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结石(pancreaticductstones,PDS)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近年有很多个案报道,但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复习中国近10年的文献资料,探讨胰结石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 标签: 流行病学特征 胰管结石 诊治经验 中国 流行病学特点 DUCT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心包穿刺引流,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将经2D超声定位后穿刺并动脉鞘留置持续引流的48例资料与同期单纯心包穿刺的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16例(16/20)肿瘤性积液,23例(23/24)结核性积液,4例(4/4)特发性渗出性积液经引流与心包内注药后积液消失,其余5例症状获得有效缓解;而单纯穿刺组2例心包积液消失,其余18例仅短暂缓解症状,全部转入引流组。操作相关并发症以后者为多。2D超声定位后在床边循穿刺点穿刺置引流,安全可靠;动脉鞘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较长时间保持引流(1—65天)并注药治疗。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持续保留并有效引流及治疗心包积液。

  • 标签: 2D超声定位 心包积液 动脉鞘管留置 心包穿刺引流 并发症
  • 简介:CP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是上腹痛,其原因为胰梗阻。对伴随有腹痛及胰显著扩张的患者提倡行胰引流术^[1]。目前有内镜下引流及外科引流2种治疗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内镜下引流和外科引流治疗CP伴腹痛患者,比较它们的疗效。

  • 标签: 胰管引流术 外科引流 慢性胰腺炎 内镜 随机抽样法 上腹痛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汇合异常(APBDJ)的诊断、治疗及其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确诊的52例APBDJ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用直观模拟标度尺(VAS)评分来评估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发生率为80.8%。常并发胆管结石(38.5%)、慢性胰腺炎(25.0%)及急性胰腺炎(15.4%)。经ERCP确诊的患者中,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的检出率为18.6%。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ENBD)(61.5%)、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EST)(47.7%)及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RBD)(23.1%)。经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1.2±0.8)分比(5.8±1.6)分,P〈0.05]。结论:APBDJ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胆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ERCP是APBDJ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可根据患者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有效改善症状。

  • 标签: 胆胰管汇合异常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 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
  • 简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1-2]。慢性乙肝发病率高、病程迁延、根治困难。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对控制病情、防治复发、阻止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都具有重要意义[3]。口服核苷酸类似抗病毒治疗的疗程较长,患者口服用药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乙肝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情况,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针对性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治疗结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治疗 依从性
  • 简介: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方法与结果:在1984~1988年间,共2398名49~65岁男子接受检查,他们中大部分人采取了空腹血测定血脂和凝血标志。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记录了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发生情况。共发生486起心血管事件,353起新发生冠心病,133起新发生缺血性中风。经单变量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低活化蛋白C值、D-二聚体、组织性纤溶酶原(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PAI-1)都显著与CVD相关。将传统危险因素引入比例风险模型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都显著与CVD相关,并且因子VIIc呈负相关(P=0.001)。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的模型中,预先不存在CVD者,若具有预期风险构成最高3种的危险因素,则其发生CVD的风险是具有最低3位者的2.7倍。当模型包括4个凝血相关因素时,此值升至3.7倍。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活性、因子VIIc均有预测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作用。

  • 标签: 缺血性中风 凝血标志物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 冠心病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COPD病程中常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及需改变基础COPD常规用药为表现的急性加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象因子 大气污染物 氧化应激 反应性氧化产物
  • 简介:目的:心肌标志如肌钙蛋白T(c-TnT)已经被证实不适合检测早期和短暂心肌缺血。近来我们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突然升高作为诊断标准。为了评价血清链道酶Ⅰ活性能否用于早期心肌缺血的标志,我们调查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在24个连续性经历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和12个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CAG),在手术前、术后即刻及3h、12~24h检查血清链道酶Ⅰ活性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24个PCI病人中,有21个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CI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平均百分比差异是35.9+/-37.5%。即使在16个PCI术后病人磷酸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T在正常范围,13个PCI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升高。在CAG病人组,CAG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每次测定值都保持不变。结论: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的升高可用于检测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

