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一个名叫约瑟夫(JosephHenry)的小婴儿从在母亲肚子里4个多月大就开始“练习”微笑,而他出生后近3个月的完美笑容表明这种“早期练习”果然有效。

  • 标签: 英国 母亲 男婴 媒体报道 小婴儿
  • 简介:1998年1月_2008年12月,“Dedinje”心血管病中心共进行58例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其中46例为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2例为进展性卒中患者。CEA前和术后均行头部CT检查,并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平均随访时间为(42.1±16.6)个月。在术后早期,均未发现TIA患者的头部CT有阳性改变,而进展性卒中患者3例有头部CT阳性改变。随访中期的卒中率在TIA组患者为2.2%,进展性卒中组患者为8.3%。术后早期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中期病死率TIA组为0,进展性卒中组为8.3%。对频发性TIA或进展性卒中患者行急诊CEA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急性脑缺血 急诊 症状发生 TIA患者 头部CT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下壁急性心梗(AMI)侧壁、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下壁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下壁AMI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STI、aVL下降≥0.1mV诊断RCA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3.4%。STaVL↓>STI↓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下壁急性心梗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患者男,80岁。阵发性胸痛、胸闷1年余。浮肿、气短半月。于1999年5月10日住院。慢支病史5年。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临床诊断:①慢支、肺气肿;②冠心病、心衰Ⅱ度。经抗炎、扩冠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好转而出院。

  • 标签: 心房扑动 房室交接区双层高度传导阻滞 四联律
  • 简介:目的分析将24小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24小动态心电图监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呈阳性与心率失常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室上性心率失常比例为28.33%,室性心率失常比例为40.00%,心肌缺血比例为21.67%;观察组患者对应比例分别为11.67%、23.33%与8.33%;实验组患者ST~T段与房室传导阻滞检出异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24小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真实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客观数据,为预后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精确的医学数据。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通过中枢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观察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神经递质失衡的影响,探讨中枢炎性因子对心衰交感兴奋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梗死的方法制备心衰大鼠模型,假手术对照只穿线不结扎.对心衰大鼠和假手术大鼠持续4周经侧脑室灌流TNF-α阻断剂依那西普(etanercept,ETN)10μg/h或人工脑脊液(aCSF);另一种处理则是以腹腔注射方式给予相似剂量的ETN.4周后测定心脏功能学指标和形态学指标(LVEDP、±dp/dtmax、RV/BW、Lung/BW)和肾交感神经放电(RSNA);ELISA技术测定促炎因子(PIC)在血浆和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的含量以及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PVN中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PVN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谷氨酸脱羧酶(GAD67),后二者分别为NE和γ-氨基丁酸(GABA)的限速酶,以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大鼠PVN区NE和TH表达增强,GAD67和nNOS表达减弱;血浆炎性因子、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增多;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对心衰大鼠经侧脑室持续灌流ETN可减轻上述神经递质失衡现象和心衰肾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表现;而经腹腔灌注相似剂量的ETN对心衰大鼠PVN处的NE、TH、GAD67和nNOS的含量没有影响,对肾交感神经兴奋也无作用,说明上述影响是通过位于中枢的PIC起作用.结论心衰PVN区炎性因子增高,引起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多,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神经递质平衡失调,从而增强交感兴奋促进心衰发展.

  • 标签: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丘脑室旁核 促炎因子 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9h内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叫颐性分析27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发病距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6~9h,头部CT未显示脑出血和明确的梗死灶,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采用球激酶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尿激酶以1.5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结果在27例溶栓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寒的有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有15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的有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0例,心源性卒中7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3级)的为5例,部分再通(TICI分纵:2级)的为15例,未再通(TICI分级:0~1级)的为7例,血管再通率为74.1%,总病死率为14.8%。20例动脉例佯硬化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0%,死亡率为0;7例心源性尊中患者,溶拴治疗后血管再通半为28.5%,死亡率为4/7。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忠者的NIHSS评分和修订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头部CT未显示有明确梗死灶的前提下,6~9h内选择动脉溶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卒中 时间窗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归巢急性梗死心肌中的作用.方法129只大鼠随机分为检测组(65只)和处理组(64只),检测组分为心肌梗死组(35只)和非心肌梗死组(30只),处理组则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4个亚组(各16只).检测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Cp-1在2个亚组大鼠心肌中表达的差异.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4天后予以MCP-1、抗MCP-1抗体干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7天后检测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28天后检测大鼠心功能状况、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结果MCP-1于心肌梗死后第1天即升高,第7天到达峰值,28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肌梗死组MSCs归巢量大于非心肌梗死纽(P=0.000).Ⅰ组大鼠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心功能水平及血管密度大于Ⅲ组及Ⅱ组(P<0.01).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梗死区MCP-1表达水平升高;MCP-1能够促进MSCs归巢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塞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间质干细胞 干预性研究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