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 标签: 《管子》 语言认知 传统认知 传统文化
  • 简介:儒家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道德修养为核心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成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实学”逐渐获得独立发展,尤其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理”从先验理转化为经验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 标签: 安东省庵 贝原益轩 新井白石 理气合一论 经验合理主义
  • 简介: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清华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朱子经学与四书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20余名朱子学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朱子学 四书学 返本开新 经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城乡信息分化研究对我国开展农村信息扶贫工作、促推农村互联网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2011一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互联网普及率等数据分析发现,城乡信息分化在我国依然客观存在并形成态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不仅信息接触落后于城市,而且信息应用上也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中还存有大量信息贫困人口.造成农村信息贫困致因既有技术条件原因,也有社会条件原因.其中信息化对城乡差别的“促扩效应”、城市化对农村精英“掏空效应”是新致因.当前我国网络推广使用最大潜在市场在农村.要使农村网民大幅度增加,只有深入开展农村互联网推广工作,并切实做好农村信息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 标签: 信息分化 城乡信息分化 互联网普及率 信息扶贫 信息社会学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否定之否定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
  • 简介: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
  • 简介:京杭大运河作为“人”加诸大地符号、象征或标志,值得进行系统“正思”与“反思”。以明清两代言,具有积极意义淮源探寻、难以评说洪泽湖扩大与高家堰成型、酿成悲剧泗州城淹没等例,即与其时京杭大运河“蓄清刷黄保漕”国家大政密切关联,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勾连。如此,当今如何客观认识、全面考察曾经京杭大运河之利弊得失、功过是非,可谓极为复杂、又极为重要问题。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蓄清刷黄保漕” 淮源 洪泽湖 高家堰 泗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