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中“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与认定的探讨,认为只要是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收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即构成斡旋受贿罪。

  • 标签: 刑法修正案(七) “关系密切的人” 理解 认定
  • 简介:被告人黄某与被害人曾某长期有姘居关系。2004年12月30日下午,黄某和曾某一起到黄某的暂住处过夜。2004年12月31日下午开始,曾某以前段时间自己的发廊被公安机关查处和提包被窃为由向黄某索要人民币2000元,黄某因手头拮据,遂于晚7时许和曾一起到黄的亲戚处借钱。当晚8时许,至途中一桥上时,曾某因天冷而牢骚抱怨、不愿再走,并对黄讲了“死掉好了!”、

  • 标签: 口供补强规则 故意杀人案 公安机关 被害人 被告人 人民币
  • 简介:物权变动的"权源"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或法律规定的非法律行为,而非不动产登记的确认。从民事诉讼程序看,法律对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的规定是一种证明责任或举证负担规范。《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2条是指登记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一致,"真实权利人"应当是"真实物权人",只有原告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上述事实,其确认物权的请求才能够得到支持。

  • 标签: 不动产登记 权属确认 登记簿推定力 举证负担规范
  • 简介:"广州信诚人寿案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保险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保险公司先要求投保人交纳保费后订立保险合同,但投保人在缴纳保险费用后保险公司承诺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合同尚未成立便要求合同相对方去履行合同义务的方式不仅对传统合同双务性原理形成冲击,也引发了投保人的强烈不满,实务中纠纷不断。面对实践的需求,解决之道无非两种:或者允许保险公司提前收取保费,在我国建立"临时保险保障制度"——保险公司有权利提前收取保费同时在承诺前也有义务为投保人提供一份临时保险保障;或者通过法律的手段强制改变保险公司提前收取保费的商业习惯,回到传统"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双务合同履行方式。

  • 标签: 广州信诚人寿案 承诺前事故 临时保障
  • 简介:2014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结合侦查、起诉、审判实践,对网络犯罪案件的办理程序作了细化、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公、检、法三机关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中的职权和具体工作程序。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充分发挥刑事司法职能,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

  • 标签: 诉讼程序 指定管辖 司法职能 公民合法权益 存储介质 刑事诉讼法
  • 简介:从交付执行衔接中违法司法工作人员刑事责任承担的角度切入,侧重对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犯罪构成及性质认定进行论证,通过强化相关司法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意识,督促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交付执行工作人员需尽职履责,遇到看守所、监狱拒收在押人员时要尽全力设法解决,而不能听之任之,一放了之。

  • 标签: 私放在押人员 特殊情形 性质认定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15年12月16日第1672次会议通过,并于2016年4月14日起施行。本文拟对《批复》起草的相关背景、主要内容及适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做简要说明。

  • 标签: 执行法院 批复 查封 财产 处分 债权
  • 简介:2016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案例62号《王新明合同诈骗案》。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该指导案例,现对该指导案例的推选经过、裁判要点等有关情况予以解释、论证和说明。

  • 标签: 合同诈骗案 王新 数额犯 量刑 未遂 既遂
  • 简介:以寻衅滋事罪规制网络谣言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寻衅滋事罪所具有的口袋罪特征使应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法网几乎密不透风,存在侵犯公民言论自由的危险,对此应当合理地理解和适用。将网络空间认定为公共场所尚属合理的扩大解释,但是不能据此认为网络空间秩序属于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指公众生活平稳和安宁的状态,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是指公众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或不能正常进行的状况。网络空间仅在信息传播意义上是公共场所,但网络空间秩序、道德秩序以及国家形象都不属于公共秩序范畴。

  • 标签: 网络谣言 网络秩序 寻衅滋事 公共场所 公共秩序
  • 简介:交付行为的有无是区别诈骗罪与盗窃罪的根本标志,也是正确认定欺诈与窃取行为交织案件性质的关键考察因素。使用欺诈手段的犯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只有在欺诈行为导致具有正常认识能力的被骗人陷入认识错误,继而在错误认识下实施交付行为,致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时方可构成诈骗罪。此交付行为必须是实质性的交付行为,即具有交付意思表示的交付行为。

  • 标签: 交付行为 诈骗罪 盗窃罪
  • 简介:国家赔偿法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确认违法作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前置程序。如果不能依法作出,赔偿请求人就无法申请赔偿,赔偿制度则形同虚设。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及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并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意见后,于2004年9月2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这一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赔偿司法解释)。

  • 标签: 人民法院 国家赔偿确认案件 中国 人权保障 举证责任 审级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案例10号中认为,审查董事会决议的效力,只需要从形式上看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和决议内容是否分别符合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对该案的具体分析则表明,因为有限公司的特殊性,股东压迫可能通过表面合法的董事会决议表现出来,司法不应对此置之不理。指导案例10号对问题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处理并不妥当。由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有限公司与传统公司法中想象的股份公司有着本质差别,立法和司法都应当对其予以特别对待。

  • 标签: 有限公司 大股东压迫 指导案例10号 公司决议撤销 《公司法》第22条
  • 简介:2017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医疗解释》),对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规定。《医疗解释》的施行,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施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平安医院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有力举措。为便于审判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医疗解释》的有关内容,现就《医疗解释》的起草背景及主要内容作简要解读。

  • 标签: 法律若干问题 医疗损害 纠纷案件 损害责任 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为正确处理涉及仲裁的案件,完善人民法院的仲裁司法审查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75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6日通过了法释[2006]7号《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仲裁法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本文拟对该司法解释制定的背景、起草经过及相关条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说明,以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

  • 标签: 仲裁法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审查工作 司法解释 审判委员会 司法实践
  • 简介:在传统理论上,“好人”的救助行为受民法的无因管理制度调整,如果救助人由于重大过失给受助人造成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随着现实中“好人被讹”以及“见死不救”现象的频繁发生,《民法总则》单独规定了“好人法”与无因管理制度作出分离,救助人不再承担重大过失责任。这是民事立法上的重大创新,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在尊重立法原意的同时,也应当准确理解救助行为的本质,并应当引入比例原则,在适用中平衡好救助人与受助人之间基于救助行为产生的利益关系。这对于完成整个民法典的编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好人法 重大过失 善意 比例原则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非法证据排除的入法和细化对于实务部门的影响将会展现。通过采取特定策略(比如"欺骗")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取证据几乎每案必备。而我国对于通过讯问获取的言辞证据的排除标准不明确导致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界定哪些通过特定的讯问手段获取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借鉴美国通过"欺骗"策略获取证据的可接受性标准,将有利于我国在实务中界定通过"欺骗"等讯问策略获得证据的排除标准,并且明确界定通过"欺骗"等策略获取的证据是否应排除的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侦查活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标签: 讯问策略 非法证据排除 欺骗 标准
  • 简介: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一项强制性义务,一旦违反将受到最高拘留十日的惩罚,这有利于改善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状。但强制出庭作证存在例外,一旦证人有正当理由或者被告人是自己的近亲属将享有作证豁免权。归根结底,强制出庭只是一种手段,出庭作证才是目的。为打破证人出庭作证的各种顾虑,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有效的证人保护措施,才能由强制出庭转变为自愿出庭。

  • 标签: 证人 强制出庭 新刑事诉讼法证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