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起由札如病毒引起的社区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特征和临床发病情况,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CT社区居民进行流行调查,以χ2检验比较罹患率的差异,采用RT-PCR方法对肛拭子、粪便和水样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现422例病例,罹患率为11.95%。病例主要集中在21-24日,22日达到高峰,呈点源暴露特点,临床特征以呕吐和水样便为主。CT社区各村均有病例出现,以旧村罹患率最高(25.20%)。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发生,<25岁人群罹患率最高(16.41%),≥50岁次之(12.05%),25~49岁最低(8.42%)。病例肛拭子和粪便标本检测札如病毒阳性率为38.78%。采集24份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5.83%、45.83%和50.00%,未检出札如病毒。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札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社区暴发事件,因集中式供水受污染而导致经水传播的可能性大。应完善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体系,强化人群健康教育以及生活饮用水监测监督。

  • 标签: 札如病毒 社区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内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设计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场所中国西南部8家PICUs,拥有19(13~24)张床位和1 322(1 066~1 452)年入院人数。对象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10 598例患者(29 d~18岁)连续入院。筛查和评估所有患者是否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其中10 353例患者因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共识标准而被排除;纳入245例数据完整患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最终纳入245例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纳入率2.3%,其中男性占64.0%,<5岁占80.8%,农村患者占60.8%,呼吸系统是观察到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器官(76.7%),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37.6%)。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99.0%),免疫球蛋白(88.3%),机械通气(78.4%),血管活性药物输注(59.6%)和皮质类固醇(46.1%)。188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173例(92%)需要机械通气,39例(20.7%)符合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7例(7/39,17.9%)。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3.5(35.25~226.00)h和2(1~5)d。86%患者在脓毒症被识别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住院病死率为18.8%。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病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改善临床诊治和实施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十分必要。

  • 标签: 儿科 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病死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采用描述性流行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湖北省2009—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2009—2018年湖北省猩红热报告病例数共计7 329例,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25/10万,2018年达到最高峰,发病数为1 758例,发病率为2.98/10万,占10年总发病数的24.0%;男女发病例数分别为4 473和2 856例,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0~60岁均有发病,以<15岁人群为主(98.4%,7 214例);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各地市州均有发病,其中,武汉市(2 105例)、宜昌市(1 390例)、荆州市(954例)和恩施州(1 090例)报告病例数较多。因此,需要警惕猩红热的暴发,并且需要加强<15岁年龄组人群的监测,尤其是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和恩施州。

  • 标签: 猩红热 发病率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 析 2014 年 5 月 13 日 18 例 丧 宴引发的食物中毒者特征,分析其中毒原因,并实施对症治疗。 结果: 18 例临床表现符合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小年龄和较高年龄段属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好发人群。经对症治疗后, 18 名病例全部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结论: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中毒时间多发 生在 3-9 月份 , 幼儿以及 高年龄段 好发 ; 有效 切断大肠埃希菌通过水、食物 以及 密切接触三大传播途径, 是 有效控制和降低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感染率 的关键。

  • 标签: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致病因素 调查研究 食物中毒 防控 回顾性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在校大学生寻常痤疮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8—9月,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全日制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痤疮流行学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737名受访者,年龄(19.64±1.49)岁,其中男性255例,女性482例,患痤疮者601例,患病率为81.5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油性皮肤(OR=4.61,95%CI:2.72-7.78,P<0.001)、混合性皮肤(OR=2.71,95%CI:1.74-4.22,P<0.001)以及一级遗传史(OR=2.07,95%CI:1.31-3.28,P=0.002)是痤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痤疮患者中严重程度为I度者374例(63.18%),II度163例(27.53%),III度48例(8.11%),IV度7例(1.18%)。76.86%的患者认为痤疮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中重度痤疮人群中,仅12.84%去医院或者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治疗。结论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及一级遗传史是广州地区大学生痤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大学生痤疮患病率高,治疗率很低,广泛开展痤疮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 标签: 广州 大学生 痤疮 流行病学 治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流行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选择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年进行流行学学习的30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其对课程的满意度、对新教学方法的认知度;选择同济大学医学院2017年至2019年进行流行学学习的56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流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16.7%(5/30)的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满意,认为授课方式单一;10.0%(3/30)的学生对授课教师不满意,认为教师只注重讲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93.3%(28/30)的学生表示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对应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更感兴趣。虽然42.8%(24/56)的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在良好及以上,但仍有30.4%(17/56)的学生对流行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差。结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流行的教学需求,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流行病学 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 留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在贵阳地区发现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组研究分析2020年1月29日至2月17日贵州省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3±16.4)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特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以及相关炎性指标)及CT影像改变特点等;分析轻症与重症患者血清炎性指标之间的差别及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中,10例(55.6%)为家族聚集性发病;外省(非贵州省)返回人员8例(44.4%),其中湖北返黔人员7例(87.5%),台湾返黔人员1例(12.5%)。(2)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15例(83.3%)]、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15例(83.3%)],胸闷、呼吸困难[3例(16.7%)]},部分患者伴有腹泻[5例(27.8%)]及其他症状。(3)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主要特征,血沉[15例(83%)]、降钙素原(PCT)[10例(56%)]多高于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可高于正常[7例(39%)]。但多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与轻症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相比,重症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18.34(22.87)pg/mL比1.92(4.37)pg/m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CRP、PCT、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血沉的差异无统计意义。(4)COVID-19患者大部分有典型的部病变表现,影像改变特点为病变呈现多发散在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部分病变表现为间质性改变,以肺外带为主。结论贵阳地区COVID-19确诊患者基本都有

