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北魏儒风 河西文化 东渐 历史影响
  • 简介:关于北魏的礼俗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其中如,何德章先生从政治史的角度对阴山却霜之俗进行了考察,杨永俊先生则从不同侧面对祭天之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两位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从礼俗中发现其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以及文化的传承,在此意义上,另有一项深刻反映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精神面貌,又与其政治状况密切相关的活动,即讲武。

  • 标签: 讲武 北魏 政治意义 精神面貌 政治状况 政治史
  • 简介:<正>松下宪一的新著《北魏胡族体制论》是作者近年在同一专题上所写六篇论文的结集,主要通过考察北魏时期以拓跋集团为中心的北族社会在社会组织、政治参与、认同意识等几个方面的特征与变迁,从北族自身的角度理解北朝历史,把重点放在北族的草原游牧传统上,观察这些传统接触并最终消融于华夏传统之中的历史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采用一种从胡族体制观点来研究北魏国家结构的方法",凭借这一特殊视角,考察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拓跋鲜卑如何蜕变并接

  • 标签: 北魏时期 《魏书》 拓跋鲜卑 道武帝 拓跋部 传统接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8
  • 简介:《魏书·崔浩传》称,《魏书·崔浩传》说,《魏书·崔浩传》

  • 标签: 北魏太 史题 太武
  • 简介:边疆问题影响北魏政治始终,并最终演化为倾覆北魏皇祚的导火线。虽然北魏的边疆经略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北魏经济尚处于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北镇问题因孝文帝汉化进程过于急进而激化。代北和迁洛鲜卑人逐渐发生族群分化,北部边境屏障自我坍塌。

  • 标签: 北魏 西北边疆 北镇问题
  • 简介:关陇地区是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三大主要源头之一,与平城的文化互动在北魏时期持续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北魏早期,影响平城墓葬文化的主要来源是东北、河西地区,但关陇人士在平城表现出积极的文化接受态度。北魏中期,关陇因素在平城的影响突出起来,尤其是墓葬俑群被引入平城,标志着平城文化向"晋制"的转变。同时,平城文化在实力聚集之后,也向其他地区辐射,关陇地区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绘画等都受到平城的广泛影响。北魏晚期,新都城洛阳地区崛起新的墓葬文化,但未能全面扩展,关陇文化的发展更认同衰落中的旧都平城文化。这成为北魏东西分裂和西魏北周立足关陇的心理基础。

  • 标签: 关陇 平城 北魏 墓葬文化 互动
  • 简介:自公元六世纪魏收撰以来,历代史家就均采魏收之说,认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于鸩毒是文明太后所害.本文考证的结果是,拓跋弘由于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

  • 标签: 北魏 献文帝 毒死
  • 简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中的一课。本课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展现北方的政治形势;以民族发展为主题,通过北方地区民族交往的不同形式,探讨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北魏 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多元一体 初中
  • 简介:敦煌石窟保留下来的北魏时期洞窟与写经较前代大大增多,石窟画塑极其精美,与同时代中原佛教艺术相比也毫不逊色。本文认为,敦煌在北魏时期具有较高的军事地位,北魏诸州置三刺史制度(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是一些北魏宗室成员活动于敦煌和写经流传到敦煌的重要原因,因此敦煌北魏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佛教艺术保持一致。

  • 标签: 三刺史制度 元荣 《魏书》
  • 简介: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一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而且使洛阳再度成为中原地区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实早在汉代,洛阳就是佛法流布的重镇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洛阳之白马寺,即为佛法传入中...

  • 标签: 《洛阳伽蓝记》 中原地区 北魏 佛教文化交流 四夷馆 佛教传播
  • 简介:2003年8月前后,洛阳出土了一件北魏时期的石棺床。这一石刻葬具底座的正立面,通高48厘米,宽202厘米,系一三只支腿衔接起来的壶门。整个壶门之正面,以“减底剔地”及阴线刻两种方式,刻画出一幅内容充塞、构图繁丽的浮雕画面(见图一)。参照中国中古时期能够见到的众多石刻美术样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件石刻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涵了一种浓郁的西域“密体”石刻艺术的构图风尚。

  • 标签: 北魏时期 石棺 洛阳 石刻艺术 文化 粟特
  • 简介:2004年秋至2005年初,为配合大秦铁路的基建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一处北魏墓群。发掘墓葬15座,形制上包括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器等。墓群无论是形制还是随葬器物,都具有北魏时期的特征。大同湖东地区是一处规模比较大的北魏平城时期墓葬的集中分布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物考古单位就曾在此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工作,出土过一些十分重要的文物。此次发掘的墓群距离以往发掘过的北魏墓群都比较近,文化面貌相同,同属一期。本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北魏平城时期的文化面貌,扩大了北魏墓葬的选址范围,与历年发掘的北魏墓葬共同构筑了平城时代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

  • 标签: 北魏平城时代 山西大同湖东 墓群
  • 简介:《南北朝始末》第12、13回载,公元5世纪40年代,魏道武帝拓跋硅建立的北魏王朝走向衰败。12岁登基的拓跋浚治国无术,安邦无方,致使朝纲混乱,上下贪污成风;加之天灾频发,致使国库匮乏,民不聊生。此时,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丞相乙浑,专权横行,飞扬跋扈,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甚至佩剑私闯后宫,调戏皇后。拓跋浚被气死,年仅12岁的拓跋弘继位,22岁的冯皇后成了太后。

  • 标签: 太后 北魏 随想 弊政 乾坤 40年代
  • 简介:(一)在中国历史上,自东汉以来,居住在漠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徒,与汉族杂厕而居,民族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从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一时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侵入内地,先后在中国北半部和西半部建立了许多小王朝,相互混战,经“五胡十六国”一百二十多年的大动乱时期,

  • 标签: 北魏孝文帝 五胡十六国 拓跋部 计口授田 晋怀帝 鲜卑人
  • 简介:在北朝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将“府户”“营户”“兵户”三词作为同一性质词语的不同表述,即认为其所代表的是同一类人群.不可否认,作为职业世袭兵而言,三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从其人员构成和户籍所属单位来看,还是有所不同.通过对《魏书》及相关史书所载有关此三类人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排比分析,可以看出府户主要以拓跋族人及早期归属的藩属部落人员为主,籍属所在军府管辖;营户主要由高车敕勒人组成,户籍归所在军营管辖;兵户成员复杂,籍属五兵尚书.

  • 标签: 北魏 府户 营户 兵户
  • 简介:本文分汉魏风骨诸体皆备、二王书体传承有绪、隶楷之变魏碑雏形、崔卢之书孝文续止、南书北传春风化雨、北魏民书瓦削文字六个部分,阐述了南北朝时期书风的形成与交流。在隶楷之变中,两晋碑志成为魏碑书体的先源或雏形,二王书体封魏碑盛期书体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官书魏碑书体与官瓦民书,共同构成了北魏朝野书法的总体风貌。

  • 标签: 汉魏风骨 隶楷之变 魏碑雏形 二王书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河北邺城是北魏前期历代君主迁都的理想地点。随着北方的统一,北魏军事重心的转移,作为军事重镇的邺城相对洛阳的优势不再,因而,孝文帝在选择迁都地点时,选择了更靠近与南朝争夺前线的洛阳地区。荥阳郑氏由式微到崛起的过程,就是北魏军事重心转移的重要证据。

  • 标签: 孝文帝 迁都 邺城 洛阳 军事重心
  • 简介: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 标签: 慧生行传 宋云家记 道荣传洛 阳伽蓝记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