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变形链球菌是口腔当中十分重要的致龋菌组成部分,并在近些年的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这种病菌与全身的系统性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细胞外蛋白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疾病或者毒性的因子,这对于人体的疾病发生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阐述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生物学特性,从而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确保龋齿等相关疾病能够被有效解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屏障功能破坏的小鼠表皮增生的影响。方法将15只SKH1无毛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处理组(4只)、屏障破坏组(4只)、屏障破坏+SNAP处理组(4只);将1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屏障破坏组、屏障破坏+硝普钠(SNP)处理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涂抹丙二醇-乙醇混合溶剂;SNAP处理组仅涂抹SNAP溶液;屏障破坏组采用胶带反复粘贴背部皮肤并涂抹丙二醇-乙醇混合溶剂,每天2次;屏障破坏+SNAP或SNP处理组小鼠经胶带处理后涂抹10 mmol/L SNAP或SNP溶液。各组均连续处理4 d,第5天处死小鼠并取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表皮厚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表皮增殖细胞。多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SNAP处理组SKH1小鼠表皮厚度及PCNA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3、1.25,P值分别为0.748、0.24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屏障破坏组SKH1和C57BL/6J小鼠表皮厚度均明显增加,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均P < 0.01)。屏障破坏组SKH1小鼠表皮厚度为(50.4 ± 5.4)μm,PCNA阳性细胞数为(87.3 ± 3.8)个/mm,而C57BL/6J小鼠分别为(45.9 ± 3.7)μm和(232.0 ± 19.3)个/mm,与之相比,屏障破坏+SNAP处理组SKH1小鼠及C57BL/6J小鼠表皮均显著增厚[(127.5 ± 12.0)μm,(78.1 ± 7.6)μm,均P < 0.001],且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120.0 ± 5.0)个/mm,(285.0 ± 15.0)个/mm,均P < 0.01]。结论局部NO供体处理不影响正常表皮增生,但在表皮屏障功能破坏状态下,NO供体促进表皮增生,提示皮肤状态影响局部NO供体对表皮增生的作用。

  • 标签: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供体 表皮 增生 细胞增殖 屏障功能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有正常肺组织结构的破坏,本研究探讨以定量的方法评判肺组织结构损伤的程度.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呼气量 最大肺活量 比值 肺组织 病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良肢体位的摆放预防肢体关节挛缩变形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干预,良肢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良肢体位的摆放预防肢体关节挛缩变形。比较两组脑卒中后偏瘫转归;干预前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情况、肢体功能情况、生存质量指数;肢体关节挛缩变形发生率。结果良肢位组脑卒中后偏瘫转归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独立生活能力情况、肢体功能情况、生存质量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良肢位组独立生活能力情况、肢体功能情况、生存质量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良肢位组肢体关节挛缩变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良肢体位的摆放预防肢体关节挛缩变形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纠正肢体不良姿势,预防肢体关节挛缩变形,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 标签: 超早期良肢体位 摆放 肢体关节挛缩变形 效果
  • 简介:放掉些空气的、软软的美体球派上大用场了。可以用双腿夹住,把骨盆调整到正确的位置等等使用方法,各式各样!整形外科医生、体育医生中村格子女士指导的10种美体球练习,帮你打造紧致的腰围和美腿!

  • 标签: 骨盆调整 美体 美腿 变形 轮廓 全身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因瞳孔阻滞造成前后房压差所引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正常虹膜形状(虹膜-晶状体间隙为30 μm)和瞳孔几乎后粘连(虹膜-晶状体间隙为5 μm、2 μm)下的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求解房水流动,并基于单向流固耦合技术进行虹膜在流场作用力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结果:30 μm的正常虹膜-晶状体间隙前后房的压力几乎相等;对于5 μm和2 μm的虹膜-晶状体间隙,后房比前房压力分别高31 Pa和815 Pa。利用乘幂函数对前后房压差与虹膜-晶状体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当该间隙小于3 μm后,前后房压差将异速增加形成显著虹膜膨隆,导致虹膜表面与角膜接触,引发房角关闭。结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虹膜膨隆与房水流动的相互作用特征,能进一步定量揭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发病机制。

  • 标签: 房水流动 虹膜变形 青光眼 流固耦合 数值研究
  • 简介:1992年3月29日,清远市第一中学教师学生食堂发生306人食物中毒,经市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科与检验科采样检验,确定为变形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3月28日中午11时30分,该食堂开始供应午餐,品种有豆腐、烧鹅、排骨、牛肉、麦豆、青菜等。约有教师学生470人就餐,其中吃豆腐的约320人,当晚12时开始出现了第一例中毒病人,主要症状是恶心、腹痛、腹泻,随后病人陆续增多,症状基

  • 标签: 卫生防疫站 流行病学调查 中毒病人 检验科 采样检验 卫生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皮瓣修复口周软组织缺损时预防器官变形的方法。方法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部整形美容一中心收治口周软组织病损患者76例(男35例,女41例,年龄3~62岁,平均24.5岁)。一期手术在邻近缺损部位埋置合适扩张器,注水扩张,二期手术将扩张皮瓣转移覆盖口周缺损创面,切除部分包膜,并将皮瓣固定于骨膜,恢复并固定口唇位置与形态,预防器官变形。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全部成活。术前轻度唇外翻5例、中度2例、重度3例,术后轻、中度患者完全矫正,重度完全矫正1例,2例改善至轻度。术前口角移位15例,术后剩余3例。口唇变形矫正20例,占80.0%。术前无口唇变形51例,术后出现轻度唇外翻1例,口角移位2例,口唇变形预防成功48例,占94.1%。结论扩张皮瓣修复口周软组织缺损时,需多环节联合预防,可有效避免器官变形

