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晚清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远不同于传统中国。与传统的天下论、君主论、循环论正好相对,晚清时期万国论、宪政论、进化论影响广泛而深入。晚清时期三股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政府统治者、太平天国起义军均缺乏宏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方面乏善可陈,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比较有文化创新意识,比较有文化自觉,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文化创新、文化自觉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晚清时期 政局变动 文化创新意识 传统中国 世界眼光
  • 简介: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虽已有一段时间,但文化用于教育教化功能的正能量尚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农民的文化素质依然不高。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佳,各种文化现象良莠不齐,农村文化的教化功能亟待优化。另外。我们必须注重区分文化教化功能所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影响,探析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着力打造“一体两育”工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农村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 标签: 新农村 文化 农民教育 教化
  • 简介: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自觉亦觉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自我,在世界关注的眼光中展现自我。审视自我,要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境遇,置身纷繁复杂的文化矛盾,探求文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问题。坚守自我,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独特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发掘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在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处:看到文化引领民族复兴的向心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软实力。展现自我,要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互动之中,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包容与文化坚守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文化的品格。中共一大的政治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革命理想的实践之法,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理论超越,完成了对1914年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型政权意识的重构,塑造了彻底革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革命型政党文化始具雏形。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革命型政党文化 发生
  • 简介:任晓华在《理论探索》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指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建构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理论体系,是在掀翻旧文化的根底上建设起来的全新的大众文化。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人民主体 文化思想 毛泽东 《理论探索》 大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政党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和明显的纪律性,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政党文化既是维持党内民主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此,在培育政党文化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切实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配套的民主制度的建设。学习邓小平对党内民主与政党文化关系的论述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党内民主 政党文化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统领和生命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建设,关键在党,重心在宣传教育,着力点在群众的文化生活创新,突破口在消除影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理解和分析文化力量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他们认为,人是文化力量的作用主体,人类社会是文化力量的作用客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力量的作用中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分析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先进的意识形态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因,科学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文化动力的作用机制通过经济、政治及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协同作用表现出来。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 力量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文化自信的提出,给广大史学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总结和升华。整体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匮乏,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 人文关怀
  • 简介:<正>英国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它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全世界影响的重要学术思潮。它的大本营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简称"CCCS"。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将英国文化研究等同于"CCCS",也等同于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1921~1988)等人的工作。他们使文化研究朝着大众文化的方向迈进,并向传统的具权威性精英文化观念提出挑战。其中,威廉斯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威廉斯出身于一个工人的家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这样的背景,对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对精英的文化传统

  • 标签: 威廉斯 雷蒙德 阿诺德 英国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利维斯
  • 简介:在现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粗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在于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 标签: 马克思 粗俗文化 人性论 先进文化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正>雷蒙德·威廉斯是二战后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较早关注大众文化的发展并表现出较为客观的理解,在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

  • 标签: 威廉斯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 主导文化 雷蒙德 现实生活
  • 简介:罗嗣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一生对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有过许多思考。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个半壁的地位”。

  • 标签: 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化 精神支撑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广安市始终坚持以优秀文化凝聚正能量、以发展成效光大优秀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改革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积极弘扬中国民本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标签: 传统文化 改革创新 全面小康
  • 简介:<正>世纪的年轮已鲜明地体现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全球扩展,由此引发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与合作,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关于全球发展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 标签: 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 文化走向 全球扩展 全球化浪潮 跨国集团公司
  • 简介: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三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

  • 标签: 物性 心性 实体 功能 无极
  • 简介: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推进密不可分。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如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演进轨迹?如何通过研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学举、杨

  • 标签: 文化进步 史学方法 中国梦 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