  • 标签: 磷酸肌酸激酶MB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短暂心肌缺血 心肌标志物 活性水平 早期血清
  • 简介:目的观察芪苈强心提取对缺氧诱导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及其上游调控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抗心力衰竭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植块法培养2周龄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鉴定,传代后将第二代细胞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缺氧干预组,缺氧干预+芪苈强心组。干预6h后收集细胞上清,提取细胞核蛋白及胞浆蛋白,利用ELISA,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及细胞内VEGF上游调控因子HIF-1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干预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HIF-1α表达增加,与缺氧干预组比较,芪苈强心干预组VEGF含量均进一步升高,HIF-1α也表现出相同趋势。结论芪苈强心提取能够通过促进缺氧状态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HIF-1α诱导的VEGF表达,这可能是芪苈强心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芪苈强心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VEGF HIF-1Α
  • 简介:经空肠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nutrition,EN)对胰腺刺激作用小,能减少SAP患者肠源性感染和MODS的发生,改善营养状况,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1],目前已成为SAP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主张尽早行EN支持[2-3].但是EN途径的建立仍是难点.

  • 标签: 中的应用 内镜胃 口空肠
  • 简介:目的观察单壁碳纳米一聚酰胺树形分子复合(CNT—PAMAM—D)进人胰腺癌细胞的过程,评价其作为载体的安全性。方法通过超声、搅拌及洗涤等方法制备CNT—PAMAM—D,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将CNT-PAMAM—D与人胰腺癌细胞BxPC3共同培养12、48、72h,收集细胞,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CNT—PAMAM-D的分布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PAMAM—D与CNT结合之后,树形分子包裹在CNT的表面,形成了20nm左右大小的纳米复合颗粒。CNT—PAMAM—D通过细胞吞饮方式被吞入BxPC3细胞,12h后即大量进人细胞质内,随着时间延长,CNT—PAMAM—D还可进入溶酶体及细胞核中,但胰腺癌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无显著变化。结论CNT-PAMAM—D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纳米载体。

  • 标签: 胰腺肿瘤 碳纳米管 树形分子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载体
  • 简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Perley等发现,即使在相同的血糖浓度下,口服葡萄糖后刺激胰腺8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多于静脉给予葡萄糖后分泌的胰岛素。这提示肠道可能释放对胰岛素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因子。直到近年才发现并命名该因子,称之为肠促胰岛素激素(incretin)。它包括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peptide,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

  • 标签: 肠促胰岛素激素类似物 二肽酶-Ⅳ抑制剂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port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成功率、留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成功率:VAP组为100%,PICC组为66.7%;留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乳腺癌 化疗
  • 简介:目的观察留置胃反复洗胃配合微量泵持续静注阿托品治疗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36例ASOPP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留置胃反复洗胃并在首次静脉冲击后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阿托品治疗;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并以肌注加静脉持续滴注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阿托品和氯磷定用量的差异,病人昏迷持续时间、治愈率及死亡数、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后24~72h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阿托品和氯磷定治疗用量、病人昏迷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中间综合征(IMS)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胃反复洗胃可及时、彻底、有效清除ASOPP病人胃肠道内的毒物;微量泵持续输注阿托品具有恒量、恒速、用药量稳定的优点,相互配合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减轻护理工作量。

  • 标签: 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留置胃管洗胃 微量输液泵
  • 简介:目的观察金线莲提取ARL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二肾一夹法制作RHR模型。ARL灌胃给药15d,给药后第5、10、15天以大鼠尾动脉测压法测量清醒RHR收缩压及心率。给药第15天末处死动物取血,放射免疫法测AngⅡ、ET-1浓度,硝酸还原酶法、生物化学法分别测定血清NO、NOS浓度。结果ARL灌胃给药5d后,RHR的血压和心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ARL给药15d后,RHR血清NO、NOS的含量明显增加、血浆ET-1、AngⅡ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ARL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ET-1、AngⅡ升高NO的含量有关。

  • 标签: 金线莲提取物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一氧化氮(NO)、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健康人和171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2、3、24、48和72h血清中NPY、NO、SOD和MDA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溶栓前患者NPY和MDA含量升高,NO和SOD含量降低(P〈O.05)。溶栓后1—3h的再通组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比较,NPY和MDA含量更高,而NO和SOD含量更低(P〈0.01)。再通组的NPY和MDA高峰出现在溶栓后2h,而NO和SOD的低谷恰好也出现在溶栓后2h。溶栓24h后再通组NPY和MDA含量下降,而NO和SOD含量升高(P〈0.05),其变化幅度大于未通组(P〈0.01)。结论AMI后溶栓1—3h内NPY和MDA明显升高,NO和SOD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溶栓后早期内皮功能损伤。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肽Y 丙二醛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