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也是艺术辨证法的一种体现。苟子对“中和之美”有他的创新见解,使“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苟子赋予“中和”以新的含义,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则可从”的主张。他说:有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思,诒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天论》)苟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出发,在兴废治乱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贯穿其中的常衡之路,寻找一

  • 标签: 荀子 发展变化 我国古代 艺术辨证法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5-23
  • 简介:弹奏和弦可以通过掌关节和手腕对力量的调节进行手指重力的调整,  2.手腕在和弦弹奏间隙的调节  在实际的和弦弹奏中,手腕在弹奏和弦过程中

  • 标签: 中和弦 和弦弹奏 弹奏技术
  • 简介:南音人是一个另类群体。他们正襟危坐,面无表情闭目养神,手中不慌不忙地奏着不合时宜的、速度慢得惊人的音乐,完全不顾旁人感受。很多人都对“传统南音”与当代社会的格格不入感到惊讶:南音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风格?南音人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强大,可以无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为什么能在这样纷繁急躁的世界中“独善其身”?

  • 标签: 南音 礼乐 不合时宜 独善其身 音乐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成为了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我国应该在2060年达到的基本目标。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帮助我国完成绿色经济转型,促进世界范围内环境向好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对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结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最终从六点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希望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在2060年顺利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 标签: 碳中和 双碳目标 绿色经济 多元化路径
  • 简介:摘要:碳中和目标下,在借鉴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减排做法的基础上,如何加快我国能源转型,明确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值得深入探讨。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抓手。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需要在电力、工业、建筑、农业等领域不断努力,减少碳排放量,谋划最优的战略路径,努力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科技研发 能源低碳化 绿色低碳转型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低碳、零碳能源转型和现代能源体系重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的必然选择。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路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势必加快进入能源体系主流,而这种变革性的能源转型将引导能源知识和技术体系的重大创新,促进基础理论、技术链条和产业形态等环节有所突破。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大国担当,同时对加快国内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具有积极意义。在实现碳中和的做法上,结合世界上部分发达地区的做法,建议在顶层立法、明确行动方案、开发绿色能源、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发展减碳技术、注重消费者层面减碳、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入研究。

  • 标签: 碳中和 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
  • 简介:摘要:近几年,碳中和作为中国的一项战略举措“横空出世”,2020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首次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年11月中美联合发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宣言,宣布两大国在碳中和问题上撸起袖子一起干。从中央强推到核心国策,从地方牵头到各行各业整齐划一冲向碳中和,“减碳”也逐渐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识。一方面,碳中和要应对的是遥远的全球气候危机,很多人不禁发问,既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有很多低收入群体,为什么对几十年之后的气候危机如此重视?另一方面,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意味着巨大的碳排放,我们减碳要付出高昂代价。相较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减碳压力明显比我们小,为什么中国要承担如此严峻的国际责任?对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简单剖析。

  • 标签: 碳中和 节能减排 中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购买碳配额等形式而得到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截止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我国于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我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 标签: []生态保护 碳中和 修复
  • 简介:摘要:加强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对助力实现我国建筑领域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建筑在景观空间内具有重要的标识及功能性作用,现有景观改造提升设计众多景观建筑的改造,针对景观建筑改造的绿色低碳化转型的紧迫性,探讨景观建筑改造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本课题主要基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至“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体系,针对景观建筑低碳改造设计,进行综合性论证、辨析,并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视野对研究主题进行思辨、整合。使本课题对于推动实现景观建筑碳中和,以及为景观建筑改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标签: 碳中和 景观建筑 改造设计 全生命周期(LCA)
  • 简介:摘要:加强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对助力实现我国建筑领域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建筑在景观空间内具有重要的标识及功能性作用,现有景观改造提升设计众多景观建筑的改造,针对景观建筑改造的绿色低碳化转型的紧迫性,探讨景观建筑改造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本课题主要基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至“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体系,针对景观建筑低碳改造设计,进行综合性论证、辨析,并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视野对研究主题进行思辨、整合。使本课题对于推动实现景观建筑碳中和,以及为景观建筑改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标签: 碳中和 景观建筑 改造设计 全生命周期(LCA)
  • 简介:【摘要】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研究如何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碳排放对于实现碳中和具有重大意义,碳中和目标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系统集成,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和矛盾,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

  • 标签: 碳中和 绿色建筑 节能
  • 简介: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中和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举措。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科技研发 能源低碳化 绿色低碳转型
  • 简介: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铝生产工艺迅速发展,如今已构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铝材支持。电解铝行业是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也是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控的八大行业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电解铝行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已超过10亿t,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四点六。电解铝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铝土矿、氧化铝、冰晶石、阳极炭块、电力及电解设备等;中游为电解铝生产供应;下游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电力、包装等领域。

  • 标签: 电解铝 碳中和 路径 分析
  • 简介:摘要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单克隆抗体 中和 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肠道病毒A71型(EV-A71)中和实验,评估血清稀释过程中采用两倍稀释和四倍稀释时在中和抗体滴度、几何平均滴度(GMT)、血清阳性率和新感染率等方面的一性。方法基于2013—2018年在湖南省安化县建立的1~9岁儿童和母婴前瞻性队列,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92名参与者共386份血清,对其同期进行两倍稀释和四倍稀释的EV-A71抗体中和实验。使用Bland-Altman法评估抗体滴度之间一性;采用分层分析方法评估两种稀释方法对GMT、血清阳性率和新感染率的影响。结果两种稀释方法中和实验所得抗体滴度平均差值为0.04(95%CI:-0.02~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一性限度(LOA)的上下限(-1.12,1.21)(95%CI:-1.22~-1.02;1.10~1.31)均超过了临床可接受范围(-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稀释方法在全部人群和阳性人群的GMT及以血清阳转为定义的新感染率的差异分别为2、6和2%(P值均>0.05)。与两倍稀释中和实验相比,四倍稀释中和实验所得血清阳性率高6%(95%CI:1%~11%);当分别以“4倍升高”和“阳转/4倍升高”作为新感染定义时,四倍稀释中和实验所得新感染率分别高8%(95%CI:1%~16%)和 9%(95%CI:1%~17%)。结论两倍稀释和四倍稀释中和实验在估计GMT时,两者所得结果可比;但在评估人群新感染率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可忽略。

  • 标签: 倍比稀释 中和试验 肠道病毒A71型 一致性 血清阳性率 血清新感染率 几何平均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微量中和试验为金标准,评价两类三种高通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方法以江苏省2020年以来发现的64例新冠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早期和随访血清样本共117份开展中和抗体水平分析,用微量中和试验、假病毒中和抗体试验(PBNA)、竞争抑制试验[酶联免疫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别对血清样本进行测试,评价这些高通量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相关系数及有效性的临界值等。结果新冠感染者假病毒中和抗体试验、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相对于微量中和试验检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0.778和0.725,当微量中和试验的临界值取为1:10时(小于10为阴性),PBN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50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ELIS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1∶8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CLIA检测方法的Cutoff值为1.28AU/m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结论建立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高通量检测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微量中和试验 新冠感染者 中和抗体 高通量
  • 简介:弹奏和弦可以通过掌关节和手腕对力量的调节进行手指重力的调整,  2.手腕在和弦弹奏间隙的调节  在实际的和弦弹奏中,那么手指在和弦弹奏中更加起到把力量传递到琴键中的传导重力的支撑作用

  • 标签: 中和弦 和弦弹奏 弹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