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身疾病治疗中采用运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心身疾病(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身体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察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运动治疗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

  • 标签: 运动治疗 心身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护理康复中运动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提供借鉴。方法:筛选本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诊治的112例脑卒中患者,为满足研究需求分别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将患者进行合理分配,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康复运动干预,对比其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采取护理康复中运动干预后,其护理有效率(91.07%)明显高于B 组(75.00%),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性身体活动,更好的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机体功能水平,促进其护理疗效。

  • 标签: 护理康复 运动干预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期间,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全身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41例,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进行患者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全身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中,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预防患者全身感染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初治急性白血病 多元化护理干预 全身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复苏期应用保温护理对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100例,划分50例一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保温护理(观察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体温变化好于对照组,麻醉清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保温护理 全身麻醉 意识恢复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身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1-2022.12接诊的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44例,随机分组,行多元化护理干预(n=21,实验组)和常规护理(n=23,对照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满意度分值和总感染率。结果 经护理,实验组生活质量(80.25±6.74)分,满意度(90.26±5.87)分,比对照组(73.59±8.85)、(85.98±6.27)分高,总感染率14.29%比对照组43.48%低,预防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元化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理想的全身感染预防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预防作用 全身感染 初治急性白血病 多元化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语言唤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在全身麻醉腹腔手术患者中的运用有效性。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70例行全身麻醉腹腔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5例)和对照组(n=35例)。对照组实施保温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语言唤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措施。结果:在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28%(33/35),对照组为77.14%(27/3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语言唤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措施在行全身麻醉腹腔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患者护理自信心更高,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更佳,护理依赖感更强,同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保障了患者良好生活水平,值得参考。

  • 标签: 语言唤醒护理 保温护理 全身麻醉 腹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4例。对照组开展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价患者在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99%,而对照组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的1分RASS评分和2分RASS评分发生率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0分RASS评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3分RASS评分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术后的睡眠质量,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躁动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室综合护理 全身麻醉 躁动发生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4例。对照组开展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价患者在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99%,而对照组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的1分RASS评分和2分RASS评分发生率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0分RASS评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3分RASS评分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术后的睡眠质量,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躁动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室综合护理 全身麻醉 躁动发生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4例。对照组开展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价患者在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99%,而对照组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的1分RASS评分和2分RASS评分发生率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0分RASS评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3分RASS评分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术后的睡眠质量,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躁动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室综合护理 全身麻醉 躁动发生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4例。对照组开展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价患者在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99%,而对照组手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的1分RASS评分和2分RASS评分发生率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0分RASS评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3分RASS评分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术后的睡眠质量,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躁动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室综合护理 全身麻醉 躁动发生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护理过程指标的早期运动康复方案在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0.1至2020.12期间选择(94)例因脑卒中前来我院就诊病人进行调研,参与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治疗与护理,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分组,每组所纳入病人例数为(47)例。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命名,分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基于护理过程指标的早期运动康复方案。总结与探究2组护理方案实施效果。结果:护理后常规组FMA 评分结果高于研究组,相比有差异,(P

  • 标签: 护理过程指标 早期运动康复方案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了CBP在慢性肾衰竭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肾衰竭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其中40例接受CBP加常规内科治疗(CBP组),40例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检测治疗后慢性肾衰竭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生化指标和严重程度,探讨CBP和常规内科治疗在慢性肾衰竭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治疗后CBP组疗效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伴鼾症患者全麻手术后麻醉恢复期病情观察和护理对策。方法 把78例全麻手术伴鼾症患者术后送入麻醉监护室,观察其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 低氧血症有29例、呼吸抑制有10例、高血压有9例、低血压有6例、心律失常3例、低体温8例。结论 观察全麻手术伴鼾症患者术后的麻醉恢复情况,并采取有效护理,可以减少预防并发症。

  • 标签: 全身麻醉 鼾症 麻醉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元化护理干预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对预防全身感染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10月-2022年9月本科接诊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n=74)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7人,前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干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全身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关于全身感染,试验组发生率5.41%,和对照组数据24.32%相比更低(P<0.05)。关于满意度,试验组数据97.33%,和对照组数据78.38%相比更高(P<0.05)。结论:初治急性白血病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全身感染发生率更低,满意度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价值 全身感染 多元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多元化护理干预对AL全身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抽选9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分两组,常规组用常规护理干,实验组用多元化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整体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临床护理需要予以重视,要积极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多元化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优化护理质量,减小感染风险,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缓解患者身心上的不适情况,推进科室整体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元化护理 初治白血病 全身感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风险预警模型的靶向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躁动发生率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风险预警模型的靶向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躁动率、行为改变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实施基于风险预警模型的靶向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躁动评分、躁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行为改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患者实施基于风险预警模型的靶向护理后,可有效缓解患者躁动程度及行为改变程度,降低患者躁动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 标签: 风险预警模型 靶向护理 全身麻醉 躁动发生率 不良事件
  • 简介:近年来,早产儿出生率显著升高。2012年,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出生1500多万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1.1%,我国的早产儿数量仅少于印度,居全世界第2位。合理的喂养策略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很多胎龄<34周的早产儿,出生后不能够有效地吸吮或吞咽,或吸吮-吞咽-呼吸不协调,经口喂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而且导致新生儿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开支。有报道称,从管饲喂养到完全奶瓶喂养的过渡需要10~14d,过渡时间的延长与住院时间的增加有关。住院期间,早产儿的经口喂养困难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其儿童期早期继续存在,表现为厌恶经口喂养和长期的喂养困难。国外许多文献报道了通过口腔运动干预,可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近年我国也有相关研究报道。口腔运动干预是指在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前或经口喂养过渡阶段,采取口腔内外按摩刺激、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sucking,NNS)结合喂养时口腔支持等方法,对口咽部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笔者着重就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方法的实施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 标签: 早产儿 口腔运动干预 喂养 儿科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广州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和运动特点,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方法从在我院体验的老年人员中选取62例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血压控制组(17例)和血压未控制组(45例),同时随机抽取非高血压患者50人作为正常组。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问卷调查其饮食控制和运动情况,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血压控制组患者的行走最小步数明显高于血压未控制组和正常组;高血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者中较多人口味较清淡,吃肉少,但吃腌瓜的较多。结论防治老年高血压,社区教育中应着重强调低强度的运动锻炼,限制腌制食品的摄入。

  • 标签: 高血压 饮食 运动 社区护理
  • 简介:运动疗法是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对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运动疗法缺乏足够的重视,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进行规则运动的糖尿病患者不足5%。运动疗法的实施涉及到诸多环节因素.如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节律等,

  • 标签: 运动疗法 2型糖尿病 护理 饮食控制 临床治疗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脑卒中衰弱患者护理时开展运动干预的作用。方法 在2023年5月至6月共计纳入55例脑卒中衰弱患者,在该部分患者治疗期间开展运动干预。分析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对比本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ADL评分,运动达标率以及运动持续时间达标率、运动强度达标率,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在对脑卒中衰弱患者治疗期间开展运动干预,可以提升患者运动达标率,提升患者运动持续时间,增加患者运动强度,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运动干预 脑卒中 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