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针对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特征、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常规孔、渗资料,对储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太古界的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闪长类及脉岩类;太古界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淋漓孔与溶蚀孔较发育,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太古界储属于裂缝性储,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表现出极端的非均性;太古界储主要集中在距潜山顶面0~30m,30~60m,60~100m等3段范围内的潜山风化壳,横向对比难度较大,平面上储围绕潜山呈条带状展布。

  • 标签: 太古界 储层特征 潜山 东营凹陷
  • 简介:近年来,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000m的营城组地层中,已有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优质储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均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CT扫描、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方法,对龙凤山地区优质储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储物性主要受成作用的控制,根据胶结物的特征可划分出压实致密砂岩、绿泥石胶结砂岩和浊沸石胶结砂岩3种类型砂岩;在淡水充注和湖水作用的控制下,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并据此建立了不同砂岩的发育模式。中成期浊沸石胶结砂岩受到有机酸的溶蚀,在扇三角洲外前缘形成优质储分布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甜点"区域。

  • 标签: 成岩作用 浊沸石胶结 次生溶孔 优质储层 储层分布 龙凤山地区
  • 简介:针对狭长的双断式断陷盆地伊通盆地地层对比困难的问题,该文在区域构造分析、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二级、三级序界面的特征,建立了序地层格架。通过研究认为:Tf界面虽然不具有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但是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最终认定Tf界面属于二级序界面;通过对Tc和Td不整合面级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永一段地层的归属问题。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测井-地震相结合,总结了各层序地层的特征,对伊通盆地的地层进行了系统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各个标志的划分与对比标准。

  • 标签: 层序地层 地层对比 伊通盆地
  • 简介:南美W油田T5B砂岩储具有横向上性变化快、垂向上多套薄砂体叠置等特点,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难度较大。针对W油田7井区W-7KH井水平段钻探效果不理想以及W-7C井和W-7D井2口井油水关系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平剖相结合"的储预测技术思路。首先通过半定量地震振幅解释及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T5B砂岩储厚度与地震均方根振幅的关系,并确定了储与非储纵波阻抗数值范围,较好地刻画了T5B砂岩储的横向展布范围;然后采用高分辨率拟声波阻抗反演方法,有效识别了T5B砂岩内部薄泥岩隔层,描述了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解决了油水界面不统一的矛盾。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油田下一步的滚动开发、水平井段设计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标签: T5B砂岩 砂体边界 砂体叠置关系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拟声波阻抗反演 W油田
  • 简介:根据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的设计原理、结构及测量方式.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对裂缝的响应,模拟了测井响应随裂缝宽度、裂缝延长深度、电阻率对比度及裂缝倾角的变化关系,并考察了仪器对2条水平裂缝的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水平裂缝的宽度和电阻率对比度的变化对测井响应有明显的影响:高角度裂缝的测井响应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双水平裂缝间距小于5mm时.2条裂缝无法分辨开来。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电成像测井进行裂缝识别及定量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有限元 数值模拟 裂缝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
  • 简介:深部热液对碳酸盐的改造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深部碳酸盐油气勘探的新方向。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实验、扫描电镜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的热液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白云具有明显硅化且发育溶蚀孔、洞的特征,溶蚀孔、洞中见石英晶簇与白云石等,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下可见具波状消光的白云石、鞍形白云石以及白云石晶间孔中充填的重晶石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与普通白云岩相比,研究区硅白云的Ce与Eu含量相对较富集,Ba与Zn含量相对较高,而Sr含量相对较低;从碳、氧同位素上看,硅白云δ18OPDB明显偏负和具有较高的n(87Sr)/n(86Sr)值;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结合研究区区域上发育基底深大断裂构造,认为该区奥陶系深部存在热液活动,并且碳酸盐经过热液改造后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这种改造对奥陶系深部白云勘探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热液白云岩 深部热液 储层改造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针对碳酸盐缝洞型储识别的难点和技术现状,文中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缝洞型储的识别问题,简单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完成的若干有关缝洞型储识别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各种类型缝洞型储模型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地震波场分析结果、缝洞型储的识别方法以及中国西部地区成功识别缝洞型油气藏的实例。

  • 标签: 缝洞型储层 碳酸盐岩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 简介: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一定带宽的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到低的一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的每一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对储响应敏感的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识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形态。

  • 标签: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函数 广义希尔伯特 非平稳信号 储层预测
  • 简介: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湖相致密油凝灰质混积性段,是近年来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这套混积性段的性、岩相和储集空间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套混积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凝灰质,包括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发育最为广泛;其岩相可划分为块状凝灰岩、块状沉凝灰岩、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块状凝灰质砂岩、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块状凝灰质泥岩及水平层理凝灰质泥岩。块状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最好,储集空间为脱玻化孔,属于低—中孔、超低渗储;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较好,以溶蚀孔和基质孔为主,属于特低孔、低—超低渗储;块状沉凝灰岩岩相、块状凝灰质砂岩岩相和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岩相储集性能均较差,主要发育晶屑溶蚀孔和晶间孔,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

