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应用3种药品在高寒牧区对草地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从经济、防效、安全的角度考虑,清橐1号用药量1800ml/hm2处理区,防治效果达到89.5%,对大部分优良牧草安全。

  • 标签: 黄帚橐吾 防除 药效 筛选试验
  • 简介:对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进行了引种栽培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西牧324、西牧881、西牧333均能较好地适应试验区自然条件,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播干草产量达5849.4~6049.4kg/hm2,与燕麦混播干草产量可达10383.5~12187.8kg/hm2。

  • 标签: 春箭筈豌豆 生产性能 高寒牧区
  • 简介:采用定点采集与路线网捕法,研究了祁连山中段的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共捕获蝶类2500余号,隶属于6科35属53种,其分布划规为5个生态群落:1)山缘农田群落23种,占43.4%;2)山地草原群落13种,占24.5%;3)森林草原群落13种,占24.5%,4)高寒灌丛草甸群落22种,占41.5%;5)裸岩群落6种,占11.3%。以山缘农田群落和高寒灌丛草甸群落中种数最多,裸岩群落中种数最少。

  • 标签: 祁连山中段 蝶类群落 资源分布 青海
  • 简介: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物质合成和转化的重要器官。由于根系埋藏于土壤中取样困难,导致对根系的研究相对落后。研究植物根系,对根系和土壤的分离是首要而关键的一步。应用不同的根-土分离技术,对研究结果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根系和土壤的分离技术做了综述。

  • 标签: 植物根系 土壤 分离技术 研究进展
  • 简介:草原、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碳汇。相对森林而言,草原的碳汇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固碳能力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首先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草原碳汇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草原碳汇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和碳汇产业竞争力两个维度对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和应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草原碳汇 公共政策 政策工具 频数分析
  • 简介: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可以准确快速获得遗传信息的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农学、医学等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分子标记研究进展,对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存措施的制定,燕麦资源新基因的挖掘和种质创新及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燕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 简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噻虫林悬浮剂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经2年5个村的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啉在草地牧草和土壤中含量不大于0.05mg/kg,相对安全,年施药次数不超过1次。

  • 标签: 噻虫啉 草地 牧草 土壤 残留
  • 简介: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放牧胁迫下冰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由Shannon,s和Nei'多样性指数检测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放牧胁迫导致部分位点丢失,但整个种群仍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ISSR检测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95%,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很小,放牧胁迫并未使冰草种群产生遗传分化.

  • 标签: 冰草 ISSR 放牧胁迫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畜牧业作为青海省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大力发展推进青海省特色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有效供应,推进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青海 畜牧业 问题 对策
  • 简介:盐碱地改良研究院(蒙草)坐落在五原县隆兴昌镇八里桥“万亩农业示范园区”蒙草研发基地,研究院占地158亩,其中大田实验地152亩;有土地立体利用,上面光伏发电(已并国家电网),下面种植生产实验区64亩;有占地6亩的智能育苗温室一座;有设施齐全,建筑面积840m2的实验楼一座。有设备齐全的化验室,可检测土样PH值、

  • 标签: 盐碱地改良 研究院 农业示范园区 大田实验 国家电网 光伏发电
  • 简介:以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1幼穗为外植体,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获得适宜的诱导培养基,并选用长度不同的幼穗为外植体,确定出较为合适的外植体长度。愈伤组织经过多次继代后,细胞生长缓慢,通过更换培养基使其恢复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条件为:以长为2-3cm幼穗为外植体,MS+3mg/L2,4-D为诱导培养基。MS+2,4-D3mg/L+KT0.5mg/L+CH300mg/L与MS+2,4-D4mg/L均可改善经过长期继代生长质量较差的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

  • 标签: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幼穗 愈伤组织
  • 简介:通过应用两种混合药剂在高寒牧区对草地毒草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进行了防除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施药当年平均防效达到了80%以上,对禾本科牧草、莎草科牧草安全,对地上生物量、物种数和盖度均无明显影响,施药当年效果较理想.

  • 标签: 高寒牧区 防除 黄帚橐吾 防控效果
  • 简介: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种植青海中华羊茅生育期110~115d,第二至第四年产草量和种籽产量较稳定,第五年开始下降。地上部分产量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抽穗至开花期,是中华羊茅地上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地下部分的产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缓慢,地下根系的增重与地上恰成相反趋势。在青海中华羊茅茎叶比中叶和花序占30.65%;开花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是刈割牧草的最适时期。

  • 标签: 青海中华羊茅 发育节律
  • 简介:草地畜牧业生产是以牧草为第一性生产,以家畜为第二性生产的能量和物质转化过程。草产业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牲畜的放牧和圈养获得畜产品的产业。也是内蒙古最具地区特色的产业,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天然草原不仅是内蒙古牧区的最大自然资源和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及生活资料,更是维持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中分布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草地资源的盛衰状况不仅决定着草产业发展的根本,同样也决定着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草地畜牧业在我国畜牧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牧民增收、牧区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草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草原生态环境是草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内蒙古丰富的草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提供生活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多种功能,对于国家粮食、生态和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国内外和内蒙古自治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内蒙古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 标签: 内蒙古 草产业 发展 研究
  • 简介:对三种不同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在田间调查了幼苗高度、密度、鲜草产量、根瘤菌接种数.试验表明,出苗30天后,丸衣化处理的生长高度为22.3cm,极显著地(P<0.01)高于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在出苗密度上,播量为5.25kg/hm^2丸衣化处理的苜蓿与播量为7.5kg/hm^2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的苜蓿基本相当.在鲜草产量上,丸衣化处理(251.5g/m^2)低于未丸衣化但亩施复合肥10kg的处理(310g/m^2),但高于未丸衣化亩施消毒鸡粪10kg的处理(158g/m^2).丸衣化处理后根瘤菌接种率(50.00%)是未丸衣化处理根瘤菌接种率(19.23%)的2.5倍.

  • 标签: 种子丸衣化 紫花苜蓿
  • 简介: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三个典型红砂群落的红砂水势日变化及其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分析红砂水势与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红砂,叶水势存在差异。最高水势值出现在早晨和黎明前后,为-14.69Mpa和-14.26Mpa。最低水势值出现在正午前后,为-18.52Mpa。红砂的叶水势值早晚变化不明显,说明红砂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的水分胁迫。不同样地红砂的叶水势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降低。三个样地的红砂水势与土壤水势差异性显著,均表现为:Ⅰ号样地、Ⅱ号样地〉Ⅲ号样地。

  • 标签: 红砂 叶水势 土壤水势
  • 简介: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国传统中药,其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蒽酮类、二苯乙烯类、鞣质、有机酸及多糖类等。经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药理作用包括泻下、抗菌、抗炎、抗肿瘤、改善肾功能、利胆、保肝、利尿、抗凝血、促智、抗衰老、清除氧自由基、免疫调节、毒性等多种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大黄 有效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以小冠花为代表的四种豆科植物种子进行发芽及破除休眠试验,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作为发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在标准萌发条件下,四种豆科种子的发芽率随着千粒重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苦豆子>刺果甘草>小冠花>沙打旺;(2)四种豆科种子在标准萌发条件下发芽情况均不佳且硬实作用明显,其中小冠花、刺果甘草尤为突出;(3)经过擦皮和98%浓硫酸处理过后的四种豆科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均显著提高。

  • 标签: 豆科种子 休眠 萌发 萌发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