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世纪之交迄今,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化之一,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化和历史实践的重新关注。这不仅表现为思想界关于“新左派”/“自由派”的论辩,也直接表现为现代文学(1919—1949年)、当代文学(1949—至今)研究界对左翼文学(包括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三十年代的左联、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重新关注的热情。在整个八十年代,受到

  • 标签: 丁玲 左翼文学 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 简介:我在2011年读到陈为人先生的专著《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以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者以‘直面一切事实’的老实态度,将所能搜集到的赵树理的方方面面,纷乱无序,甚至相互抵牾的材料,都一一展现给读者。

  • 标签: 赵树理 建国后 心境
  • 简介:抗凝(林达)的小说在叙述技巧和哲学主题上别开生面.它们虽然取材于澳大利亚,但不粘滞于一时一地,而是渗透了关于命运、时间、土地等重大疑难的思辨,着意写出'彻头彻尾的外乡人结构上的悲剧',其潜在的真正主角是无法预知的宿命,而偶然性则是人和宿命相遇的方式,以此方式,移民身份的流变与分裂被处理成当代人类的普遍隐喻.抗凝小说提供了海外华文文学后现代实践的重要标本.

  • 标签: 抗凝 海外汉语写作 澳大利亚 身份与宿命 小说
  • 简介:从作家角度来看,身份认同、知识积累、个人经历、代际年龄、文化适应程度、性别意识等因素都构成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变数.美华文学作家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传播地大陆语境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文本信息被过滤.

  • 标签: 美华文学 大陆语境 作家 传播 过滤
  • 简介:云南对于外界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一地方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无不让世人以一种惊异的,猎奇的,然而又以某些莫名其妙但可以肯定是非我族类的眼光相看待.这是一种对待云南以及云南文化的复杂心态,也是对我们云南人的一种“他者”的眼光的观照.然而,我们自己又是如何或者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呢?下面,笔者将通过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策略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标签: 文学创作 云南 精神 写作 化身 作家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库淑兰的关注多侧重对其个人的身世介绍及作品的本体研究方面,但是作为非遗传承及保护主体的民间艺人而言,依然大多处于“见物不见人”的学术惯性之中。那么,如何关注非遗文化中“人”的要素,并避免使之停留在简单的人生经历记录或者贡献铺呈阶段.

  • 标签: 民间艺人 库淑兰 作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个案 剪纸
  • 简介:近代报刊的出现,催生了现代职业作家的诞生,而为其先声者,则是晚清那些最早栖身报业并从事小说创作的落寞文士。当他们立足海上开始崭新的职业人生时,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处于身份转变及其自我职业认同的困惑犹疑之中。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凭藉自身才能,对所从事的新兴事业有所贡献,揭开了中国小说近代化与作家职业化的历史帷幕。

  • 标签: 萌芽期 报人小说家 身份转换 认同困惑
  • 简介:引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产物。随着其理论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它从最初的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逐步扩展到对于西方世界国家内部的不同种族、性别和阶层之间关系的研究。掌握话语权的群体对于被边缘化群体的思想文化的殖民,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身份危机 “他者” 斯洛特 20世纪70年代 困境
  • 简介:众所周知,两岸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三子各不相同"。鉴于三地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三维度立体化地介入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媚俗的现代性;台湾表现为写实的本土性、"怨恨"的中国性、反思的现代性;大陆演绎为溯源的本土性、扬弃的中国性、启蒙的现代性。"三性"在"三地"新电影中的水乳交融、错综纠葛,构建起不同的经验表述与美学理念。

  • 标签: 中国性 现代性 本土性 两岸三地新电影 身份政治
  • 简介:越战时期的越南华人虽然备受身份归属的煎熬,却始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自觉自愿地以华文文学创作来坚守民族文化的堡垒。出于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极度不满,越华作家借着召唤民族文化来纾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标签: 身份认同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
  • 简介:小镇本该是个远离都市、民风淳朴的地方,小镇居民本该过着平凡的生活,而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采用独特变换的叙述视角,展现小镇上不同身份群体的特征,描写了一个美国南方小镇,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承受着小镇人们的重重压力,最终过着凄惨孤独生活而死去的悲剧。《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代表,是其'约克纳帕塔法'小镇的组成

  • 标签: 叙述视角 小镇集体 献给艾米丽
  • 简介:《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书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批

  • 标签: 不同文化背景 中的安 会中的
  • 简介:时间:2011年9月27日下午地点:澳门大学何贤会议中心参加者:姚风、邱华栋、王家新、雷平阳、默默、黄礼孩、李笠、朱燕玲、张执浩、卢卫平、乔直、莱耳、冯晏、张尔、曾一果、龙其林、李思清、张志国、杨清泉等

  • 标签: 中西诗歌 文化时代 文学 作家 澳门大学 参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