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科学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起到1927年第一次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一期间,共产党出于保持与国民党密切合作的需要,不得不暂时约束自己形成独立纲领和思想体系的要求。这部分是迫于当时的国内形势,部分是由于共产国际的政策。在共产党刚刚成立时,除了完全的无产阶级以外,它拒不接纳任何其它人,甚至也不愿意接纳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一般职员。但在建立统一战线期间,这种排他色彩消失了。尽管与国民党的合作常常是不平静的,共产党仍然将这种合作看成是保证国家统一的手段,因而保持了这种合作。列宁在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俄国革命寻找同盟者的意图,使中国这两大党的合作合理化了。孙中山本人态度上的含

  • 标签: 国内形势 农民暴动 机关工作 中国共产党早期 第五次反围剿 苏维埃共和国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体现和展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当前,中国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原因在于历史问题的积累、拆迁保障类问题的叠加、涉法涉诉问题的升级、精神心理类问题的涌现等。信访治理的策略在于松动属地责任,走出维稳误区;设置准入机制,优化治理流程;盘活治理资源,导入社会力量等,以求解国家信访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信访运行 现实困境 扩展逻辑 治理策略
  • 简介:习近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包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提出是适应和促进世界经济民主、平等、公正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新型国际秩序提出了中国方案,为构建共存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顶层设计。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治理 时代价值
  • 简介:建军初期,在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人民军队的影响中,在认识和分析游民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流寇思想的危害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并采取多种举措改造流寇思想,从而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正建设成了'铁一样的巩固'的军队。

  • 标签: 毛泽东 游民 流寇思想 改造
  • 简介:马克思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 和谐社会 历史辩证法 劳动所有权
  • 简介:各种现代性问题本质上根源于社会不和谐。西方社会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应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性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和西方的应对理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性
  • 简介: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折射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和谐思维及其与辩证思维的关系问题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中统揽全局的认识方式。辩证思维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人类认识方式或思维方式即辩证思维。和谐是一个重要的辩证法范畴,和谐是矛盾着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谐思维在本质上从属于辩证思维。和谐思维是辩证思维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是当代意义上的辩证思维。

  • 标签: 和谐思维 辩证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制度自信而言,其生成有其特有的心理生成逻辑。自信是社会主体实践的产物,政治制度自信累积于政治实践,是制度供给方的自我肯定和普通政治主体对既存政治制度的支持和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基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制度供给的成功实践,其现实基础在于制度的人民主体性产生的吸引力、制度有效性和制度适应性体现出的良好绩效累积。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制度的实效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获取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制度自信 社会心理 实践逻辑 绩效累积
  • 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由人及其全部生活条件、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并发展着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社会整体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内涵和分析方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标签: 社会有机体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整体发展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靳辉明,男,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

  • 标签: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科 评议组 理论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么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体制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无论它们多么有效,

  • 标签: 社会体制 公正思想 毛泽东 思想体系 美德 正义
  • 简介: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矛盾越来越趋向于在制度内特别是在法律等制度框架内得以解决或是缓解,制度外大规模激烈对抗的社会矛盾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越来越小。主要原因在于:以“良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基本制度能够从根源的意义上化解或缓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将大量社会矛盾吸纳到制度之内予以解决或缓解;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法治精神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公正程序能够有效地化解和缓解大量的社会矛盾。这种现象既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同时,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社会矛盾 制度内化解 基本制度 重大意义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学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学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学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学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正>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有盲目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9页、833页。)三十年以后,党的十四大初步地、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规律性,社会主义大市场经济理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