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有效利用我国丰富风能资源,促进我国风电建设更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决定从2003年开始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20个10×10。kW以上大型风电场,并完成风资源评价和提出风电场建设可行性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风能资源评价由气象部门承担。

  • 标签: 风资源评价 风能资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型风电场 风电场建设 风电建设
  • 简介:2005年4月28~29日在日内瓦召丌丁WMOWCC3特别考查委员会会议。该委员会由米自美国、英国、中国、日本、巴西、俄罗斯、肯尼亚、马来西卫正、毛里求斯、伯里兹(中美洲)和欧盟13位委员组成。会议开始时WMO副秘粥长和WCP代理司长分别说明了此次会议背景、目的与要求。通过两天讨论.最后形成了会议总结性文件。

  • 标签: 会议总结 委员会 WMO 世界气候 汇报 毛里求斯
  • 简介:以中亚典型冰川融化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分析了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周期性波动规律,并阐明当地主要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总体趋向于暖湿方向发展,其中非作物生长季增温幅度较大,而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增加幅度较大。气温与降水周期震荡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在10年尺度下表现为频繁偏高期和偏低期循环交替,反映出短期气候变化复杂性和无常性。箭杆杨、柳树、新疆杨和榆树4种主要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和生长季变化倾向均为正值,说明物候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提早发生趋势。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4种木本植物物候期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同时建立了木本植物物候期和气候因子之间最优回归方程。

  • 标签: 气候变化 趋势分析 周期性波动 木本植物
  • 简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增暖之间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干旱生态区是夏季增暖最明显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a,而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达到0.8~1.4°C/10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变化与其所处地区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地表反照和云量变化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增暖速率。

  • 标签: 夏季气温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变暖趋势 干旱生态区
  • 简介: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手机移动通信已成为当前全球发展最快朝阳产业之一,而手机3G出现为手机应用开辟了新领域。拥有视频点播、远程视频等特点3G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已广泛地被公众所应用。本文结合3G手机技术特点以及如何在3G网络平台上开发气象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手机 3G 网络 气象服务
  • 简介: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监测、整体认识区域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中国常年极端气候特点和不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经济社会影响,选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大风日数、干旱面积百分和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等7种极端气候指标,定义两个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分别为7种极端气候指标简单(等值权重)合成综合指数I和加权(差异权重)合成综合指数II。综合指数II主要依据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灾害严重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大小,分别确定其对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956~2008年,综合指数I序列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地区常见极端气候事件总体有不断减少、减弱趋势;同期综合指数II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升降趋势变化,说明对中国地区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率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就各个单项极端气候指数变化来看,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强降水日数和干旱面积百分呈上趋势,但除高温日数外,其他指数趋势变化均不显著;全国平均年低温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且趋势性均很显著;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很明显。因此,在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半个世纪内,中国地区多数常见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或者显著减少,或者变化不明显;而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其频率总体上未见明显趋势变化。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综合指数 气象灾害 观测 气候变化 中国
  • 简介:体育教学和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教人们如何增强人体质,同时也能改善人心理缺陷,提高人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本文从体育教学和锻炼对人心理健康影响进行了初探讨。

  • 标签: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锻炼 学员 培训 气象
  • 简介:文章利用2009—2011年包头市5家医院497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资料及同时气象资料,对包头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规律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包头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年龄变化,冬春季发病高,夏季发病低,60~70岁为高发年龄段;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月平均气温和湿度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气压上升、湿度下降、气温剧降使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增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气象因素 相关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水分平衡计算,对比不同林区蒸散量,得出陕西天然林最大蒸散量在550—600mm之间,山地丘陵地区森林覆盖卒低于35%处蒸散量明显减少,森林对环境保护作用将大为减弱.

  • 标签: 蒸散量 水分平衡 天然次生林 渭北 气候区 蒸腾量
  • 简介:针对2012年7月23日云南腾冲一次混合型层状云降水过程,联合35GHz多普勒偏振云雷达、雨滴谱仪和探空仪进行联合观测与分析,根据Z—qr(雷达反射因子—雨水含量)关系式,反演雨水含量(qr)、云水含量(qc)以及空气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在较强回波区,云水含量为0.5-0.8g·kg^-1,雨水含量为0.2g·kg^-1,空气垂直速度为0.6-1.0m·s^-1,对应时段小时雨量较大;通过云水含量与雨水含量、雨水含量与雷达反射因子散点图,分别得到各自拟合公式。当云水含量〈0.8g·kg^-1时,直接通过拟合公式得到云宏观参量精度较好。

