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丙肝病毒的危险因素,探究现有临床检验手段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6例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对其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所接受的临床检验手段。结果结果显示,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吸毒、输血与医源性暴露等都容易造成感染,而现有的临床检验方法来看,实验室检验能够较好的保证准确性。结论人们对丙肝病毒感染因素的认知尚处于探索,主要以养成良好的预防习惯进行防治,临床检验要早筛查早治疗。

  • 标签: 丙肝 感染现状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疾病间的应用价值和相关性,及为预防和控制高发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儿童感染患者,联合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并对检测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20例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联合检测总感染率为35.45%;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的总感染率分别为16.36%与17.27%;双重感染率为1.82%;在五种常见呼吸道疾病中,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感染率最高;在五组不同年龄段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以1~5岁感染率最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其次是急性支气管炎;但是两者的高发流行趋势相反;呼吸道合胞病毒容易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易感染1~10岁的儿童;两者的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检出率,弥补了双重感染检查中容易出现的漏检。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炎支原体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98例儿童病毒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设置对照组49例,联合组49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联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清肺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联合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P<0.05);联合组咳喘咳痰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能够改善临床疗效,及时缓解患者相关症状,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儿童病毒性肺炎 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4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1例(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护理管理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轮状病毒性肠炎 护理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例,进行常规治疗的21例患者为常规组,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的22例患者为干预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HBeAg转换率、HBsAg转阴率及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抗病毒的效果显著。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0例患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模式;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治疗组);对照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疗效。结论治疗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功脢(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l)的指标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治疗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取肿瘤合并HIV病毒感染患者、单纯肿瘤患者各50例,分别记为合并组和单一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统计合并组预后结局。对比合并组和单一组、合并组预后良好者和预后不良者数据差异。结果合并组CD3+和单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前者CD4+、CD4+/CD8+和NK细胞均远低于后者(P<0.05),而前者CD8+远高于后者(P<0.05);合并组预后良好者和预后不良者CD4+、CD8+、CD4+/CD8+和NK细胞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合并HIV病毒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存在明显的紊乱,并且对预后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肿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护理方法,为改善提升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结果提供指导。方法在2010年2月-2017年4月期间,将我院经由确诊收治的28例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选做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入选患者均实施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处置干预,针对患者实际获取的临床治疗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结果借由在临床确诊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治疗处置干预,本组28例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临床病情获取到有效改善缓解,并且逐步康复,有1例患者因病性恶化而死亡,本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测算结果为96.43%(27/28)。结论针对内科临床中确诊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能够获取较好临床结果,值得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和推广。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溶血性贫血 临床特征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用EBV病毒(EBV)抗衣壳抗原抗体、抗早期抗原抗体、抗立即早期抗原抗体(VCA-IgA、EA-IgA、Rta-IgG)和白介素6(IL-6)检测评价鼻咽癌的患病风险。方法收集200例不同分期鼻咽癌(I、II、Ⅲ、Ⅳ期各50例)、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和Rta-IgG抗体和IL-6的水平。按临床分期分组,对各临床分期鼻咽癌的IL-6、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咽癌组VCA-IgA、EA-IgA、Rta-IgG和IL-6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果Ⅰ、Ⅱ期的血清VCA-IgA和EA-IgA相对值低于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阳性率在各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期患者Rta-IgG的相对值值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血浆中IL-6阳性率与临床分期高低成正比。结论检测VCA-IgA、EA-IgA、Rta-IgG和IL-6有助于鼻咽癌的患病风险评估。

  • 标签: 鼻咽癌 血清抗体 IL-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筛查中第4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中心2016年3月15日至2017年7月26日献血人员自愿咨询检测的1456例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第3代艾滋病病毒试剂及第4代艾滋病病毒试剂检测。观察两组检测准确性、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第4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100.00%、99.93%、99.93%,较第3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敏感度100.00%、特异度99.51%、准确性99.52%更具优势,P值小于0.05。结论在血液筛查中,第4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应用价值较高,检测阳性概率较高,漏诊及误诊风险小。

