施,但容易出现伪差,积极地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冠脉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数值伪差的出现率。

  • 标签: 有创血压 误差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潍坊地区肺炎支原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婴幼儿160例,利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所有患儿肺炎支原体(MP)IgM,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余病原体IgM,并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以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患儿2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了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病原检测均设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MP)60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27例,乙型流感病毒(IVB)12例,甲型流感病毒(IVA)10例,腺病毒(ADV)8例,副流感病毒(PIV)8例,IVB+MP8例,RSV+MP14例,PIV+MP6例,IVB+RSV7例。MP组年龄〈6个月18例(30%),6个月~2岁42例(70%);RSV组〈6个月17例(62.96%),6个月~2岁10例(37.04%),两组患儿患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的肺损伤较RSV重、肺外并发症较后者多(P〈0.05或P〈0.01)。结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肺炎支原体是潍坊地区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这与以往报道的毛细支气管炎以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为主有差异,且临床表现较呼吸道合孢病毒更为复杂。混合感染不容忽视,应重视关于联合抗感染的治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合孢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婴幼儿
  • 简介:目的评价医院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住院药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采用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分析分析医院2012年至2014年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结果医院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年均增长率达44.38%,年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无论是年销售额还是频度,康艾注射液始终稳定地排第1位,一些价格相对偏高或不良反应较突出的制剂在临床的使用量逐渐下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医院应用广泛,临床使用较合理。近年来肿瘤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量增长迅速,须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销售金额 限定日剂量 用药频度
  • 简介: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及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WHONET软件对医院2013年2014年间微生室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作了统计,并对其感染病例治疗的有效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2014年间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4株,其中定植菌为26株,致病菌为7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78例,其年龄/〉60岁占80.76%;并且57.69%患者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嘿唑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2.22%、94.74%和100.00%,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6.84%;采用的4种治疗方案分别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与左氧氟沙星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阿米卡星联用;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60%、60.00‘%、58.82%和100.00%。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单独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阿米卡星联用,可有效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导致的感染。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定植菌 致病菌 耐药率 治疗方案
  • 简介:1病史摘要男性病人,56岁,体质量74.5kg,身高163cm,职业:干部;因间断性咳嗽、咳痰2月、加重1周,以"肺癌"于2013-10-12收治入合肥市滨湖医院,体力状况(performancestatus,PS)评分为1分。从2013-08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偶伴痰中带血。2013-08-18行PET-CT提示:左上肺癌伴远端阻塞性炎症,纵隔肿大淋巴结部分转移,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2013-08-23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取组织活检,病理提示:左上叶舌段鳞状细胞癌。

  • 标签: 肺癌 吉西他滨 顺铂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艾愈胶囊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艾愈胶囊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辅助化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模型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54/60),对照组为73.3%(44/6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仅9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为40.57,对照组为46.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愈胶囊辅助化疗治疗卵巢癌安全、有效、经济,是相对合理的治疗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愈胶囊 卵巢癌 疗效观察 药物经济学
  • 简介:目的:了解2009—2011年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限定日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呈下降趋势,且其占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及其DDDs一直居排序前列。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分布及大多数抗菌药物的使用较合理,但部分药物的DDC偏高、B/A偏低,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优化抗菌药物的品种结构,有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提高对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治,以便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由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16例病例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转归。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农民14例,学生2例;主要为青壮年;均在8-11月发病;10例发热第3天,6例发热第4天出现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急诊入院;胸片及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点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钩端螺旋体病是弥漫性肺泡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把握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治能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钩端螺旋体病 弥漫性肺泡出血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