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女性患者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CI、年龄≥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332例,按手术入径方式分为桡动脉组184例和股动脉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5%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幕332例患者中有96例接受PCI,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3支病变比率分别为39.7%和47.4%,分叉病变比率分别为60.3%和52.6%。与桡动脉组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外周血管损伤明显增多(P〈0.05),术后观察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延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明显增多,穿刺动脉闭塞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病情复杂,选择桡动脉途径行PCI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倒,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塞 休克 心源性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及术后桡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139例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5组,正常组(20例)、高血压组(26例)、血脂异常组(44例)、糖尿病组(22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组(合并组,27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72h行右侧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记录右侧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血流速度。结果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术后远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糖尿病组、合并组术前远段管径较正常组和高血压组小,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48~72h内桡动脉远段穿刺点处管腔轻度狭窄。结论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因血管较细,更易出现远段穿刺部位轻度狭窄。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术后即刻和动态随访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心脏超声评估14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大小、各左室壁厚度和心脏功能.结果消融前患者室间隔厚度平均为(21.53±4.00)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0±2.2)mm,左室流出道平均压力为(83.0±27.7)mmHg.消融后即刻患者心室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流出道压力减至(28.2±24.7)mmHg.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减少至(14.3±3.7)mm,左室后壁平均为(11.6±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的(42.1±4.9)mm增加至术后的(47.3±6.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的(26.4±3.4)mm增加至术后的(32.4±8.8)mm,后随访至1年无继续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在随访3个月时较术前下降,但仍在正常心功能范围.结论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能引起左心室发生良性逆重构.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 心脏超声 左心室 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成功行PCI治疗的青年女性(年龄〈45岁)患者31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选取同期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诊断的青年女性22例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男性患者52例为性别对照组,选取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50例为年龄对照组。观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白细胞、血红蛋白、胆红素、尿酸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观察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PCI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青年女性对照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P〈O.05),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性别对照组相比,女性高血压比例高于男性患者(JP〈0.05),而吸烟比例低于男性患者(P〈O.05),两组间平均发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女性患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③女性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2例。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无严重出血、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支架内再狭窄及死亡。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青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PCI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青年女性 危险因素 预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作用,以及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为DVT患者均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患者指引导丝健侧髂总静脉置入患侧髂总静脉,并置入溶栓导管;13例患侧股静脉置入溶栓导管.24例均溶栓导管注入尿激酶,40~60万u/d,连续3~5d,每例患者结束溶栓前均行造影.结果无1例发生肺栓塞.21例造影显示小血管壁光滑,血流通畅,3例造影显示血管壁光滑,血流饺缓慢;24例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DVT安全、高效,尿激酶用量少,出血少.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置放 导管 血栓内溶栓 联合治疗 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3.33%,3.33%vs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 标签: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8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术前1周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其中对照组服用10mg/d,观察组服用20mg/d。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流灌注情况、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2-MG)、血胱抑素C浓度及术后CIN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流灌注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手术创伤影响,术后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ICAM-1)、高敏C反应蛋白及P-选择素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血肌酐浓度、清除率,β2-MG及血清胱抑素C浓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及48hCIN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7.78%(7/90)vs.25.56%(23/90),P〈0.05;48h:7.78%(7/90)vs.27.78%(25/90),P〈0.05]。结论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PCI治疗后血流灌注,保护肾脏功能,恢复血肌酐浓度,降低无复流、炎症反应的发生,预防CIN的发生,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对比剂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肌酐 肾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非班Ⅰ组(46例):血栓抽吸+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PCI,替罗非班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非班Ⅰ组TMPG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非班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非班II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非班I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d,替罗非班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非班I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柴泽六汤联合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治疗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抽签发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加尼麦角林、倍他司汀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甚而上再给予柴泽六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消失程度及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全部消失,显著高于对照组,差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泽六汤联合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治疗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愈率显著(疗效达100%),复发率降到3%。