  • 标签: 新冠肺炎 2019-nCoV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患者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骨科2020年1月20日至2月19日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65岁以上)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1月31日至3月2日(农历与2020年相对应)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同一时间区域内收治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合并疾病、致伤因素、治疗方式、术前等待时间、住院天数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患者134例,观察组53例,男性19例,女性34例,男女构成比1∶1.79,平均年龄(81±8)岁;对照组81例,男性23例,女性58例,男女构成比1∶2.52,平均年龄(79±8)岁。观察组合并陈旧脑梗塞患者(30例,56.60%)高于对照组(29例,35.80%,χ2=5.625,P<0.05),跌倒患者(53例,100%)占比高于对照组(71例,87.65%,χ2=5.396,P<0.05)。致伤原因中,站立不稳(18例,33.96%)占比高于对照组(8例,11.27%,χ2=9.432,P<0.05),浴室滑倒(15例,28.30%)占比高于对照组(6例,8.45%,χ2=8.501,P<0.05)。围术期方面,术前等待时间[5(4,7.25)d]长于对照组[4(3,5)d,P<0.05],住院天数[12(9,15)d]长于对照组[10(6,13)d,P<0.05];并发肺部感染几率(36例,67.92%)高于对照组(16例,19.75%,χ2=31.306,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31例,58.49%)高于对照组(24例,29.63%,χ2=11.028,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疫情期间我院收治的新发骨折患者较去年同期显著减少。合并脑血管的老年人是预防骨折的重点人群,致伤原因以居家跌倒为主。由于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住院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术期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流行病学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及临床诊治特点,为下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史、临床症状、肺部CT变化特点、治疗方案(是否激素干预)、核酸阴转时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明确接触史,其中通过会议经麦克风传播人数最多(13例);危重症2例,重症4例,普通型37例;以发热(30例,69.8%)、咳嗽(40例,72.1%)为主要症状;肺部CT以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40例),经治疗病灶均吸收,其中28例在治疗过程中病灶曾有一过性加重;43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例危重型病例应用无创呼吸机,19例应用小剂量激素;核酸阴转时间平均13.28 d,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普通型多见,危重型病例早期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可获效;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密闭环境下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播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是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结节期表现,在碘缺乏流行时期具有高发病率。随着各国食盐加碘政策的实施,NG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下降。但这种甲状腺疾病仍然存在,且为临床常见种。研究人员日渐重视到,除碘缺乏外仍有其他多种因素及机制参与NG的发病与发展。因此,防控NG应在注重合理碘营养水平的同时,适当关注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文中就NG流行变化、发病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新对NG流行与发病危险因素的认识。

  • 标签: 甲状腺肿,结节性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骶前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骶前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骶前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骶前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骶前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骶前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骶前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骶前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骶(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骶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骶前复发合并前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流行病学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潜伏期计算的基本条件、方法以及流行意义,并通过数据实例,分别采用对数正态、伽马、威布尔和埃尔朗分布方法,展示了完全观察和不完全观察数据计算潜伏期的过程。

