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涌及其防护,并较详细地阐述了内部防雷系统中电涌保护器的选型、使用和安装的一些注意事项.

  • 标签: 建筑物 供配电系统 电涌保护
  • 简介:道路运输生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从欧美几个经济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道路交通安全运输行车事故状况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和大力发展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现代道路交通系统的过程中,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变化均经历了快速增长、稳步回落、相对稳定三个明显不同时期。研究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降幅明显,但依旧处于高发态势。机动化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人、车、路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现实问题尚未得到根本、全面解决,国民整体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超载驾驶,驾驶过程中接打电话、不系安全带,驾驶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等违法违规问题依然突出。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事故特征 交通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意识 承受能力
  • 简介:在分析广西晚二叠世煤类及其平面分带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煤的变质规律;根据影响煤变质的因素——温度、压力以及温度与压力持续的时间所引起的结果,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广西晚二叠世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并且指出区域性深成变质作用起着主导地位。

  • 标签: 煤类 煤变质规律 深成变质 动力变质 接触变质
  • 简介:为研究视觉与听觉次任务对驾驶人视觉的影响差异性,在虚拟驾驶环境下设计次任务试验,要求被试驾驶人执行多组不同类型、难度的视觉与听觉次任务,同时利用眼动追踪装置采集驾驶人视觉特征参数。在筛选有效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与数据挖掘方法比较驾驶人执行不同次任务时,视觉搜索区域面积、瞳孔面积、次任务完成时间的差异并分析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驾驶人在执行视觉次任务、听觉次任务、无次任务3种状态下,执行视觉次任务时视觉搜索区域面积最小、瞳孔面积变化幅度最大、次任务完成时间最长;无次任务时视觉搜索区域面积最大、瞳孔面积变化幅度最小、执行次任务时间最短;执行听觉次任务时,视觉特征数据居于视觉次任务、无次任务两种状态之间。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主观感知评价与客观数据具有一致性。研究表明,视觉与听觉次任务使驾驶人心理负荷明显增大,且视觉次任务对驾驶人的影响更为明显。

  • 标签: 安全工程 驾驶人 注视特征 次任务 统计检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试验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施工的检测,质量评估能充分了解路面全况,作为工程验收、后期养护的重要参考,能对市政道路工程形成有效监管,针对市政道路工程试验检测一些相关概念、问题和措施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检测工作的重点、难点,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建议。

  • 标签: 市政道路 检测 试验 优化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市政道路建设越来越多。论文介绍了市政道路施工技术质量管控的意义并探讨了强化管控的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道路施工质量,能够给读者和同行带来启发。

  • 标签: 市政道路 施工技术 通病防治
  • 简介:从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人手来研究污泥干燥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在自制实验台上测得的圆柱污泥的干燥失重曲线,采用等温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得出了污泥干燥失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说明污泥干燥时间与包含失水率的多项式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作为研究污泥表观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与干燥温度污泥特征尺度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描述斜率与干燥温度污泥直径3者关系的表达式,验证实验表明,拟合斜率值与实验值接近。拟合斜率值可估计污泥干燥所需时间,这是一种定量描述污泥干燥速率的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能源与环境工程 污泥等温干燥 失水率 温度 特征尺度 表观干燥动力学
  • 简介:本文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误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火灾 自动报警 分析 对策
  • 简介:通过研究不同时间(1d、3d、5d、7d)和不同铅浓度(0、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50μmol/L)胁迫下苦草的生理特性及其氮、磷代谢关键酶的变化,探讨了苦草对铅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绿素(Chl)质量比和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低浓度铅胁迫下5d内均有所提高,而在高浓度铅胁迫下,叶绿素质量比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第7d,各浓度下的酶活性均受到抑制,并且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Fpro)质量比随铅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苦草对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缓解能力,氮磷代谢关键酶对铅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铅胁迫的响应指标。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铅胁迫 生理生化 氮磷代谢
  • 简介:根际土壤微生物是植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助于深入探索修复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微生物生态效应反映土壤生态变化,对于有效评估强化调控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强化调控措施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评估强化调控措施施用风险的可行性。

  • 标签: 环境学 强化措施 植物修复 根际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简介: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灰渣的环境效应,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影响,以洛阳半焦煤为研究对象,进行煤炭地下气化的模型实验。取气化后的灰渣浸泡,测定浸出液中Zn、Cd、Pb和As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浸出液中Zn、Cd和As的质量浓度均低于地下水Ⅲ级标准,在饮用水允许的浓度范围内,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多大污染;Pb的质量浓度在地下水V类标准内,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现场应考虑采取适当处理措施。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均远低于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因而不属于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研究表明洛阳半焦煤地下气化灰渣中的Zn、Cd、Pb和As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多大影响。但在现场的工业试验中,由于长期的积累作用,也可能使元素的累积浓度超过地下水允许浓度,应定期监测。