  • 标签: 柴陈泽六汤 SMR-IV眩晕诊疗系统 尼麦角林 倍他司汀 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目的评价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1年10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0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可以降低无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OR=0.24,95%CI:0.13~0.45,P<0.01),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MD=6.24,95%CI:4.33~8.16,P<0.01),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OR=0.23,95%CI:0.10~0.53,P<0.01)及病死率(OR=0.13,95%CI:0.02~0.75,P=0.02);但两组TIMI计帧数(MD=-5.63,95%CI:-11.65~0.33)、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可对PCI术后冠脉无再流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由于本文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必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的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无再流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对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予前降支置入支架的患者119例,依据血浆LDL—C/HDL—C比值将患者分为3组,随访1年,评估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与LDL—C/HDL—C比值较低的两组相比,比值较高组患者体重指数、女性患者百分率、吸烟人数及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hs—CRP)、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则较低(P〈0.05)。②第1组风险(HR)1.04,95%可信区间(c,)0.98-1.08,第2组HR1.16,95%C11.08-1.20,第3组HR1.27,95%C11.19~1.36(P〈0.05)。随着LDL—C/HDL—C比值的升高,PCI术后1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0.05)。③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LDL—C/HDL—C比值对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他危险因素。结论LDL—C/HDL—C比值对PCI术后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国产封堵器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点观察封堵术后对传导系统的影响情况。方法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有296例PM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对其中108例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男45例,女63例,年龄(13.2±9.05)岁,平均缺口大小(8.44±2.73)mm。所有患者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公司)。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胸超声心动图、胸片。结果至2010年10月,平均随访(3.66±2.87)年,本研究中介入术后25例发生传导阻滞者,16例发生于介入术后1周内,9例于随访期间延迟发生,其类型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7例、双束支阻滞3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例;随访期间PR、QT间期、QTd较术前、出院时均缩短(P<0.05),QRS较术前缩短,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介入术后传导阻滞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如CAVB治疗后可恢复至窦性心律,术后房室电传导改善,远期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封堵器 治疗后 介入术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随访期
  • 简介:目的总结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 标签: 微创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肺动脉导管(PAC)和胸心脏超声(TTE)测量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心排量(CO)的偏差和一致性.方法应用PAC和TTE检测265例OPCABG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根据Bland-Altman法分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偏差的原因.结果两种方法在相同患者同一时间点下测量CO的相关系数为r=0.68,偏差值为(1.82±1.27)L/min,95%置信区间为(-0.67~4.31).射血分数<40%、外周血管阻力<700或>1400dys·n^-1·cm^-5,可以直接影响两种方法测量CO的一致性,并且测量时若并发心房颤动、左室游离壁及室间隔节段运动异常、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均可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较大偏差.结论综合分析PAC与TTE的检测结果,才能更好地评价OPCABG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肺动脉导管 心排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方法回顾性纳入622例门诊或住院可疑后循环缺血患者,从中选取经TCC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和DSA检查的患者共216例,其中颅内椎动脉正常者33例(15.3%),狭窄率〈50%者45例(20.8%),狭窄率为50%~69%者44例(20.4%),狭窄率为70%-99%者94例(43.5%)。通过检测颅内段椎动脉、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PSV2)和舒张期末流速(EDV1、EDV2),分别计算颅内段平均流速(MV)、颅内段与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的比值SPRP(PSV,/PSV:)、SPRE(EDV,/EDV:)。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截断点。结果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参数最佳截断点分别为:狭窄率〈50%的参数标准为110cm/s≤PSV1≤145cm/s,65cm/s≤MV≤85cm/s;狭窄率为50%~69%的参数标准为145cm/s≤PSV1≤190cm/s,85cm/s≤MV≤115cm/s;狭窄率为70%~99%的参数标准为PSV,≥190cm/s,MV≥115cm/s。结论TCCS可有效评价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评判标准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标准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行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252例,将未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患者2176例作为无再梗死组,发生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再梗死组,对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CI术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且以男性为主。与无再梗死组比较,再梗死组糖尿病患病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较高,心功能较差、血管狭窄程度较重,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较差,术后血栓形成和夹层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与早期再发心肌梗死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血糖增高、糖尿病、心功能、多支血管病变和PCI术后血栓及夹层形成是早期再梗死的高危因素。针对合并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防治。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目的评估并介绍皮心肺支持技术系统,并附1例成功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应用皮心肺支持技术成功救治1例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外相关文献,介绍应用指南,总结该项技术的使用方法.结果整个系统建立过程在20main内顺利完成,持续皮心肺支持92h58main.患者在应用皮心肺支持后病情逐渐平稳,脱机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完全康复出院.结论皮心肺支持技术不仅是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可在许多心、肺急症中应用.该技术无需开胸,操作简单方便,在床旁15~20min即可建立,是目前最有前景和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急救技术之一.

  • 标签: 经皮心肺支持系统 临床应用 急性重症暴发性心肌炎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