  • 标签: 联合观测 云雷达 云宏观参量
  • 简介:基于淮河流域地形、岩石地质类型等空间分布特征,对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1.0(CoupledLandSurface?HydrologicalModelversion1.0)河道曼宁糙系数、水力传导度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LHMS1.0多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河道曼宁糙系数、水力传导度对CLHMS1.0模拟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上游王家坝子流域曼宁糙系数减小,可以显著提高模式对王家坝水文控制站上游模拟水流流速,减小了模式对王家坝洪峰来临时间模拟偏迟误差;依据淮河不同子流域岩石地质类型选定更为合理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河道流量等水文过程模拟更为准确。利用参数定后CLHMS1.0对淮河流域1980~1987年逐日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实况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了新河道曼宁糙系数和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逐日水文过程模拟能力显著提高,且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出地表产流和地下水补给对流域河道流量相对贡献。

  • 标签: 陆面-水文耦合模式 水力传导度 曼宁糙率系数 参数率定
  • 简介:根据陕西佳县2013年1—7月光、热、水气象资料,结合枣林区红枣坐果实际情况对气象条件对枣树坐果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低温冻害、连阴雨、多雨、寡照等是导致2013年佳县红枣挂果数量严重下降主要因素,以期为枣树丰产提供参考。

  • 标签: 枣树 坐果率 气象条件
  • 简介: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InstituteforSpaceStudies,GISS/NASA)建立全球网格点月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M-K检验对中亚地区1880~2011年地面气温变化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近130a来,中亚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为0.073℃/10a,接近于全球,高于我国近百年温度变化趋势;中亚地区1、4、10月呈增温趋势,其中1月份温度变化幅度最大,4、10月份增温趋势较大;而7月份呈微弱降温趋势。中亚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出现较大增温趋势,尤其是近50a,增温明显。

  • 标签: 中亚 气候变暖 温度变化趋势 气温突变
  • 简介:利用我国沙尘日数、气温、降水等资料对我国近3年沙尘天气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干暖气候背景、频繁冷空气和气旋活动及荒漠化发展是造成近3年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较频繁原因,展望未来几年沙尘天气可能趋势.

  • 标签: 沙尘天气 气温 降水 荒漠化 中国 冷空气
  •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江淮地区5~9月无缺测71站逐日降水资料,做基于POT(Peaks-Over-Threshold)广义Pareto分布(GPD),研究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皖赣交界处阈值最大,西北和东南部较小,且江淮大部分地区阈值线性趋势系数为正,其中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站点,趋势达0.8mm(10a)^-1以上,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1MK(Mann-Kendall)检验.(2)江淮地区中东部存在连续性极端降水,因此文中采用基于极值指数自动分串技术获得近似独立极值样本.(3)尺度参数大值区位于江淮南部,西北、东南以及淮河以北较小,且线性趋势系数在大部分地区均表现为正值,表明出现降水极大值概率增加.(4)皖赣鄂交界处是极端降水发生概率大值区,而西北、东南及安徽中部地区较小,且极端降水在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大别山附近及河南东部,2年和20年重现水平趋势分别达6mm(10a)^-1和20mm(10a)^-1以上.

  • 标签: 广义PARETO分布 超门限峰值POT(Peaks.Over-Threshold) 极端降水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中间少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of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ERA-Interim(ECMWF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描述观测区域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体现观测土壤湿度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时段或区域与观测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 标签: 中国区域 土壤湿度 数据比较 时空特征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4DVAR反演0.5-5.0km中低层风场资料及地面、高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8日秦皇岛地区一次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暴生成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单体风暴短临预警.结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湿层结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是秦皇岛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和温度突变对风暴单体出流阵风锋具有指示作用.当风暴加强为超级单体并与阵风锋接近时,在超级单体中低层(0.5-5.0km),出流与入流形成辐合上升运动位于回波强度为15-30dBz边缘区域,而低层较强回波区域多为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分离确保了超级单体可以维持长时间发展,出现传播运动;出流阵风锋远离成熟风暴单体后侧,在其后侧约15.0-20.0km处触发生成新对流单体,导致对流系统后向传播运动.通过传播运动矢量方向估算可以提前预判风暴单体发展区域,预警时效可以提前30min,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持续大于4g·m-3对2-5cm大冰雹预报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4DVAR 超级单体 阵风锋 后向传播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
  • 简介:使用本台1984~1994年2~3月低空锋区资料,对低空锋区位置与降水进行统计分析,求得各锋区位置降水概率,经试报表明此方法更为客观,预报效果也好。

  • 标签: 降水概率预报 客观分型 相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