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200例消化道早期癌住院患者在内镜下行ESD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ESD术在胃镜下予病变的息肉四周黏膜注射甘油果糖250ml+肾上腺素1mg+靛胭脂2.5ml。抬举后给于电刀剥离,粘膜剥离后创面用氩气或止血钳电凝止血。结果188例患者全部治疗有效。2例并发症、10例穿孔但经尼龙套扎闭合创面后预后均良好。结论ESD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标准微创手术方法,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周密的指导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内镜粘膜下剥离(ESD)术前 术中的准备和配合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早期营养支持是指予以患者外科手术措施治疗肝胆疾病后,24小时通过科学方式实施肠营养支持。该类患者早期予以营养摄入,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恢复起着重要临床意义,属于肝胆外科手术后病人摄取能量一种有效方式。早期予以患者肠营养支持能减少肝胆疾病患者肠道粘脓萎缩及肠道菌群移位。同时予以患者肠营养支持能满足人体基本生理需求。肠营养实施能为机体提供基本营养物质,能有效保证肠道粘膜完整性,避免引起肠源性感染,对胃肠道激素分泌起着促进作用,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同时,减少家庭负担,降低并发症等优点,现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就肝胆外科的肠营养支持分析进行以下综述,具体如下。

  • 标签: 肝胆外科 肠内营养 支持分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肺结块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具有毛刺CT征结块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给予螺旋CT扫描,并且结合组织学病理予以毛刺征的观察与评价。结果30例患者中,根据毛刺征显示一般分成2种①长毛刺征6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1例;②短毛刺征24例,其中良性病变3例,恶性病变21例。由此可知,恶性病变22例,比率为73.3%,尤以短毛刺征诊断为主。结论在肺恶性肿瘤诊断中,毛刺征是一种主要征象,通常以短毛刺征诊断为主,在显示此征象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结块的其他临床表现与特征,可以显著提高肺恶性肿瘤的确诊率。

  • 标签: 肺内结块 CT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方法4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采取肠营养,观察滴注的速度、温度、管道的通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8例肠功能恢复较快,38例经相应护理后,肠道功能恢复。结论肠营养进行认真仔细的护理,在食管癌术后实施安全、可行。

  • 标签: 肠内营养 食管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营养液间断输注和持续输注用于ICU患者肠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60例重症监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经鼻腔留置鼻胃管,行肠营养支持,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患者以胃肠营养泵持续注入肠营养液;对照组30例,患者以50ml注射器间断注入肠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肠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和APACHE-Ⅱ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析两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后,试验组TSF为(6.6±0.9)mm,TP为(72.0±1.8)g/L、LYM为(1.5±0.2)109/ml,APACHE-Ⅱ评分为(19.2±2.8)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营养期间,试验组腹泻1例(3.3%),反流1例(3.3%),未见胃潴留和吸附性肺炎病例,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肠营养支持行持续输注或间断输注均能基本保证营养供给,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但肠持续营养输注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具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ICU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持续输注 间断输注 营养支持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无菌空气填充和C_3F_8填充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界膜瓣(ILMF)覆盖术中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4-01/2017-06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MH患者,行PPV联合黄斑区ILMF翻转覆盖黄斑裂孔术,根据术中是否行C_3F_8填充,分为球空气填充组(A组112眼)和球C_3F_8填充组(B组63眼),比较两组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黄斑裂孔闭合率、术后1、3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结构重建情况。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1、3mo时,较术前BCVA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mo时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A组BCVA较B组恢复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5%,B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EZ)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9.5%,而A组无术后高眼压情况发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ILMF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可减少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在该手术中可以代替C_3F_8填充。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瓣 C_3F_8 无菌空气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传统解剖钢板固定术对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治疗胫骨下端骨折的患者选取5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分组法实施分组,其中包括对照组(n=25例,实施传统解剖钢板固定术),实验组(n=25例,借助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行)。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2%,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胫骨下段骨折的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实施治疗后,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推广价值比较广泛。

  • 标签: 胫骨下段骨折 经皮锁定钢板 传统解剖钢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以呼吸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案例,观察围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营养并发症风险呼吸疾病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恢复状况的影响,分析是否存在并发症的情况。方法筛选营养并发症风险患者56例,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组(IN组,n=28)、围术期常规营养支持组(GN组,n=28)。IN组术前7天起,每天口服肠免疫营养乳剂至术后第7天(手术日除外);GN组术前7天起每天口服肠普通营养乳剂至术后第7天(手术日除外)。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炎症指标、免疫指标及临床指标。结果营养指标术后第1天,IN组PA高于GN组(p<0.05),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IN组PA、ALB高于GN组(p<0.05)。炎症指标术后第1天,IN组TNF-α、IL-6、CRP低于GN组(p<0.05);术后第8天,IN组TNF-α、IL-6低于GN组(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指标术后第1天,IN组IgG、IgM、IgA水平高于GN组(p<0.05);术后第8天,IN组IgG、IgA高于GN组(p<0.05),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指标IN组并发症发生率较GN组低(p<0.05);I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GN组提前(t=7.816,p<0.05)。结论围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显著减低手术应激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对呼吸疾病患者加速康复外科具有辅助作用。

  • 标签: 肠内营养泵入,分次鼻饲肠内营养,为重病人,并发症,影响
  • 简介:摘要为了治疗脑瘫后遗症患儿髋收畸形,对80例脑痉挛性瘫,年龄在5~15岁之间的患儿,开展收长以及短肌或者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治疗。术后随访3~5年,收肌挛缩以及痉挛得到明显改善,且肌张力下降程度超过1级,行走无明显髋收畸形,髋关节稳定,疗效满意。只要病例筛选适当,操作正确,此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症患儿髋收畸形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脑瘫后遗症 髋内收 内收肌 闭孔神经前支
  • 简介: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01例行自体动静脉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mm82例,吻合口径6mm81例,吻合口径7mm81例,吻合口径8mm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mm吻合口径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0.05);术后半年,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7~8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瘘通畅率的关键。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吻合口径 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瘘功能指导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动静脉瘘血液透析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瘘血流量、瘘使用时间及瘘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瘘血流量、瘘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瘘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个性化瘘功能指导有助于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个性化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空肠营养联合中药肠滴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肠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肠滴注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以及恢复自主排便时间更早,治疗5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淀粉酶与血清CRP表达水平更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给予肠营养支持配合中药肠滴注可有效改善SAP患者体内炎症状态,缓解临床症状和中毒性肠麻痹,对肠道功能衰竭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中药滴注 肠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注射应用于治疗颅脑手术后颅感染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22例颅脑手术后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鞘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腰大池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万古霉素鞘注射联合腰大池引流应用于颅脑手术后颅感染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腰大池引流 万古霉素 鞘内注射 颅脑手术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8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4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1%;对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18±1.04)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1.52%,显著高于对照组7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后踝骨折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全球制造革命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解析了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产能升级换代的主要做法,研究提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制造由大转强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制造业 产能升级 政策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与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特定时段我院收诊的4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以11的比例分为2组,骨折切开复位固定(对照组),经皮钢板固定(观察组),对比分析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住院指标相关用时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比值P<0.05。结论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经皮钢板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经皮钢板内固定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与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31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接收并行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的另31例作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A组治疗后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优良率均优于B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固定术,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传统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治疗 胫骨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和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行EMR术,另外80例行ESD术。比较EMR组与ESD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结果EMR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高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手术时间较ES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os)。结论与EMR相比,ESD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较好选择。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瘘通畅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不仅能有效促进患者的瘘通畅,同时其还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B超引导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