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男性饮食、运动、吸烟、嗜酒、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前臂远端BMD,测量身高、体重。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年龄、BMI、饮食结构、运动、吸烟、嗜酒、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BMD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与BMD无关。结论吸烟、嗜酒、低体重指数、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饮食、运动是OP的可控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人 骨质疏松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日渐严重,特别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这种骨代谢异常表现得尤为显著。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伴随着钙代谢异常的骨质疏松症常伴有动脉血管钙化和硬化[1,2],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对155例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和有创中心动脉压测定,旨在探讨绝经后女性人群骨密度降低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为这两种绝经后女性人群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绝经后女性 骨密度降低 中心脉压 骨质疏松症 中心动脉压 女性人群
  • 简介:随着目前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增加,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病人增多,骨质疏松已严重危害大众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艰难。这其中女性更年期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的患者数量较多。所以通过评测甲状旁腺素和阿仑磷酸钠药物效果,来找到现实生活中最佳的治疗药物。方法使用甲状旁腺素、阿仑磷酸钠,对去卵巢大鼠进行皮下给药,给药后进行骨密度扫描来测量骨密度。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得出的骨密度的相关数据,得出甲状旁腺素、阿仑磷酸钠、对于治疗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均有疗效。结论两种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甲状旁腺素使动物的骨密度提升明显。

  • 标签: 骨质疏松,甲状旁腺素,阿仑磷酸钠,骨密度。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荆州市0~6岁儿童的骨密度状况。方法采用以色列阳光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7000SP型超声骨密测试仪对3710名0~6岁儿童进行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儿童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之间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应关注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的钙营养状况,及时补充维生素D,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骨健康的重视程度,指导家长科学补钙。

  • 标签: 儿童 钙营养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骨密度情况,了解本地区骨质疏松的在女性人群中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女性人群共计1257例,平均年龄49.8±13.6岁。依据体检者年龄段分组,共分别为5组,分别为年龄≤39、40~49、50~59、60~69、≥70。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美国GE公司)检测体检者腰椎(L1、L2、L3、L4)骨密度。结果不同年龄体检者中,骨量减少分别为≤39组23例(10.8%)、40~49组71例(14.7%)、50~59组91例(35.3%)、60~69组107例(49.5%)、≥70组44例(50.6%);而骨质疏松分别为≤39组1例(0.47%)、40~49组7例(1.45%)、50~59组16例(6.2%)、60~69组33例(15.3%)、≥70组23例(26.4%)。各年龄组女性体检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降低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绝经后女性人群作为骨质疏松高位人群,应予以重点防治。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女性 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骨密度,分析影响因素,为肾移植术后骨质疏松防治提出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54例肾移植受者,年龄(40.5±9.8)岁,男性168例、绝经期女性15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检测右股骨颈及腰椎密度,评估骨质疏松发生率,分析影响因素。结果254例受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在右股骨颈的发生率为20.1 %和2.8 %,在腰椎的发生率为26.1 %和3.6 %。卡方检验示术后时间较长、高龄、绝经受者右股骨颈及腰椎量丢失发生率更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示右股骨颈骨密度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胆固醇、甘油三酯、术前甲状旁腺切除术史呈正相关,与急性排斥、绝经女性呈负相关;腰椎密度与BMI、胆固醇、术前甲状旁腺切除术史呈正相关,与甲状旁腺激素(PTH)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骨量丢失发生率较高。监测骨密度,控制甲状旁腺亢进、维持良好营养状态、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等,对防治骨量丢失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肾移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及BMD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调查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确诊为早期AS患者120例,其中女性57例,平均年龄(31.02±5.94)岁;男性63岁,平均年龄(29.79±6.87)岁。健康人107例,其中女性48例,平均年龄(32.97±6.47)岁;男性59例,平均年龄(29.58±6.65)岁。双光能X线法检测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的BMD与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早期AS男性患者各部位的BMD均较健康人减低(P〈0.01),而女性患者则和健康人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AS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6例(5%),骨量减少(osteopenia,OT)36例(21.67%)。其中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OP者5例(7.93%),OT者29例(46.03%)。早期AS患者中,男性腰椎部位OP、OT发生率较女性高(P〈0.05),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位OP/OT发生率无差异。(3)中、低年龄组中,早期AS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BMD较健康人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4)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AS男性患者即可出现显著BMD下降,OP发生率为7.93%,OT发生率为46.03%。其中腰椎部位BMD减低及OT发生率更为突出。早期AS患者BMD的下降与疾病活动指标无关联。对于男性AS患者,在疾病早期即需要重视OT及OP的诊断与防治。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研究瞢密牌钙片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周量身长;给予该产品4周后,进行3天代谢实验;实验结束时,进行股骨骨密度测定和骨钙含量的测定。结果低、中剂量实验组的身长和身长净增加值显著高于低钙对照组(P〈0.05或P〈0.01)。各剂量实验组大鼠股骨中心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或P〈0.05),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中心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高于碳酸钙对照组(P〈0.05)。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远心端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钙含量及总钙量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碳酸钙对照组大鼠钙的表观吸收率显著低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实验组和碳酸钙对照组大鼠钙的存留率显著低于低钙对照组(P〈0.01)。结论认为瞢密牌钙片有增加大鼠骨密度的作用。

  • 标签: 密牌钙片 骨密度 大鼠
  • 简介:本文对河北省农村7~19岁青少年人群5485人用单光子骨矿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男、女性别间7~14岁身高、7~15岁体重与骨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后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0.05);两性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均为P<0.001).性别间相关系数比较.男性大于女性,差别显著(p<0.01):两性在青春前期和青春中期身高、体重和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学龄期和青春后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男、女性骨密度比较.沿海区高于平原区,平原区高于山区,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均为p<0.001)。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较快,特别在青春前期和青春中期身高、体重和骨密度增长率最快.因此应对此期青少年注意补充足蟛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尤其对经济、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应加以关照,保障健康发育防止骨畸形和骨折发生。本调查对青少年医疗保健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密度 身高 人群 体重 女性 青春前期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婴儿骨密度值增长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0~1岁婴儿304例,采用超声骨密度分析仪测定婴儿左胫骨中点处的超声传导速度(SOS),并随机分为干预组171例和对照组133例。干预组从第1次测试之日起,在喂养方式,被动操训练,日晒时间,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婴儿感染性疾病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3个月后回访观察婴儿SOS水平。结果两组婴儿第1次测试骨密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婴儿钙营养,改善喂养方式,及时添加动物性食物量及种类,进行婴儿被动操训练,加强户外活动,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感染性疾病等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婴儿骨密度值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骨密度 骨发育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影像学检查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