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疑似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为所有患者做CT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CT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以及CT影像特征。结果 CT检查准确率为90.63%,特异度为60.00%,灵敏度为93.22%;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34例,颅骨内板下方有血肿,影响均匀,密度较高,范围相对局限,边缘推力,可见硬膜外积气。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脑中线结构移位,脑室系统变形,脑灰白质结合部位和颅骨内板间距较大。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8例,脑池密度较大,存在脑裂征象。结论 CT检查应用于颅脑损伤的检查,其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值得信任,便于观察颅脑内部诊断影响,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脑损伤 CT检查 影响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产前检测中开展免疫检验项目测定对于孕妇及胎儿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对在我院接受产前免疫检查的2584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出孕妇有梅毒、乙肝、艾滋病等相关病毒感染的例数,并分析病毒对孕妇、胎儿健康的影响。结果:经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阳性与艾滋病阳性。医生告知孕妇及家属检查情况,并向其讲解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危害,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征求孕妇及家属意见,建议孕妇进行治疗或终止妊娠等补救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结论:在产前检测中行免疫检验项目测定可改善孕妇和胎儿结局。

  • 标签: 产前检查 免疫检验项目 孕妇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 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 4月 -2018年 3月本院接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 48例,对所有患儿都施以 MRI以及 CT检查。分析 48例患儿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比较阳性检出率。结果: 48例患儿 MRI诊断的阳性检出率为 93.75%,明显比 CT诊断的 70.83%高,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利用 MRI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诊断,能够显著提升阳性检出率,并能为患儿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指导。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影像学表现 MRI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筛选血液流变检测的敏感指标,以简便地对飞行人员进行血液流变的常规检测,笔者对354名飞行人员血液流变16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证实,选择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高切全皿粘度、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血小板聚集率6项指标即可作为飞行人员血液流变的主要检测项目。

  • 标签: 飞行人员 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粘度 红细胞压积 筛选
  • 简介:摘要: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这方面的教学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为此,本文针对人体解剖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后根据这些教学方法,对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 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体解剖教学中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以及价值。方法:将某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0名纳入研究,时间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根据教学方式差异,平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均20名。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研究组采取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学习成绩。结果:对照组学生学习平均成绩83.24±4.23分,研究组学生学习平均成绩93.42±5.02分,二者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可提高学习成绩,教学效果良好。

  • 标签: 新型教学方式 人体解剖学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意义分析。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 62 例参在本科室进行胆囊切除治疗病例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选取时间为 2018 年 2 月 -11 月。以随机方式将参与本次调查病例分为 2 个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得 31 例。对照组运用了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运用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式。分析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护理结果。 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和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较低,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差异明显, P<0.05 。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应用在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胆囊切除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不良儿童血清锌、铜、钙元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7 月 间我院收治的营养不良患儿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前来体检的健康儿童 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中微量元素进行检验,对于诱发营养不良的病因进行纠正;结果 观察组患儿中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 P < 0.05 ), 观察组患儿中瘦小,发育迟缓,体质差患儿的微量元素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异( P > 0.05 ),但经过治疗后该组患儿的含量均明显升高,病情得到了缓解;结论 患有营养不良的儿童,其血清锌、钙水平存在着异常,对其测量,这对评估儿童营养不良的程度以及诊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患有营养不良的儿童应该补充锌剂和钙剂,不需要补充铜制剂。

  • 标签: 营养不良儿童 微量元素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研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了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分布的状况,并不断改进相关工作,确保工作的稳定开展。

  • 标签: 食品药品监管 人力资源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加强药学管理对提高全程化药学服务质量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本院于 2019年 1月加强药学管理,选取本院 2018年 7月— 12月开具的处方单 200张作为对照组,另选取本院 2019年 1月— 6月开具的处方单 200张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全程化药学服务质量。结果 研究组处方不合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全程化药学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加强药学管理对提高全程化药学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处方用药合理性,可缩短患者取药等待时间和盘点时间。

  • 标签: 加强 药学管理 全程化药学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乙肝两对半定量及 DNA 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20 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 ELISA )和荧光定量法( FQ-PCR )对 乙肝两对半定量 以及 DNA 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 结果: HBV-DNA 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 P < 0.05 ); 乙肝两对半和 HBV-DNA 对 HBeAg 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 DNA 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 HBV 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凝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价值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 8 年 11 月 ~201 9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45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将其设为参照组,对比两组人员凝血功能指标 。 结果: 比较后显示,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均高于参照组,且患者治疗良好患者的指标高于病残患者,组间检验 ,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 结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患者病情,对其预后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可检验健康者是否存在此病 , 该 检验 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功能 预后效果 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时,将双心医学护理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录入心血管疾病收治的3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18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选择双心医学护理,在护理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说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恢复状况良好,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群进行护理时,将双心医学护理应用于其中,能够使老年人群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质量,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 标签: 康复期 双心医学护理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药学服务对接受多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多药治疗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使用药学服务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用药的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较高,用药依从性较高,用药副作用较低以及用药偏差较低,满意度评分较高,差异较大(P

  • 标签: 药学服务 多药治疗 冠心病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P53和GPX1在骨巨细胞瘤(GCTB)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2例存档GCTB蜡块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和GPX1在GCTB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P53阳性表达率为38%,GPX1阳性表达率为52%;(2)P53及GPX1在GCTB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发生部位均无关,而与肿瘤病理分级及复发有关;(3)P53与GCT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

  • 标签: P53,GPX1,骨巨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患者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院内临床输血治疗患者500例,2019年7月-2020年10月,所有患者均接受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对抗体检测阳性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500例临床输血患者,阳性率为6%(30/500);女性患者阳性率,高于男性,有统计意义P<0.05;妊娠史、输血史患者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妊娠史、输血史,有统计意义P<0.05;同种特异性抗体73.33%(22/30),非特异性抗体26.67%(8/30)。结论:临床输血患者接受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可有效预防血液疾病发生,增强用血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出现。

  • 标签: 输血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 阳性率 同种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常规检验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份-2022年1月份,随机分组,各28例。超声诊断法用于对照组,尿常规检验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诊断准确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尿常规检验法用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疾病诊断中,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漏诊率和误诊率低,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急性阑尾炎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 :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别研究肺纯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的影像表现,对照其病理分型,评价通过影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判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8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并且存在肺纯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证实非侵袭性腺癌 32 例(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 AAH ) 15 例,原位癌( AIS ) 17 例);侵袭性腺癌 56 例(包括微浸润腺癌( MIA ) 25 例,浸润腺腺癌( IADC ) 31 例)。进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从纯磨玻璃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及边界,对各个纯磨玻璃结节进行分析,重点判断纯磨玻璃结节是否具有肺腺癌的典型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结合手术及病理诊断,判断其侵袭性与肺腺癌影像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 肺纯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在病灶大小、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上,侵袭性组>非侵袭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具有良好的判定作用。病灶的大小、 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是判断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纯磨玻璃结节 肺腺癌 侵袭性 CT 影像表现