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587例IgA肾病依据年龄分为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及老年前期组。对比不同年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5例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占48.6%,其次为孤立性肉眼血尿(17.1%),以LeeⅣ级为主,占48.6%,肾小球节段和/或球性硬化的发生率高达77.0%,间质纤维化91.4%,免疫病理以IgAMG型及IgAG型为主,伴高血压者肾小管间质病变指数较高。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较儿童及中青年组患者高,而血尿的发生率较低。高脂血症较中青年组多见。与儿童相比,其FsGs比例较高,病理半定量分析显示其肾小球硬化指数较高,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程度较高,间质炎细胞浸润较明显,肾小管-间质指数较高,但与中青年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及老年前期leA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慢性病变多见,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生理性退变等可能为其主要介导因素。

  • 标签: IGA肾病 老年 病理学 肾小管间质病变
  • 简介:1前言凡夫妇婚后同居2年以上,未采用避孕措施而未受孕,其原因属于男方者,称为男性不育症。《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均称“无子”。由于多年来受封建意识的影响,多把不孕的责任责之女方。因此,治女性不孕症的方药很多,而治男性不育症的方药却较少。中国医药的宝库中,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很好的方药。造成男同志不育的原因很多,其中精液异常是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因素。我们对男性精液异常的原因之一——精液不液化这一疾病,根据临床辨证用药,开展了基础实践研究。精液一小时以上不液化,大大束缚了精子的活动能力,在阴道停留的时间愈久,精子死亡率愈高,故不易受孕。按中医理论分析,属肾阴虚火旺,热灼精液,以致精液粘稠而不液化。本文着重介绍“液化胶囊”在临床上治疗阴虚火旺,男性不育与精液不液化症的研究情况。

  • 标签: 精液不液化症 男性不育症 临床观察 治疗 胶囊 男性精液异常
  • 简介: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委员会2011年制定出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实践指南[1],其目的是为已确诊为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提供全面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治疗指导和建议,协助肾科医生改善治疗,但指南中不包括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或预防,重点在于儿童和成人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中较常见的形式。本指南的制定遵循证据的审查和评价,

  • 标签: 临床实践指南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小球肾炎 解读 肾小球疾病 疾病预后
  • 简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肾损害是M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60%~90%的MM患者在其病程中出现肾损害,29%~50%的MM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就已经有肾损害。有部分患者在很长时间内不伴有肾外表现。因此,MM患者误诊率高,有报道最高误诊率达到93%,国内有文献报道误诊率在69.1%左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 临床识别 肾损害 误诊率 中老年人 肾外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临床发现的输尿管SF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输尿管SFT具有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不易与输尿管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bcl-2为主要阳性标志物,S-100、CK、NSE、Actin阴性有助于与神经纤维、平滑肌及间皮源性肿瘤相鉴别。手术效果良好,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SF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较独特的病理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物学行为不肯定,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输尿管 免疫组化
  • 简介:自1986年报道了第一例肾脂肪瘤[1],后陆续有报道,但仍较少。本病为良性罕见肾脏实体肿瘤,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典型,易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混淆。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肾脂肪瘤病例并进行文献分析,旨在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巨大肾 临床诊治 实体肿瘤 放射科医生 生长速度
  • 简介: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肾功能损害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也不太理想.近年研究认为:肾小管间质损伤在CRF的进行性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RF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损害关系并不密切[1,2].1998年~2003年,我们采用由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泄浊解毒中药组成的肾康胶囊对32例CRF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并观察了肾功能及肾小管标志蛋白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CRF 肾康胶囊 慢性肾衰竭 肾小管间质损伤 肾功能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半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套石蓝取石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2011年间800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各类输尿管镜联合不同碎石、取石技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气压弹道碎石340例,钬激光碎石460例。结果输尿管半硬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套石蓝取石术放镜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4.2±10.3)min、结石移位率1.3%、管壁损伤率1.1%、中转开放术率0.4%、术后残石率0.9%,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传统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结论输尿管半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套石蓝取石技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便捷、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镜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为提高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的警觉和防治能力。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12月在本院接受常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16~86岁,共行血透4713次。透析时出现心慌、胸闷、眩晕、出汗、低血压、意识障碍表现患者836例次,以血糖仪监测透析器动脉端血糖。结果血糖〈3.0mmol/L患者76例次,男49例次,女27例次,年龄48~79岁,平均61岁,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为31例次和45例次,以50%葡萄糖注射液输入后症状缓解,除13例次患者因极度衰竭终止透析外,其余按计划完成血透。结论血液透析时患者产生低血压表现往往被认为是过度超滤,透析失衡,而低血糖容易被忽视,本组病例中占9%,对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常规豁测血糖,有利于防止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诱发的严重医疗事件。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糖 肾功能衰竭 慢性
  • 简介: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危险性低而应用广泛,是目前建立血液净化系统临时血管通路的主要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内瘘成熟前、各种类型中毒抢救等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常用的深静脉置管部位包括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但是由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导致的静脉狭窄率高,影响该侧上肢内瘘的建立。

