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坦索罗辛与氯芬酸钠联合治疗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1例确诊单纯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年龄18~57岁,结石4~10m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坦索罗辛(0.2mg,1次/d)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服用坦索罗辛和氯芬酸钠)。3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镇痛剂使用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坦索罗辛组的结石完全排出率分别为90.0%、6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P均〈0.05);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剂的使用率分别为(8.20±1.56)d、20.0%、3.3%和(9.21±1.59)d、44.8%、20.7%,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0±1.73)d、64.0%和48.0%(P均〈0.05)。且联合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药使用率也均低于后者。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坦索罗辛联合氯芬酸钠可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缓解肾绞痛发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药物疗法。

  • 标签: 输尿管下段结石 坦索罗辛 双氯芬酸钠 药物排石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晚期膀胱肿瘤所致大出血及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明胶海绵颗粒和带纤毛钢圈,对14例晚期膀胱肿瘤及4例放射性膀胱炎所造成顽固性出血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侧骼内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采后1-24h尿液转清,3d内血尿基本消失,随访3-36个月,无严重血尿复发。结论超选择性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治疗晚期膀胱肿瘤及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所致顽固性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髂内动脉分支 膀胱肿瘤晚期 放射性膀胱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四区分割法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应用FPKRP治疗的BPH患者253例,记录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收获的前列腺组织质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V)的变化。术后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共189例患者获得5年随访。至随访结束,患者平均IPSS、QOL评分、Qmax及RUV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KRP治疗BP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受前列腺大小限制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BPH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的排尿症状即可得到明显的解决,且能够在为期5年的长期随访中表现出持久而稳定的疗效,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切术 前叶 术后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后3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手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做参考。方法针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3种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241例),根据其自身血管条件、原有内瘘情况、血管彩超等检查结果,施行以下3种之其中一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原有内瘘近心端重新吻合血管(92例)、使用取栓管球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87例),另选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62例)。随访2年,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通畅率、平均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94.2%、96.8oA,2年通畅率分别为80.4%、82.70、80.6%,2年平均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50±24)ml/min、(240±21)ml/min、(230±16)ml/min,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血液透析患者,应依据血管条件选择手术方式来重建血管通路。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可予临床推广。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尿毒症规律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分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高通量透析(HFD组)、普通血液透析(HD组)进行治疗。观察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清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变化。结果HP/HD组、HDF组、HFD组治疗前后,血清PTH水平下降,皮肤瘙痒明显缓解;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能更有效的清除PTH,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 标签: 尿毒症 瘙痒症 血液透析滤过
  • 简介:本研究通过观察2微米激光犬前列腺切除术(two-micronlaserresectionoftheprostate,TmLRP)后前列腺部尿道创伤修复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方式并评估该再上皮化方式的效果。选取15只成年健康雄性中华田园犬,分别行2微米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于术后3天、1、2、3及4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面再上皮化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CK14)、CK5、CK18,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素(ChromograninA,CgA)、尿斑蛋白(uroplakin)、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II受体(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ypeIIreceptor,TGF-βRII)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CK14、CK5、CK18和SynmRNA表达,VanGieson染色分别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创面胶原纤维表达量。结果显示,前列腺部尿道由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再分化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创面下增殖的前列腺上皮细胞表达CK14,CK5,不表达CK18、Syn和CgA,再生上皮术后3周开始表达uroplakin。增殖的前列腺细胞和再生上皮高表达TGF-β1和TGF-βRII,表达强度与创面修复再上皮化时间密切相关。与膀胱颈创面相比,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完成快,创面下胶原纤维形成少。因此,源自创面下前列腺基底细胞的再上皮化方式可能是机体实现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的最佳修复方式

  • 标签: 基底细胞 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2微米激光 创伤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睾丸肿瘤分子标志物(LDH、β-HCG、AFP)结合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在睾丸肿瘤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1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中,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为睾丸恶性肿瘤;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未提示肿瘤为恶性者5例,选择阴囊切口,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均提示良性病变,行睾丸部分切除术;彩超或肿瘤分子标志物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5例,选择腹股沟切口,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睾丸恶性肿瘤22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睾丸结核1例-予切除睾丸,良性病变2例(错构瘤、血管纤维瘤各1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结论彩超、肿瘤标志物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较精准诊断睾丸肿瘤,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有利于降低转移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最大限度保留睾丸组织及其功能。

  • 标签: 睾丸肿瘤 保留睾丸手术 快速冷冻切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