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和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和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和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和上覆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和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和陆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三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些用于比较世界上所有产油国(除加拿大以外)的30122个硅质碎屑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然而,另外的曲线涉及到加拿大艾伯塔盆地的5534个硅质碎屑岩储集层和2830个碳酸盐岩储集层。文中还展示了非加拿大油藏的平均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度的关系,并叙述了砂岩和碳酸盐岩之间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时讨论了关于每种岩性中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深度增加,中等和最大孔隙度稳定减小的趋势反映出因热暴露随深度增加而导致埋藏成岩孔隙度的损失。这些趋势与在较深埋藏期问砂岩和碳酸盐岩孔隙度在溶解作用下会普遍增加的说法似乎不一致。或许因为碳酸盐矿物发生了与石英相关的较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且导致较低的抗化学压实作用和相关的胶结作用的产生,所以在一个给定的埋藏深度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中等和最大孔隙度值都比较低。在所用的深度上,与碳酸盐岩比,相对少数的低孔隙度(0~8%)硅质碎屑岩储集层也许反映出在碳酸盐岩中裂缝发生的更为普遍,并反映出这些裂缝为促进低孔隙度岩石的经济产量起到的效果。总之,与砂岩储集层相比,对于一个给定的孔隙度,碳酸盐岩储集层不存在较低的渗透率,但是高孔隙度值和高渗透率值两者的比例特别低。所提供出来的数据可作为储集层质量分布的综合指南,在缺乏详细地质信息,例如埋藏和热情况下,它能够合理地预测钻至任何给定深度的探井的储层质量分布。

  • 标签: 硅屑岩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孔隙度 渗透率
  • 简介:特伦普-格劳斯(Tremp—Graus)背驮式盆地(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南部)中的下中新统Montllobar组是在冲积平原上和曲流河体系中发育的一套沉积地层,它在PontdeMontanyana露头上有很好的出露。本文重点论述如何把常规研究方法(航空摄影嵌镶图、地层记录对比和古水流资料分析等)与数字露头模型的3D解释相结合,开展露头描述。识别出的构型单元(architecturalelements)包括侧向加积地层、河床沉积(曲流河、流槽[chute]和远端冲积扇)、漫滩席状砂(翼部[wings]和决口扇沉积)和泛滥平原细粒沉积(floodplainfines)。根据宽度(W)/厚度(T)比把河道化沉积地层划分为带状沉积[ribbons](W/T≤15)和狭窄席状沉积(narrowsheets)(W/T≤100)。砂泥比的变化(砂岩占比介于20%到90%以上)和曲流河床沉积内部结构的变化说明,在截弯取直(cutoff)过程的不同时间和相对于活跃河道的不同位置发生了牛轭湖沉积作用。建立了上部地层段的高分辨率3D岩相模型,包含了点坝及相关的河床沉积。然后利用代表点坝储层的岩石物理数据充填了这个模型。开展了基于注水开发策略的流体流动模拟。根据曲流河床沉积的极强内部非均质性确定了流动特征和死油分布。导致这种非均质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岩相变化、侧向加积沉积地层的倾斜层面、河床沉积的岩性、顺河曲向下游的粒度变细、侧向加积层面的方位因点坝扩展和旋转而产生的变化等。以砂岩为主的河床沉积砂体中的可动油得到了有效泄油。然而,有27%以上的可动油仍保留在侧向加积储层的最上部。

  • 标签: 流体流动模拟 模型对比 牛轭湖 露头 点坝 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