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公路工程施工前期测量工作是整个施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个测量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前期测量的质量直接决定路线线型和高程系统的质量,是指导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基础。测量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发挥测量这双“眼睛”的重要作用,拒绝没有测量就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瞎”搞工程,同时呼吁工程建设相关管理人员和测量工作者重视测量工作。

  • 标签: 中间法 精密水准测量 高效方法
  • 简介: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洲和扇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店物源辫状河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在实验条件下,孔店物源辫状河洲可划分为3个亚相、7个微相。实验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及流量变幅、加砂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洲的形成及其演化的控制因素。通过实际砂体和实验砂体厚度展布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歧口凹陷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模拟实验条件下歧口凹陷古近系沙2亚段辫状河洲沉积模式

  • 标签: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沉积模拟 辫状河三角洲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 简介:浅水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的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砂组14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洲及其砂体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的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的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洲的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的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的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土壤碳氮比值(C/N)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张家港市自1980~2004年土壤C/N值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意义。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体上明显提高,土壤C/N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南部的人为土区土壤C/N降低,其中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降低显著(p〈0.001),平均降低0.85个单位,北部雏形土区C/N亦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p〉0.05)。在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提高的同时,C/N的降低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加快有机质和有机氮的分解矿化,土壤固定有机碳能力降低,并释放更多的无机氮,氮素流失的可能性增加,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提高土壤碳素投入和降低氮素投入,如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氮肥,以保持土壤碳氮平衡及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时空演变 C/N 碳循环 氮循环 张家港市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太原组是在北隆南倾的古地形背景下形成的以浅水洲为主的充填沉积。携带沉积物的河流进入海水后,由于河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密度差异、侧向扩散较少,其洲前缘沿着海底继续向前快速推进,使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研究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浅,洲平原向前推进并进一步降低了地形坡度,从而减弱了携带沉积物的流体的动能,使得大部分沉积物在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中沉积下来。同时因水体浅,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物常遭受进积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冲刷和侵蚀而难以保存。研究区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极为发育,前洲相对不发育,洲前缘也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常对下伏沉积物强烈冲刷,切割先期的沉积物乃至包括海相沉积物在内的深水沉积物。在洲废弃期,洲前缘沉积物常被潮汐作用改造。洲平原分流河道及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带状分布,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神木地区 太原组 浅水三角洲
  • 简介:洲湿地植被的形成和分布同时受水深、土壤含盐量两个环境因子的作用.采用模糊数学排序方法分析了黄河洲湿地植被在水深、土壤含盐量两个环境梯度下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由TWINSPAN划分而得到的8个植被类型在模糊数学排序图中有各自的分布范围,界线明显.以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等水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左上部,为黄河洲湿地高水深、低盐分地区;以柽柳(Tamarixchinensis)、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等典型盐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右下部,为黄河洲的低水深、高盐分地区;其他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荻(Triarrhenasacchariflora)、旱柳(Salixmatsudana)等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中部.利用Gini-Simpson指数,在模糊数学排序图中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水深、土壤含盐量梯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高水深、低盐分和低水深、高盐分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均较低,而二者过渡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

  • 标签: 模糊数学排序 水深 土壤含盐量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摘要:为研究车辆在路段上行驶过程中的换道行为,引入随机效用理论,分析交通流量、车辆的速度、车辆之间的距离以及驾驶员特性等因素对路段上换道行为的影响,构建基于效用最大的车辆换道概率模型,结合实际调查数据,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标定,从而得到基于实际调查研究的车辆换道概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充分考虑道路条件、交通流条件、车辆运行状态及驾驶员对路段上车辆换道行为的影响,标定的模型能有效反映车辆的换道行为特征。

  • 标签: 交通工程 车辆换道行为 遗传算法 随机效用
  • 简介:本文运用临界锥楔体力学理论,论述了尼日尔洲前缘冲断系统在高孔隙流体压力诱发的软弱底部滑脱面上发生的变形。与大多数造山褶皱带相比,尼日尔洲虽呈现出相似的岩石性质,但其锥(海底坡度角与底部滑脱面倾角之和)却异乎寻常的低。低锥表明尼日尔洲的底部滑脱面异常软弱,这反映了底部滑脱面所在的前洲相阿卡塔(Akata)组页岩具有高孔隙流体压力(λ≈0.9)。软弱的底部滑脱带对尼日尔洲深水褶皱带的构造型式有重大影响。因超压而变软弱的阿卡塔组页岩在背斜中心和前缘冲断层上盘发生了塑性变形,发育了剪切断弯褶皱和滑脱背斜,它们构成了这一深水褶皱带的主要构造圈闭类型。此外,低锥楔体还导致了背冲断层带的广泛发育,同时出现了对这一深水褶皱冲断带有分隔作用的大面积相对半变形区。本文在论述底部流体压力升高对尼日尔洲深水构造影响的同时,也将临界锥楔体理论推广运用到了被动陆缘背景。