  • 标签: 环境科学 浸泡实验 煤炭地下气化 灰渣 环境效应
  • 简介:有毒物质泄漏后生成有毒蒸气云,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大量剧毒物质泄漏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毒物对人员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浓度和人员与毒物接触的时间等因素。

  • 标签: 安全对策 液氯钢瓶 有毒物质 计算 毒害 破裂
  • 简介:为了研究华北平原北部区域不同类型站点光化学前体物的共性与差异,在华北平原北部地区西南-东北主导风向上选取间距大于100km的3个站点,即中国气象局(CMA)、上甸子(SDZ)和固城(GCH)依次代表北京城区、华北本底地区和相对污染的农村地区,进行了近地面NOx和CO观测。结果表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CMA、SDZ和GCH3站NOx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42.4±21.8)×10-9、(13.8±5.5)×10-9和(26.9±15.2)×10-9,CO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1.13±0.37)×10-6、(0.67±0.17)×10-6和(1.11±0.62)×10-6。3站的NOx月均值体积分数CMA、GCH两站的CO月均值体积分数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而SDZ站的CO6月均值体积分数(1.03×10-6)为一年中最高。SDZ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中午12时前后出现一个低谷,比CMA和GCH站的提前3~4h,此后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午后西南风输送对SDZ站的影响。尽管不同的源排放和大气输送影响导致3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日变化特征上有所差异,但3站的NOx和CO日平均体积分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体现了区域性污染和气象条件共同影响的特征。

  • 标签: 环境学 北京 NOx CO 区域性污染
  • 简介:许多老旧工业园区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业主职责不明确、生产经营场所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本文以番禺区为例,探讨针对老旧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园区安全生产。番禺区拥有老旧工业园区(生产经营性园区)199家,承租的生产经营洼单位共计13000多家,园区合计总面积达882.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14.7万人。

  • 标签: 工业园区 安全事故 产存 生产经营场所 管理机制 安全生产
  • 简介: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了Ti/RuO2-ZrO2-SnO2、Ti/RuO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循环伏安(CV)对电极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电流密度、NaCl质量浓度、pH值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i/RuO2-ZrO2-SnO2电极对COD具有更高的降解率,对其进行工艺优化。电极材料对废水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40mA/cm^2,NaCl质量浓度4g/L,pH=5.0,电极间距10mm,COD的降解率达到90.5%。Ti/RuO2-ZrO2-SnO2电极中SnO2与RuO2生成固溶体,有利于增强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提高电极的稳定性;ZrO2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致使电极表面粗糙度增加,增强了电极的电催化性能,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电极 电催化氧化 有机废水 COD
  • 简介:在对新疆奎屯河表层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了不同粒径沉积物中Co、Cr、Cu、Mn、Ni、Pb、Zn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研究了奎屯河表层沉积物不同粒径中各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各采样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奎屯河表层沉积物粒径主要分布在〈250μm的范围内,其中粉砂所占比例最大,平均质量分数达到63.66%;黏土次之,平均占16.77%。从上游到下游地区,各重金属污染物没有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特征。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除了Co,各采样点不同粒径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存在着不同等级的污染,在粒径〈4μm、4~63μm、63~125μm、125~250μm的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样品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Cu、Zn、Cr、Pb、Ni、Mn,Zn、Cu、Ni、Cr、Pb、Mn,Cu、Zn、Pb、Cr、Mn、Ni,Cu、Pb、Zn、Cr、Mn、Ni。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各采样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标签: 环境学 奎屯河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 简介:为了解覆煤粉煤灰回用土壤砷含量赋存形态分布特征,选取贵州省兴仁县某村农耕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砷质量比为15.71~169.55mg/kg,波动范围较大;土壤砷质量比最高值为169.55mg/kg,远远高于土壤砷质量比自然背景值(15mg/kg)、世界土壤砷平均质量比(6.0mg/kg)我国土壤砷平均质量比(9.2mg/kg);对照样土壤砷质量比为15.71mg/kg,也略高于土壤中砷质量比的自然背景值(15mg/kg)。研究区土壤砷污染问题已较为严重,这除与该地区地层中砂岩粉砂岩砷质量比较高所导致的土壤砷背景质量比偏高有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覆煤广泛存在粉煤灰大面积回用农田所致。该研究区土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存在(72.16%),其次为硫化物结合态(15.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89%)、有机态砷(3.06%)、碳酸盐结合态(2.51%),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均较低(0.93%)。研究区土壤总砷量较高,但迁移转化能力较弱,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尚有待讨论。

  • 标签: 地球化学 覆煤 土壤 粉煤灰 赋存状态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小学幼儿园消防硬件建设,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方面的隐患及其原因,并从技术、管理和教育三方面分析了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 标签: 中小学幼儿园 消防安全 消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