  • 标签: 外科皮瓣 扩张皮瓣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器官变形 口周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检测并分析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在氟环境下培养时rpl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分别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耐氟菌株置于无氟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另将耐氟菌株置于含1g/LNaF的BHI培养基中,均培养至11h(对数生长期)、20h(稳定生长期)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变形链球菌rpl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无氟培养比较,高氟培养的耐氟菌株rpl基因表达在对数期无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与亲代菌株比较,耐氟菌株在无氟及高氟培养基中rpl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氟可以增加稳定生长期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rpl基因的表达。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 rpl基因 RpiR家族转录调节因子 果糖PTS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meta分析整形美容人群中躯体变形障碍(BDD)的患病情况。方法全面检索收集、筛选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整形美容人群BDD患病情况的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计算该人群中BDD患病情况。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参考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Q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若无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分析,通过meta回归检验异质性的可能来源,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法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3篇文献最终纳入meta分析,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9篇,包含的总样本量为3 366例,共检出BDD 435例。13篇文献的AHRQ量表评分均≥4分。异质性检验显示,13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结果显示整形美容人群中BDD患病率为13%(95%CI 9%~18%)。敏感性分析显示,采用该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meta回归分析显示整形部位的差异是引起异质性的原因。将13篇文献按照鼻整形和其他部位整形划分为2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鼻整形组3篇文献,其他部位整形10篇文献。结果显示,鼻整形人群中BDD的患病率为29%(95%CI 24%~35%),其他部位整形人群中BDD的患病率为9%(95%CI 8%~10%)。漏斗图分析显示该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整形美容人群中BDD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寻求鼻整形的人群。整形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此类人群,并采用合适的筛查工具予以鉴别,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美容整形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 标签: 外科,整形 躯体变形障碍 患病率 调查和问卷
  • 简介:摘要RA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自身免疫病,延缓骨破坏始终是RA治疗的目标和难点。近年来,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RA骨破坏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证实。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蛋白、细胞水平综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RA骨破坏中的作用,以期为RA骨破坏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破坏 Wnt/β-catenin通路 发病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以骨质破坏为初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诊治水平,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7月收治的1例以骨质破坏为初发表现的ALL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初诊时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仅以骨质破坏为初发表现。入院后复查血常规提示原始幼稚细胞升高,进一步完善骨髓象检查后明确诊断为ALL。结论以骨质破坏为初发表现的患者应警惕包括ALL在内的血液系统肿瘤,需进一步完善骨髓象等相关检查排除血液系统肿瘤。

  • 标签: 白血病 骨质破坏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耳鼻喉科接受破坏性手术的患者术后抑郁发生情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12月在本院接受破坏性手术的 164例耳鼻喉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术后抑郁发生情况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抑郁的情况和社会交际之间呈现负相关的的趋势。 结论:对破坏性手术患者实施护理时,可运用社会支持措施,能够将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抑郁症状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增加其完全康复的可能性。

  • 标签: [ ]耳鼻喉科破坏手术 术后抑郁 社会支持 相关性
  • 简介:摘要RA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关节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及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可逆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失衡参与了RA骨破坏病理过程,HDAC可影响破骨前体细胞分化,调控核因子NF-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NFATc1相关信号通路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干扰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凋亡,促进RA骨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因子类 破骨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骨破坏
  • 简介:目的探讨内源性抗菌肽人β-防御素-3(HBD-3)联合低频超声(US)及造影剂微泡(MB)的靶向破坏(UTMD)在体内抑制耐药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钛片与2种耐药葡萄球菌共培养24小时待生物膜形成后,放置于小鼠后背部脊柱皮下的两侧;再通过液体微量稀释法,获取HBD-3对2种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48只小鼠按不同的处理条件随机分为6组:(a)0g/mLHBD-3;(b)超声处理组;(c)微泡+超声处理组;(d)10MICHBD-3;(e)10MICHBD-3+超声处理组;(f)10MICHBD-3+超声+微泡处理组。术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取出钛片。涂板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钛片生物膜的厚度及膜内的剩余活菌量。RealtimePCR定量分析相关成膜基因及耐药基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其它治疗组相比,体内最高浓度的HBD-3联合UTMD组的活细菌数百分比明显下降。同时,超声微泡还能显著提高HBD-3抑制成膜相关基因icaAD以及耐甲氧西林基因MecA的表达并同时促进icaR的表达。结论UTMD可能有很大的潜力,提高HBD-3的抗菌活性并抑制小鼠体内的生物膜感染。

  • 标签: 超声 微泡 葡萄球菌 生物膜 Β-防御素
  • 简介:目的探讨推广血站型滤器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检测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及红细胞变形指数(EI);临床输血患者按所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滤前保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d、≤7d、≤14d、≤21d和〉21d,观察各组F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因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过滤组细胞因子在保存中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在保存后期过滤组EI明显高于对照组;FNHTR发生率与过滤前保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悬浮红细胞保存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效应;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故悬浮红细胞应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悬浮红细胞 血站型滤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次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方法根据GB/4789-200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1和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2。结果所有检测样品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17份样品中有5份样品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

  • 标签: 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