  • 标签: 颈内静脉置管 血液透析 临床分析 锁骨下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临时血管通路
  • 简介:腹膜炎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居家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导致患者退出CAPD。我们通过对本腹透中心近5年来所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CAPD 终末期肾衰竭 腹膜透析液 腹透中心 腹透液 临床指导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膀胱肿瘤术后行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40例,检测灌注前后尿液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含量,术后6个月复查膀胱镜。(2)动物实验:取雌性大鼠75只,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生理盐水灌注组(15只)、沙培林灌注组(15只)、BCG灌注组(15只)和大肠杆菌灌注组(15只),每周灌注治疗一次,6周后停止灌注。从每组中随机选取10只大鼠,处死后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并比较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同时行免疫组化分析,检测IL-2、TNF-α、INF-γ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剩余25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饲养2个月后全部处死,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停止灌注后膀胱组织是否出现慢性炎性改变。结果(1)临床研究: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沙培林,尿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均显著升高。6个月后复查膀胱镜见炎性改变且均未见肿瘤复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动物实验:膀胱灌注6周后大鼠膀胱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与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表达相似:大肠杆菌组〉沙培林组≈BCG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停止膀胱灌注2个月后,大肠杆菌组表现为膀胱炎性改变,其余各组几乎均表现为正常尿路上皮。结论沙培林与BCG等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相似,通过引起膀胱上皮炎性反应,增强病变部位的免疫功能,从而识别并清除变异细胞,且在一段时间后能自行恢复为正常尿路上皮,不引起慢性炎性改变,沙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 标签: 沙培林 膀胱灌注 膀胱肿瘤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足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中药组分丹酚酸与黄芪多糖防治FF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的培养方法诱导足细胞分化,分为空白组、FFA组(FFA30μmol/L)、FFA+丹酚酸组(10mg/L)、FFA+黄芪多糖组(0.2g/L),干预24h后收集细胞,以AnnexinV-FITC和PI双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足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加FFA组足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加入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后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的百分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FA有促进足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足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足细胞 丹酚酸 黄芪多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在治疗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了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36例DGF患者分别应用HDF(n=18)和血液透析(HD)(n=18)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分别进行了152例次HDF和193例次HD,在HDF组低血压的发生率10.5%(16/152)明显较HD组21.8%(42/193)低(P〈0.01),DGF发生时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明显升高,14d后HDF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明显较HD组低(P〈0.05)。移植肾功能恢复的时间分别是(16.3±9.1)d和(24.1±11.2)d,P〈0.05。结论:HDF在治疗DGF时血液动力学稳定,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移植肾功能恢复的时间。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透析 肾移植 急性肾衰竭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由于肾脏既是排泄尿酸的重要器官,也是高尿酸血症的靶器官,因此慢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自1998年-2006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慢性尿酸性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高尿酸血症 膳食结构 发病率
  • 简介:BPH术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或膀胱痉挛较为常见,是诱发BPH术后出血或其它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处理好术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至关重要.硬膜外自控镇痛法(PCEA)是一种新型止痛方法,我们对1998年2月至2000年10月间BPH术后120例患者作PCEA法治疗,在预防膀胱无抑制性收缩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CEA BPH术 膀胱无抑制性收缩 硬膜外自控镇痛法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环形输尿管支架管改善双J管置入后相关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60例,配对分为双J管组及环形支架管组,每组30例。60例患者随访4周,于术前1d及术后4周完成输尿管相关症状问卷(USS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问卷表(OABSS)。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双J管组与环形支架管组术后4周USSQ中排尿症状评分分别为25.5(10-39)分与13.0(10-21)分、身体疼痛症状评分分别为15.6(8-25)分与9.5(2-17)分、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分别为13.8(8-19)分与5.9(2-13)分、IPSS评分分别为(12.6±2.0)分与(8.6±1.9)分、OABSS评分分别为(6.8±1.5)分与(3.5±1.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应用环形输尿管支架管能明显改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双J管 输尿管引流 环形输尿管支架管
  • 简介:目的:探讨从肝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肝肾阴虚挟火证)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丹栀逍遥散加味煎剂口服治疗,并设常规西药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红细胞数、24h尿红细胞计数,尿血的疗效情况,各主要中医证候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减少尿常规红细胞数、24h尿红细胞计数,血尿综合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味从肝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肝肾阴虚挟火证)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明显改善证候。

  • 标签: 丹栀逍遥散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肝肾阴虚挟火 血尿
  • 简介: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其解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透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我院近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进行人工动-静脉内瘘检查,观察内瘘血管内血流通畅情况,有无血栓形成及狭窄,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相应的临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 动-静脉内瘘 临床价值 终末期肾脏疾病 血管通路 动力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