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公司远离中国经济生活近四十年,人们对公司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且由于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股权性质一致性不能理解,导致对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形成严重的干扰,同时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长期沉淀的社会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克服,更加剧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的困难,由此,作者主张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既必须采用稳定、渐进的改革方式,也必须更新观念和切实解决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保障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性的建议。

  • 标签: 国有企业 公司化 改革 法律观念
  • 简介:国有倾向于质的差异说、倾向于量的差异说、倾向于质量差异说及双重性质说等四种较具代表性的行政犯性质学说.在我国,对行政犯性质的认定,则既要在立法上区分何种行为构成犯罪,何种行为仅构成秩序违反行为,又要在解释论上解决行政犯是否排除部分普通刑法总则的适用问题.

  • 标签: 行政犯 量的差异说 质量差异说 双重性质说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企改革形成了一个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统领的,以若干的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重大改革梯次展开。然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如何选择?要不要全面借鉴国外做法?如何彰显中国特色?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达成有效

  • 标签: 中国特色 公司治理 国有公司
  • 简介:通过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产权主体不到位、国有资产由内部人控制、对监管者的监管不够、信息披露不充分、国有资产监督渠道狭窄等问题,探究建立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提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公益诉讼的构建设想。

  • 标签: 国有资产监管 公益诉讼 构建
  • 简介:<正>西方的国有企业是指资产完全为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控股经营的企业。西方的国有企业制度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要求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有企业及其制度日益成为西方各国组织经济运行、谋求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科学性。“二战”后,西方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明显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

  • 标签: 西方国家 西方各国 西方国有企业 社会经济 国家所有 营利性
  • 简介:程序自然法为留置规则的自洽性论证提供了必要条件.甄别某项法律规则是否妥当时,主要考量四项要素,即明确性、非矛盾性、非要求为不可能之事以及官方行动与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监察留置规则是否自洽.其关键就是要对口述四项要索进行匹配性检验.

  • 标签: 程序自然法 必要条件 留置权 监察法 法治化 路径
  • 简介:新《公司法》简要地规定了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之前置程序。这一规定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司拥有了30天和股东交涉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示公司可以考虑设置类似美国的特别诉讼委员会的机构,做出至少形式上可信的公正审查,以期获取股东与法院认可,早日结束争议。基于中国公司实践中的客观需求和新《公司法》的条文特色,这样的类似特别诉讼委员会的机构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是可操作的。

  • 标签: 股东代表诉讼 衍生诉讼 前置程序 特别诉讼委员会
  • 简介:我国最近进行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简化了设立程序,从而大大地激励了投资者投资创业积极性,提高了投资效率。但此次改革过分注重鼓励股东的投资积极性,过分强调提高经济效率,却忽视了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忽视了保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性。尽管修改后的规定包含有维护交易安全的条款,但更利于股东逃避出资义务、转嫁经营风险,且无需为此承担责任,即使"企业信息公示义务"等配套改革措施也难以防止这一点。为维持经济效率和安全保障之间的平衡,应该至少追究股东上述行为的刑事责任。建议将《刑法》中的"虚报注册资本罪"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扩大适用至所有公司类型。

  • 标签: 投资效率 交易安全 债权人利益 企业信息公示
  • 简介:为配合2015年1月1日起所实施第二阶段《巴塞尔协定三》的规定,2014年10月24日香港特区公布《2014年银行业(资本)(修订)规则》及《银行业(流动性)规则》。第二阶段《巴塞尔协定三》的规定是以2013年推出的经修订最低资本规定(即第一阶段《巴塞尔协定三》规定)为基础,内容涵盖:第一,多项缓冲资本要求(即“防护缓冲资本”、“逆周期缓冲资本”及适用于被视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的“较高吸收亏损能力要求”),以便推动银行累计及持有资本,有需要时可用来承受金融及经济体受压引致的冲击。

  • 标签: 资本要求 银行业 流动性 修订 香港地区 巴塞尔协定
  • 简介: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以其管理独特的经营模式、产权构成,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实现其特殊的公共性职能,在民事主体中占据一定地位。厘清国有企业民事主体性质问题,对于编撰民法典过程中的民事主体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事主体 国有企业 公共性职能
  • 简介:一、审查起诉中的疑难问题(一)对案件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进行审查审查起诉阶段.公诉部门必须对审查移送案件“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这一事项进行查明。凡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6种情形之一的,就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对此类案件应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照《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我们认为,在审查私分国有财产犯罪时应重点对案件是否超过追诉时效期限进行审查。

  • 标签: 私分国有资产罪 公诉部门 审查起诉阶段 《刑事诉讼法》 实务 刑事责任
  • 简介:随着国有资产收益的日渐膨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分配国有资产收益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如果认真分析当前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就会发现,无论是国有资产收益分享的"全民狂欢式",还是国有企业的"独享式",都不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解决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问题不仅关涉到政府与国企间关系的定位和改革,而且还关涉到央地间财政关系的重塑。

  • 标签: 国有资产收益 路径依赖 契约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和计划经济的教义设计了特有的经营形式,最主要的是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形态。实践表明,这样的企业形态是不成功的,它使社会经济置于低效益经营中。考察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深刻检讨我国以往陈腐的企业观,尽快采用和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最急迫的任务之一。本期编发五篇有关"企业制度改革"的专题讨论文章,期冀广大作者、读者参加讨论。

  • 标签: 国有企业 公司化改造 法人财产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我国国有企业在土地租金、税收、信贷、补贴等方面享有诸多竞争优势,这种政府支持的竞争模式一方面扭曲了市场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挑战。竞争中立规则旨在消除国有企业的不平等竞争优势,为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本质在于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入竞争中立规则是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问题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在实施过程中,我国可能面临竞争中立规则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协调、地方政府缺乏执行动力、与我国产业政策的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则设置可以有效应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建立一套包括评估、审查、执行和申诉在内的竞争中立规则体系。在消除国有企业不正当竞争优势的同时,要注意消除国有企业的竞争劣势,并要积极参与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研究和谈判。上述安排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以市场为主的公平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应对由中国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引发的国内和国际双重挑战。

  • 标签: 国有企业 竞争中立规则 改革 竞争优势 资源配置
  • 简介: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与授权行使是我国国有资产法立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关键问题在于"代表"与"授权"所具有的法律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代表"与"授权"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与授权行使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提出了相应的修改与完善的建议,期望对我国的《国有资产法》立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 标签: 代表 代理 授权 《国有资产法(草案)》
  • 简介:<正>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保险,作为一种危险的善后处理制度,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弥补社会成员因各种灾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尤其是现代保证信用保险的兴起,转移了经营风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而提供物质帮助,保障了社会的安定。在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加强保险立

  • 标签: 保险立法 有计划商品经济 保险业 传统保险 保险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
  • 简介:一、房地产开发仅限于国有土地。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两类。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商所需要的土地仅限于国有土地,而非集体土地;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转让。

  • 标签: 国有土地使用权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国 土地管理 土地出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