  • 标签: 第4代 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 血液筛查
  • 简介:目的用合成仪自动地合成60mer寡核苷酸SARS冠状病毒的探针来制作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方法根据寡核苷酸探针的制作要求,选取SARS冠状病毒的特异序列30条、长度为60mer的片段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纯化方法与条件进行探索。将经12%变性PAGE胶纯化后的探针直接点样制备成12×12阵列的寡核苷酸的基因芯片,初步与处理后的临床样品进行杂交。结果经PAGE纯化的寡核苷酸探针的纯度高,能满足寡核苷酸芯片制备的要求。临床SARS患者标本进行处理后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扫描检测,效果较好。结论本室合成的60mer的寡核苷酸SARS冠状病毒探针能用于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检测,这为该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平行的检测方法。

  • 标签: 基因芯片 60mer寡核苷酸 SARS 冠状病毒 探针制备 非典型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中应用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的方式,分析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患儿例数共计60例,选择时间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分不同的治疗方式地塞米松+泼尼松治疗、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应组别为对照组、研究组。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67%)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高于对照组(70.00%),且研究组的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发热3.03±0.55d、抽搐2.01±0.36d、意识障碍1.77±0.33d)、住院时长(12.06±3.66d)数据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丙种球蛋白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显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模式和乙肝病毒DNA定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我院的32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使用乙肝两对半及乙肝病毒核酸扩增酶联定量检测,对比患者乙肝病毒DNA和不同两对半模式之间的联系。结果有265例血清HBVDNA呈阳性,阳性率82.81%。结论乙肝两对半作为医疗检查的基础项目,无法对乙肝患者的病情进行比较全面的体现,通过HBV-DNA检测能够对患者的乙肝疾病是否属于传染性乙肝疾病作出判断。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DNA
  • 简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我国人群发生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而HBV标志物阳性是诊断乙肝肝硬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分析13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自然病程中的病毒标志物特点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HBVDNA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TH1/TH2细胞应答的关系。方法以斑点杂交方法检测HBsAg阳性的54例CHB血清中HBVDNA量,根据HBVDNA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为DNA量检测限以下,B组为DNA量20-200pg/ml,C组为DNA>200pg/ml),以特异性刺激因子rHBcAg刺激这3组感染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又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PBMC在rHBcAg刺激后所产生的IL-2和IL-10,结果对照组PBMC所产生的IL-2值显著高于CHB组(P<0.01),IL-10则相反(P<0.05);而三组CHB患者中,IL-2值检测值依次为:A组>B组>C组(P<0.01或P<0.05)。IL-10则相反(P<0.01或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高病毒量可能增强TH2类细胞因子应答,而低病毒量时则可能以TH1类细胞因子应答为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含量 TH1/TH2细胞应答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检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20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以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检出诊断情况。结果20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确诊25例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超声检出22例,CT检出1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超声检查敏感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T检查,超声检查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个体患者门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肝静脉频谱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高肝纤维化临床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确BV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例数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人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儿经不同治疗干预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儿经治疗之后总有效率分别63.3%显著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9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比较显著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V感染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几率,改善患儿日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EB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人免疫球蛋白
  • 简介: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hCMV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CMV-IgM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MV-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hCMV-IgM抗体阳性率和hCMV25ku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ELISA和RT-PCR法检测体内hCMV-IgM抗体,能够反映患者体内hCMV的近期感染情况.hCMV近期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老年性脑梗死有关,这项研究可能对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并分析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都属于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据数据统计有50例,按照电脑编码的形式分为2组,编码为单数则标记为研究组,编码为双数则标记为对照组,2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标记为研究组的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组间差异对比中,有明显差异的项目是治疗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P<0.05。结论予以抗病毒治疗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其临床效果十分突出。

  • 标签: 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 并发症 抗病毒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同期的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均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对检查阳性结果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两组数据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对细菌性阴道病实施积极治疗,能够降低高危型人乳头感染几率,降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几率。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病 高危型人乳头感染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