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

  • 标签: 自性 论证方式 《中论》 否定主义 龙树 实在性
  • 简介:儒家“命”的观念认为在人生历程和结局中,存在着某种非人力所能左右的、超越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儒家思想中超越的理论层面上的终极关怀的理念。儒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对“命”的观念不断作出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诠释:认为“命”之超越性就内在于人的气禀和德性之中;“命”之必然性实际上是在生命源头处的偶然性和在终点显现的一次不可逆性;按照伦理、物理地生活——“尽人事”,就是“命”的实现。凡此皆显示,儒家的人生终极关怀充盈着理性自觉。

  • 标签: 儒家 终极关怀 理性自觉
  • 简介:1.终极关切之定义及其解释回顾宗教历史,有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绝对依赖的情感;有人将宗教定义为道德准则对人类的要求;有人认为宗教是将人间美好的愿望投射于遥远的天堂;有人认为宗教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更有人将宗教只看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神话阶段、认知阶段)所特有的现

  • 标签: 终极关切 宗教定义 宗教信仰 终极性 非存在 终极意义
  • 简介: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并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寻找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目的观的理论依据,最后说明了实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目的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心理咨询 助人自助
  • 简介:从伦理视角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发展过程中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受益性不均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丰富的伦理特质和伦理意义。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出从共富追求到共享理念新发展的价值伦理,基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平伦理,彰显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追求的责任伦理。探讨共享发展的伦理指向,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之路意义重大。

  • 标签: 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 伦理指向
  • 简介: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形式、内在机制和内外动力。论文认为,社会价值指向是人预设的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人在实践中对"社会器官"的构建、对"社会器官"的意义反思以及人在意识中对社会价值指向的重构,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机制;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外部动力。

  • 标签: 社会 价值 价值指向 发展
  • 简介:西方学者很容易注意到,中国古代文明有一种明显的特征。按照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说法,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连续性的文明,它是以一种联系性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把自己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形态的看法概括为五点,大意是。

  • 标签: 文明演进形态 终极神性 中国 文明起源 破裂性形态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描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但是,要深刻理解其中的伟大思想,必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握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与过程性特点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到它的当代意义。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能够自由自主活动的“自由人联合体”。然而这是要通过社会关系的革命和不断变革来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复杂而又神奇的、不怕牺牲的接力奋斗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社会形态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奔向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

  • 标签: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基本矛盾 现实运动
  • 简介:采用组块提示法,以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共104名为被试,考察语词记忆指向性遗忘效应的机制及其发展.结果表明:(1)各年龄段被试都明显存在着指向性遗忘效应;(2)指向性遗忘效应是提取抑制和选择性编码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成人之间作用情况可能存在差异;(3)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认知抑制能力差异显著,随年龄增长,认知抑制能力不断增长.

  • 标签: 指向性遗忘 认知抑制 认知发展 年龄趋势 选择性编码 心理研究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
  • 简介: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应运而生。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进路,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由此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生产关系 市民社会 民主化
  • 简介:从自律/他律的美学指向重新探析布莱希特美学,更能凸显其理论张力。在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在形式本体基础上的政治意味和批判色彩。布莱希特关于艺术的娱乐与教育功用的统一、艺术与现实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体现其"自律与他律"问题上的复杂和辩证。对艺术自律与他律问题的探析触及到许多现代性的艺术命题,足见其对于20世纪美学(甚至整个美学史)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自律/他律 陌生化
  • 简介:《老子》最早赋予“道”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道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道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道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 标签: 《老子》 本体论 和谐 治理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责己与责人是儒家用以处理己他关系或人我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儒家阐释了作为道德活动的责任伦理主体指向——责己和责人,从特定维度丰富了儒家的责任伦理学和角色伦理学。历代儒家既讲责人又讲责己,但更重视责己;同时,儒家并不否定责人,而是主张敢于责君、敢于劝谏,提出了以责成人之道的思想范式。儒家凸显责己,彰显了重责己轻责人的价值导向。

  • 标签: 儒家 责任 自己 他人
  • 简介: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是道德建设中的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开拓了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实现了辩证统一。从道德发展层次来看,道德价值的培育是二者转换与实现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认知教育是二者转换与实现的思想前提;努力实践核心价值是二者转换与实现的基本途径;营造认同核心价值伦理生态环境是二者转换与实现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底线伦理 终极价值 转换 实现 核心价值认同
  • 简介: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 标签: 逻辑学 文化的终极关怀 中国文化 希腊文化 希伯来文化 内圣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