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自1984年Rokkanen等将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可吸收材料从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弥补了金属材料的不足,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内固定器随着置入时间的延长,逐渐被降解吸收,强度不断降低,使应力逐渐转移到骨骼上,

  • 标签: 骨代用品 生物降解 综述文献
  • 简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即在影像导引下通过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代用品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患者骨密度的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男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0例为病例组,年龄62~86岁,平均(73.50±8.13)岁;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接诊的健康老年男性40名为对照组,年龄63~85岁,平均(72.82±7.77)岁。收集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1-L4)和左侧髋部(Neck区)骨密度测量,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叶酸等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密度、叶酸、维生素B1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血清ALT、AST、CRE、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是引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 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对于长段神经干缺损的修复目前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但自体神经材料来源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缺损修复的需要,且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同种异体移植,异体神经来源广、容易获得,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何降低神经移植体的抗原性,从而减轻宿主的排斥反应.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抗免疫排斥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预处理供体神经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在此领域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 标签: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预处理 神经原位预变性 冷冻法 冷冻干燥法 冻融法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Patel等首次以金属网格板状的形式将钛网引入矫形外科,用于颚面骨重建与髋臼置换手术。一直以来,钛网常被用于治疗骨缺损,对钛网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塑形后将其填充骨块,并移植于目标区域提供支撑作用。1986年,Harms与Biedermann发明了第1件钛脊柱内置物,将其设计成椭圆网格状柱形体,作为一种脊柱垫圈,为植骨块提供支撑,该技术明显提高了脊柱植骨融合率,同时使得自体取骨产生的髂骨、胫骨或腓骨植骨块骨折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综述文献
  • 简介: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新兴学科。它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为研究对象。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已得到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在成骨细胞代谢、破骨细胞代谢以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从而在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提供其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以及寻找其治疗药物靶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质谱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器,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器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器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器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是日本学者T0mita等首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在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手术技术,以整块的形式将存在于一个“脊椎间室”内的肿瘤及其周围的卫星微病灶完整切除,以避免术后局部复发。

  • 标签: 脊椎肿瘤 椎板切除术 矫形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器(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器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下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其在颈椎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8例择期或急诊颈椎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2组(n=84):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在快速静脉全麻诱导后分别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插管,记录插管操作时间、次数和并发症,并测量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L)、插管后l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G组84例患者中,78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二次插管成功,2例插管失败,改为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7.6%;F组84例均成功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2组的HR、SBP、DBP、MAP平稳,而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迅速,成功率高,心血管反应轻微,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适合颈椎外伤患者应用管理气道。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喉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铣刀与普通枪式咬骨钳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40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6.2岁。随机分为铣刀减压组及普通减压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减压时间、出血量、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铣刀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34.0±9.8)min,减压失血量(166.7±52.1)mL,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仅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0.9%。单纯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53.6±18.90)min,减压失血量(331.5±90.5)mL,术中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57.6%,两组在手术减压时间及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铣刀对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普通减压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减压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后路 铣刀
  • 简介:目的探讨空心变距无头拉力螺钉(Acutrak螺钉)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1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4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9(16±3.21)个月,根据内固定不同分为Acutrak螺钉组(n=22),空心螺钉组(n=19),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患足功能及并发症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Acutrak组V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3月Acutrak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Acutrak组术后随访中并发症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cutrak螺钉相比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术后有着足部功能的恢复较快、疼痛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势。

  • 标签: LISFRANC关节损伤 Acutrak螺钉 手术治疗
  • 简介: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管狭窄,甚至节段性不稳,进而出现下腰痛等临床症状。以往认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下腰痛的金标准。虽然传统的脊柱融合术可达〉90%的融合率,但临床疗效却没能相应提高。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蛋鸡骨质疏松,为人类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低钙日粮(钙含量1.5%),连续60d诱发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并设立对照组(钙含量3.7%),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含量;称量蛋鸡股骨和胫骨的重量;游标卡尺测量骨骼的长度、宽度;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骨骼的强度;并制作观察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切片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钙日粮导致了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性增加,血清钙含量显著性下降,蛋鸡股骨和胫骨重量显著性变轻,宽度显著性变窄,骨强度显著性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钙组蛋鸡股骨远端骨切片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含量均增加,但骨细胞含量减少。结论连续60d给蛋鸡饲喂低钙日粮可成功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且该模型为高转化型骨质疏松。

  • 标签: 笼养蛋鸡 骨质疏松 高转化型 碱性磷酸酶 病理切片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什么运动方式可有效提高绝经后妇女BMD"、"多大的运动剂量可有效提高绝经后妇女BMD"、"运动提高绝经后妇女BMD的部位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各种形式的抗体重运动、休闲运动、抗阻运动都可有效维持绝经后妇女BMD,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复合运动方式对改善绝经后妇女BMD更有效果。不同运动方式改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所需要的剂量有所不同,持续时间高于7个月、频率大于2次/周是有效改善绝经后妇女BMD的最低剂量,持续运动对绝经后妇女BMD的保持作用会随着运动的停止而消失。绝经后妇女腰椎是受运动影响最敏感的部位。不同运动方式所需要的精确剂量,以及如何有效改善绝经后妇女腰椎以外的其他部位BMD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休闲运动 运动剂量 腰椎
  • 简介:本文对167例糖尿病(DM)患者进行了定量超声骨量(QUS)研究。结果表明,DM患者SOS、SD值均显著低千健康对照组(p<0.01),且IDDM患者的SOS峰值比NIDDM患者的SOS峰值低(p<0.05),表明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骨钙、磷代谢异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OP)。结果还显示,女性DM患者低千男性患者SOS、SD(p<0.05),表明女性DM患者更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骨矿音量明显降低.因此对DM患者应同时服用治疗OP的药物。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DM 骨量 定量超声 OP SD
  • 简介:目的探讨橄榄苦苷不同药物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对破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破骨细胞的制备,采用sRANKL与M-CSF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细胞获得破骨细胞。设置实验组:4组分别加入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橄榄苦苷,另设空白对照组。运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液试剂盒进行破骨细胞TRAP染色鉴定,并采用CellCountingKit法(CCK法)检测应用不同浓度橄榄苦苷及不同作用时间抑制破骨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00μg/mL、200μg/mL、100μg/mL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药物作用时间为24h及72h时,400μg/mL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当药物作用时间为48h时,200μg/mL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μg/mL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橄榄苦苷可能通过破坏破骨细胞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

  • 标签: 橄榄苦苷 破骨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2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3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4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 标签: 喝牛奶 骨密度 绝经后妇女
  • 简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osteoporosis,DO)是指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并发的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骨强度减低、骨脆性增加等易发生骨折的一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发病机制为高血糖、钙磷代谢障碍、胰岛素的不足、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细胞因子及遗传因素等。目前对DO发病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