  • 标签: 传染病潜伏期 流行病学 计算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梅林村癌症发病及流行状况,寻找癌症发病危险因素,以期为当地癌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社区对照研究探讨癌症发生与 HBV、 HCV感染及饮用水污染的相互关系。结果:梅林村癌症标准化发病率为 167.48/10万,癌症发病主要集中在 50岁以上人群;社区对照分析显示,梅林村肝癌和消化道癌症发病数( P=0.01)以及其饮用水中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七甲村( P<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肝癌患者 HBV( P=0.00)和 HCV( P=0.04)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结论: 饮用水硝酸盐氮污染和人群 HBV、 HCV感染是梅林村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癌症,调查,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汉坦病毒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流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病毒、啮齿类宿主动物和个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地理、季节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受气候与气象、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分析疾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理,及时干预,科学落实防控措施,有助于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从病毒与宿主、气候与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等角度归纳总结影响汉坦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因素,以加强对该类疾病流行、传播特征的理解,以期对汉坦病毒病疫情预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落实有所助益。

  • 标签: 汉坦病毒 人畜共患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肺综合征出血热 影响因素
  • 作者: 张萌 陈祥鹏 谢正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手足口(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引起中国大陆HFMD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不同时期不同地区HFMD的病原谱存在差异。近年我国HFMD病原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方面与肠道病毒的流行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受近年EV-A71疫苗应用的影响。本文对中国近十年来HFMD的流行状况、病原谱变化及分子流行进行综述。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谱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用于分析广州地区结核传播关系的可行性。方法以结核患者居住地所属乡镇村组或社区街道相同为前提,假定居住所属地相同结核患者间存在传播关系,拟定广州地区结核传播链。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并提取DNA,通过PCR扩增进行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分析,并计算HGDI分辨力指数。以基因型成簇与否评价传播链内结核患者间传播关系的有无。结果拟定了178条广州地区结核传播链,复苏得到456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提取获得其基因组DNA并扩增了29个VNTR位点,其组合HGDI分辨力指数为0.986。基因成簇性分析显示,有2条传播链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成簇,成簇率为1.10%。基因成簇性的2条传播链患者分别居住于同街道,发病时间间隔在2年以内,分别为9和14个月。结论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可用于广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能否用于结核传播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传播链 MIRU-VNTR 基因成簇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多黏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pmrH和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结论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mgrB和phoQ基因突变,且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黏菌素耐药 耐药机制 分子流行病学 毒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武汉市武昌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昌区报告COVID-19病例资料。分别采用Excel 2010、SPSS 22.0、Arc GIS10.2和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昌区报告COVID-19病例7 547例,其中确诊病例5 448例(占72.19%),临床诊断病例2 009例(占26.62%),无症状感染者90例(占1.19%)。确诊病例中,年龄(56.65±16.25)岁,年龄范围2 d龄~105岁,男性2 634例(占48.35%),女性2 814例(占51.65%),离/退休人员2 492例(占45.74%)。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为545例(占7.22%,545/7 547),确诊365例,死亡5例。确诊病例死亡430例,病死率为7.89%(430/5 448),且男性病死率(10.09%,266/2 634)高于女性(5.82%,164/2 814)。第1个流行高峰为1月24-26日,第2个流行高峰为2月1-5日,3月18日首次报告单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确诊病例的发病率位居前4位的街道分别为黄鹤楼街道(1043.77/10万)、紫阳街道(627.97/10万)、杨园街道(503.67/10万)和水果湖街道(486.02/10万)。相比于女性、≤50岁者、临床分型为轻型病例,男性(RR=0.690,95%CI:0.322~1.478)、>50岁者(RR=11.745,95%CI:6.878~20.058)、临床分型分别为重(RR=2.317,95%CI:1.789~3.000)、危重型(RR=10.794,95%CI:7.997~14.569)和性别时间相依协变量(RR=1.392,95%CI:1.053~1.840)是COVID-19确诊病例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武昌区COVID-19病例的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较为广泛。男性、>50岁者、重/危重型临床分型是确诊病例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出院复阳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规范管理,是降低COVID-19发率的主要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时空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临床与流行特征,为河北省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3月3日河北省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的分析患者流行史与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河北省11地市317例确诊COVID-19病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分别为270例(85.2%)、28例(8.8%)、19例(6.0%),其中309例康复出院,6例死亡,2例仍在继续治疗中。男170例(53.6%),110例(34.7%)的患者最少合并1种基础。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69.7%),而呼吸困难(6.3%)、腹泻(8.7%)和恶心呕吐(3.9%)相对少见。2月6日前230例发病,其中73例(31.7%)为发病前14 d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3组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H=17.774,P<0.001)。重型、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轻型+普通型高(P值均<0.001)。结论来自疫区的COVID-19感染者多数会在2周内发病,因此严格的2周隔离至关重要。COVID-19患者年龄≥60岁合并基础,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升高时,进展至重型与危重型可能性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淋巴细胞减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