  • 标签: 混积岩 致密油 下白垩统 阿南凹陷 二连盆地
  • 简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的地层性油气藏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的性油气藏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性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个因素的控制。在成藏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研究了高分辨率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在垂向上分布的控制作用。马五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区乃至靖边气田的马五1—4亚段沉积微相和储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在垂向上的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环开江一梁平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川东地区长兴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段.储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通过露头、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内部结构及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在海槽周缘不同部位的发育特征及储特征差别较大,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丘礁和点礁。礁的生长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和海平面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生长演化阶段和储特征。相对而言,点礁生长持续时问较短、储厚度较小、储集性能较差,丘礁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储厚度较大、储集性能较好。研究区台缘生物礁储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其中台缘丘礁的孔、渗性明显好于台缘点礁,而台缘点礁中长二时期的点礁其孔、渗性又明显好于长一时期的点礁。

  • 标签: 生物礁 生物礁类型 生物礁储层 长兴组 川东地区
  • 简介: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珊瑚骨架礁灰、礁角砾灰和生物屑灰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为最有利储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作用控制。

  • 标签: 流花生物礁 沉积相特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中新统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 简介: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驱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三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三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三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 标签: 聚合物驱 三层油藏 试井 压力动态 非牛顿-牛顿
  • 简介:川东五百梯地区长兴组发育台内海槽、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个相带,其中环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相带贯穿整个川东地区并绵延数百公里,是寻找生物礁滩型气藏最有利的相带。以五百梯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滩为例,可将其划分为礁基、礁核、礁顶、礁前和礁后等诸亚相,其中最有利储发育的亚相为礁核和礁顶亚相,储集岩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及晶粒白云。在地震剖面中利用丘状杂乱反射和气烟囱效应可对礁相储进行有效预测,白云化和溶蚀作用是控制礁型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优质礁相储的基础,而裂缝则大大提高了储的孔、渗性。

  • 标签: 台地边缘 生物礁 储层特征 埋藏白云岩化 上二叠统长兴组 川东地区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可划分为3个沉积序,其中SQ8(山2段)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主要砂体发育于低位体系域。SQ8—LST可细分为3个进积型准序组,其砂体呈进积式向湖盆推进,自下而上分为L1,L2和L3准序组,砂体厚度由薄变厚,分布面积由小变大。L1准序组仅在研究区西北部发育一支近南北向展布的主砂带,砂岩厚2~10m,砂带宽10~15km,延伸约100km;L2,L3准序组的砂体分布格局相似,砂岩厚度为4~20m,发育5~6支近南北向、北东向展布的砂带,砂带宽10~25km,延伸200~230km。L1准序组为大规模海退之后的初始充填沉积,其砂岩成分复杂、分选差,储物性相对较差,而向上至L2,L3准序组,储物性明显变好。有利的储集砂体为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中上部准序组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物性略优于三角洲平原砂体,边滩砂体物性较差。

  • 标签: 准层序组 砂体展布 储层评价 山2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
  • 简介: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裂缝是储的主要渗滤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效果与裂缝关系密切。因此,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是该区储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新的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裂缝,但受到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作者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中裂缝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裂缝进行识别,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裂缝特征 常规测井 裂缝识别 麻黄山地区
  • 简介:对四川盆地川西南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集空间特征、储性质及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嘉陵江组纵向上具多产、多储盖组合特征,因孔、洞、缝发育程度的差异,使嘉五^1、嘉四^1、嘉二^1—嘉一各段以发育裂缝-孔隙型储为主,嘉四^3亚段、嘉三段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储;沉积相控制了有利岩相带的时空分布、储物性、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储的几何形态,白云石化、溶蚀作用控制了次生孔、洞的形成和分布,而构造作用影响了裂缝的发育程度。汉王场、大兴场等构造处于加里东古隆起的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标签: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川西南部
  • 简介:为揭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微孔隙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研究北部构造带内阿合组储特征。结果表明:微孔隙赋存于塑性矿物,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发育明显受段压实效应制约,构造应力、埋藏深度均是影响平面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含量是影响垂向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微孔隙由黏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杂基微弱溶蚀形成的微孔隙组成。受含量、埋藏深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微孔隙主要发育在含量较低的阿合组二段,分布在埋深浅、构造应力较小的依南4井区。这对形成深部致密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致密砂岩 微孔隙 主控因素 阿合组 库车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