  • 标签: 尼日尔三角洲 孔隙流体压力 褶皱冲断带 构造型式 压力升高 底部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锰和锌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氮的代谢起到重要的影响;锌元素还与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的合成息息相关,锰元素则能够调节植物体内氧化还原状况,是盐生植物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元素。于2008年5~11月,在黄河洲新生湿地不同生境下,对翅碱蓬(Suaedasalsa)的锰和锌含量与累积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潮滩翅碱蓬和低潮滩翅碱蓬的锰和锌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中潮滩翅碱蓬不同器官的锌含量都大于低潮滩翅碱蓬,而低潮滩翅碱蓬除了根的锰含量小于中潮滩翅碱蓬外,其他器官的锰含量都大于中潮滩翅碱蓬;二者不同器官的锰和锌含量都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其变化模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都表现为生长初期锰和锌含量较低,之后波动增加;二者枯落物的锰含量变化较为一致,但锌含量差异显著(p〈0.05);尽管中潮滩翅碱蓬与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的锰和锌含量间的相关性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不同表现型植被间差异较大,原因可能与其生理生态结构以及对锰和锌元素吸收与利用程度的差异有关。中潮滩翅碱蓬、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的锰和锌储量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且其变化模式大多符合Gauss曲线;在翅碱蓬生长阶段,根为中潮滩翅碱蓬锰和锌元素的主要储库,其含量分别为(26.23±5.43)%和(2.84±1.06)%;根也为低潮滩翅碱蓬锌元素的主要储库,其含量为(19.58±10.95)%;而茎为低潮滩翅碱蓬锰元素的主要储库,其含量为(42.09±4.08)%。二者枯落物中锰和锌储量,特别是锌储量,所占比例很高,这可能与翅碱蓬生长末期,其地上不同器官中残存的大量锰和锌元素,在其死亡前因移动性较差而无法大量转移有关。研究发现,中潮滩翅碱蓬、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锰和锌含量和储量的变化及差异主要与其生

  • 标签: 潮滩 翅碱蓬 新生湿地 黄河口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
  • 简介:几年来,我们使用曹恒同志编写的《附有条件方程式的网间接方向平差计算程序》(见测绘出版洼《真法语言及其在测量计算中的应用》一书)。在709机及TQ16电子计算机上进行许多测区的,四等网及5”小网的平差计算,认为该程序有通用性强、

  • 标签: 平差计算 通用程序 三角网 方程式 间接 电子计算机
  • 简介:传统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的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的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的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洲沉积的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岩性地层的厚度和层数的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的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海底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的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的外部形态样式和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与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为一明显的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也发育明显的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的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和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和侧向2种类型的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与水道体系类型和规模具有一定的耦合与关联,在类似油藏规模的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水道体系的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洲湿地区1961~201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黄河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年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年期间,黄河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摘要:在过去数十年里,尽管中国对黄河洲的调查研究工作倾注了大批人力和物力,并获得了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深入地研究了该区域内晚中第四纪晚期以来形成的古地层构造将有助于我们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晚全新世以来黄河洲地区的地质发育演变过程及其与环境演化,以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该区域范围内的晚中第四纪晚期古地质环境演化。第四纪时期,特别是在晚第四纪时期由于持续不断发生的海洋大气候型的海平线的抬升,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海底浅地层产状结构和残留地形与现代地貌相互叠置的特殊情况。所以,深入分析中晚第四纪海洋古环境演化规律和沉积地貌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是掌握中国海洋地质灾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地区 晚第四纪 沉积地层 海洋地质灾害
  • 简介:摘要:基于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两个视角,采用珠江洲9地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土地投融资对城市化推进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土地投融资对土地城市化推进具有正向的影响,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处在较低水平阶段,要重视土地投融资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形成规模阶段,应以土地城市化推动人口城市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 标签:
  • 简介:利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叠统延长组母岩类型和物源方向。研究表明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和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元素蜘蛛图解相同,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铈元素亏损;REE分配模式均呈“右倾斜、LREE富集、HREE平坦”型;微量元素蜘蛛图解具“四峰谷一平坦”型,曲线呈阶梯状分布;砂岩和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元素蜘蛛图解与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相一致,而与火成岩的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V”字型REE分配模式和“峰两谷”型、曲线呈“W”字型分布的蜘蛛图解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别。说明延长组母岩是盆地东北缘的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主要物源方向为北东向。依据物源方向、沉积环境、砂岩岩石学特征、砂岩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叠统延长组沉积划分为两大洲沉积体系,即北东向的安塞洲沉积体系、志靖洲沉积体系,安边洲沉积体系和北西向的盐定洲沉积体系。在洲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洲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延长组长6-长2段沉积时期洲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上三叠统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物源方向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洲沉积。大量的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与典型的河控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洲平原与洲前缘、前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其中,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洲内前缘和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的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砂特征明显不同。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8油层组 浅水三角洲 湖岸线控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